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中庸之道
江苏省常州幼儿师范学校 陶 瑛
【摘 要】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是“和”的起始,而中庸之道,便是通过中来达到和谐的目的。对于学生的教育起始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采用“中”治,适当地“中和”,达到培养学生“自治”的目的。
【关键词】 中庸;学生能力;创生
初踏上工作岗位,总是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情都能够做好,初接手班级的时候,总是想学生也能够高要求地完成每一项任务,但是往往是事与愿违。记得学校组织进行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要求每个班级制作一块展板。教育学的理论告诉笔者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可是结果却是半个月的时间依然是空白的展板。
其次是碳交易方面,碳交易就是政府部门制定出一个行业、部门或者地区预计会排放的所有温室气体的上限,并且向相关的企业出售有限额的许可证,拥有了这个许可证就可以在排放时进行交易。众所周知的《京都议定书》中就规定了许可的减排方法:净排放量、排放权的交易、绿色开发机制的使用、集团方式等,但是目前碳交易的技术仍然处于研究的阶段,等到真正实施的阶段,不免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朱熹解释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特意强调说话做事要不偏颇,在好坏之间寻找平衡的位置,即中庸。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此种“中庸”反映出的正是沉稳持重、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宽广胸襟,与班级管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中庸之道“无过而无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正好像在班级管理中把握“中”,即班级管理的核心。所谓班级管理的中庸之道,其本质上就是追求学生群体、个体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执行者”,对于班主任而言,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中庸之道”的精华内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找到“放手”的最佳位置,形成独特的班级管理文化。
一、执中,适度里的理想境界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待学生和学生活动,班主任不应没有要求,完全放任,应当提出整体的要求,但是要求不宜太碎、太细,如此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风向标。当然,也不会因为风筝的线抓的太紧而导致学生失去创造和发挥的余地。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赫伯特·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或许,我们可以把这个外延适当地扩展一下,教育的目的还应该是培养一个能够担得起责任,并且有一定处理问题能力的人,而不是遇事毫无头绪,时时需要别人“赞助”的人。那么其中矛盾双方的“中和”便需要班主任适度地把握。
不放任,让学生有抓手;不包办,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即使他们出现了问题,也应该是适当地指出而不是接手。汉代学着杨雄曾说过:“孔子则无可无不可,此所以常适其可,而异于逸民之徒也。”在一些问题上班主任应该做到“无不可”,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能力,对某些问题又要做到“无可”。根据他们做的过程适时提出供参考的意见,掌握好收放的度,那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生,细心中的价值诉求
“中庸”,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很多东西都保存了最原始的仁爱之心,有着对自我的关怀,有着对他人的爱护,对自然界的万物充满了爱,这似乎也可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典范。
本研究采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的CLASS-C(children’ leisure activities study survey)问卷中文改良版对学龄儿童体力活动进行测量[7]。该问卷调查过去一周内日常生活中包括学习和休息期间,各种体力活动(包含走路、跑步、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广播体操、踢毽子、跳跃、投掷等常见体育项目)的次数、持续时间、自我感觉以及组织类型;静态生活项目中包含写作业、看电视、使用电脑、玩电子游戏、听音乐、艺术制作等。本研究将看电视、使用电脑、玩电子游戏三项合并计算屏幕时间。同时,本研究还调查了家长和教师对儿童体力活动的态度等。
三、和谐,真实中的自我召唤
本质上,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庸”的哲学也不例外。在中庸哲学之下,教育需要做到粗细之间的平衡,当教师把很多问题让学生自己处理后,学生势必会有自己的创造,这便是教育的最初目的。
在“中庸”的教育中,教师应该细心地观察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思想和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一方面活动的兴趣,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必须细心观察学生问题形成的原因,切不可一刀切,然后加以一手包办或者置之不理。《中庸》记载孔子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就是在不同的时机上用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在行动之前全盘地、仔细地权衡并找到最契合的方案叫“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应时调整以把握正确之道可谓更高层次的“中”,也就是“通权达变”。班主任在整个班级中起到的是调节,在学生之间是中和反应,当他们出现问题时,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当学生不能处理矛盾时,引导他们找到解决的方法,让他们的思维得到丰富和完善,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驱动力,逐渐完善学生的人格,当他们处于主人翁地位之时,才会出现个性化的创造。
作为班级文化缔造者之一的班主任,最关键的应该是将自己与学生团结起来,如此便不再是一个人在打造生命的品质,而是将这份成功和幸福推己及人。对于学生而言,自我的价值便更加全面,使他们能够意识到班级是自我价值体现的重要场所。
以前我住的是临街的房子,楼下常年有沿街叫卖的流动小摊。一些小贩觉得这里“地盘”不错,便长期“驻扎”于此。所以,早中晚饭前,各种吆喝声和讨价还价的声音把环境吵成鼎沸状态。
往昔对于学生恰恰是忽视了这最重要的一点,在管理中凡事从自身出发,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和谐,缺少心灵的支柱,常常把症结都归结在他人的身上,使得很多人都陷入泥沼,中庸的和谐恰恰是让学生和教师走出此困境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目的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构成和谐人格和和谐生命,社会需要的是成长的人,拥有自信的笑容、执着的脚步、处事的能力。我们都向往春的灵动、夏的热烈、秋的喜悦、冬的淡然,但是所有美好的背后总会有那么点滴的滞后或者难以言说的哀伤,只是细碎的脚步总会让他们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明锐.从“中庸之道”说班主任工作[J].青年教师,2004(06).
[2]潘祥刚.班级工作的『治』与『制』——班主任工作的中庸之道[J].新课程(小学版),2010(10):25.
标签:中庸论文; 学生能力论文; 创生论文; 江苏省常州幼儿师范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