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达州市宣汉县人民医院 四川达州 636150)
(2达州市宣汉县卫生局 四川达州 636150)
【摘要】目的:对多发性创伤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特征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80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与20例正常人群选取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80例多发性患者分为研究组,20例正常人分为对照组,将所有患者与正常人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以及血细胞参数进行测量,将所有的测量数据做出相关的分析与处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D-二聚体测量值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成负相关,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数(PLT)成正相关。结论:对多发性创伤患者的凝血、纤溶指标以及血细胞参数的变化进行检测,可以有效的评估患者的伤情状况,对患者的预后能够做出相对较为准确的判断,在患者的病发早期能够做出相应的治疗指导,从而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发性创伤;凝血与纤溶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4-0346-02
多发性创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病情相对较为凶险,同时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发生。在治疗多发性创伤的过程中,对其严重程度的评估有重要意义。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的评分系统就是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和创伤严重程度评分系统(ISS)[2]。本次研究将会选取80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与20例正常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多发性创伤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特征进行探讨和分析。具体的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80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与20例正常人群选取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80例多发性患者分为研究组,20例正常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中,有男性56例,女性24例,年龄在18~73岁,平均年龄(41.52±6.84)岁,对照组中有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在18~51岁,平均年龄(33.68±5.92)岁,两组研究对象之间的年龄、性别相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上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患者采取静脉取血,容量为2ml,将所有研究对象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数(PLT)、白细胞数(WBC)、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BG)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测量,测量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原理分别有发色底物法、凝固法以及免疫胶乳比浊法[3]。
1.3 统计学分析
将得到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的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组间的比较和计数资料将分别选用t与χ2来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百分比)的方式来表达,主要临床症状的评分采用x-±s的形式来表示,P﹤0.05表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D-二聚体测量值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多发性创伤患者会发生一系列的异常炎症反应,最后导致患者的机体免疫受到一定的抑制[4]。如果患者在发生感染之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将会直接导致患者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病情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更加危险的综合征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5]。有研究显示,在患者的早期创伤中对患者的各项血细胞参数进行测量,对判定患者的损伤程度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对患者的早期治疗进行有效的相关指导,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D-二聚体测量值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成负相关,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数(PLT)成正相关。多发性创伤患者在早期一般会由于出血的原因而直接导致其凝血以及纤溶功能发生相应的改变[6]。多发性创伤患者会出现血栓状况,在血栓前期患者的血液会比较容易出现血液凝固的现象,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将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7]。因此,还需要对凝血功能等各项指标进行检查,有利于预后治疗,并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综上所述,对多发性创伤患者的凝血、纤溶指标以及血细胞参数的变化进行检测,可以有效的评估患者的伤情状况,对患者的预后能够做出相对较为准确的判断,在患者的病发早期能够做出相应的治疗指导,从而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刚.特重度烧伤患者凝血功能动态变化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D].苏州大学,2015.
[2]赵鹏洲.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
[3]田勇.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
[4]李自军.多发性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的检测[J].中国实用医药,2011,(32):83-84.
[5]杨军,杨朝晖.多发性创伤伤员严重度与凝血功能改变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8,(24):86-87.
[6]李金密,胡波,陈伟.多发性创伤患者血浆F_(1+2)、D-二聚体、FIB的检测[J].重庆医学,2008,(03):256-257.
[7]高飞.严重创伤患者凝血纤溶相关血液指标分析[A].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2006:1.
论文作者:罗俊,杨春莉,向运辉,李瑞琼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患者论文; 创伤论文; 红细胞论文; 多发性论文; 凝血论文; 平均论文; 血红蛋白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