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慧仁[1]2006年在《《吉姆爷》的叙事艺术研究》文中指出波裔英国籍着名作家康拉德一生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其中1900年出版的《吉姆爷》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作手法,对英国传统小说向现代的小说转变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英国20世纪第一部现代主义小说。《吉姆爷》是一部艰涩难懂的书,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说所采用的现代叙事技巧。康拉德的多部小说都改变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方式,《吉姆爷》更是把他所创造的叙事艺术发展到了极致。当然,康拉德并不是一位只为玩弄叙事技巧而表现的作家,他的作品有深刻的思想主题,有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深层追问与思考。《吉姆爷》经历了时间考验,已成为现代小说经典之一。本文首先从文本内部分析《吉姆爷》,即从作品的叙述者和人物出发,分析作品的自我阐释因素、叙事结构、叙述时间等叙事特点;然后跳出文本,在新叙事学的视野中分析《吉姆爷》叙事艺术更为丰富的内涵,以此阐明康拉德叙事艺术的文学史地位及其对英国小说史的贡献。
叶丽玲[2]2006年在《论康拉德的现代主义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是一位身份复杂的英籍波兰裔作家,他以非凡的创作成就与艺术主张在20世纪的文坛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一席。康拉德一生坎坷:童年流放,失去双亲,海上冒险,漂泊异乡……康拉德体验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他将这些体验以小说的形式展现给了人们。纵观康拉德的主要创作阶段,无论是主题还是技巧,他都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这是因为他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到世纪之交的变迁,深刻觉察到这个特殊时期人类共同感受到的困惑、失落、焦虑、希望与失望等复杂情绪。康拉德把这多重情绪都巧妙编织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因而,和大部分同时代作家相比,康拉德的创作不仅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做出了敏锐的回应,同时,也深刻地预见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时代的到来。 目前国内对康拉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单部作品的单向度研究,或是针对主题,或是针对叙事,有一些研究虽然谈及其现代主义特征,但只涉及技巧方面,而本文意在结合作者曲折复杂的生平,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从叙事学等角度,从技巧与主题两个方面探讨康拉德小说反映出的现代主义特征,并关注这些特征所赋予其作品的深厚底蕴,特定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肯定康拉德的小说创作为维多利亚晚期的小说向现代主义小说的过渡架起了一座桥梁,也预示了20世纪英国小说大变革的到来。
胡强[3]2006年在《“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文中提出作为爱德华时代最伟大的小说家,康拉德不仅继承了由亨利·詹姆斯开创的英国小说实验与改革的传统,同时也表现出了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和英国文学国际化的倾向。对于理解二十世纪英国以及西方的文学、历史与政治,康拉德无疑具有一种特殊的重要性。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康拉德研究史清晰地显现了康拉德整体研究的发展趋向。特别是近20年来各种批评理论的迅速发展,也给康拉德及政治叁部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维度。但是把政治叁部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成果似乎并不多见。本论文以焦虑、道德和政治叁个关键词为切入点,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读,试图揭示康拉德如何通过这叁部作品表达了一种焦虑意识,以及这种焦虑意识与康拉德个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及与爱德华时代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复杂联系,同时结合康拉德的书信、传记资料进一步审视潜藏于文本中的作者的矛盾文化心态和道德伦理取向。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导论首先回顾和分析了西方与中国近一百年来康拉德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政治叁部曲的研究正呈现出一种从研究边缘向研究中心移进的态势。康拉德的研究史可以说是一种争议和论战史,正是这种争议和论战不仅形成了极富思想史特色的康拉德批评传统和多元化的研究发展趋向,同时也使得康拉德研究成为了近年来欧美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 第一章主要分析《诺斯托罗莫》。《诺斯托罗莫》被公认为是康拉德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甚至堪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相比。主人公之一高尔德深受十九世纪流行的乐观主义社会进步观的影响,坚信物质利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手段。他为实现自己的“进步”理想而费尽心机,但最终却蜕变为物质利益本身狂热的追求者。主人公之二诺斯托罗莫把理想的自我建立在空洞的主观幻想之上,满足于虚幻的荣誉感,最终也变成了物质利益的忠实奴隶。主人公之叁德考得是一个有着浓厚悲剧色彩的理想主义者。他身上所体现的怀疑主义不仅是康拉德创作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也是爱德华时代英国社会的一种主导精神倾向。本章第一节通过对小说中物质利益与道德理想主义矛盾关系的剖析,探讨了康拉德对工业化、现代化的负面后果、价值观的变迁、人的异化等诸多社会、
王晓燕[4]2005年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波兰籍英语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文本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多元文化语境下,以比较文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由于康拉德作品的独特内容,分别从叙事学、文学的人类学与本文分析等方面,来论述康拉德小说中的文学意蕴。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康拉德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学界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文部分由六章组成。第一章探讨康拉德生平对其小说题材、风格的影响,从他的波兰背景、马赛冒险、亲历远东、非洲之行以及定居英国后的婚姻家庭生活为依据,探讨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和多元文化的浸润与他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本章同时从康拉德的身份认证和语言选择入手,来考察作家的文化心态。康拉德面临着归化英国和重返波兰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波兰的民族精神和波兰的文化基因深深根植在他的灵魂深处,他无法完全归化英国,始终保持着波兰贵族的气质和道德意识;另一方面,他不得不背离祖国,寻求大英帝国的保护和认同,而他并没有真正被主流社会所接纳,他带着“非英国人”的身份游走在欧洲文化的边缘。同时探讨了康拉德与波兰母语、俄语、法语、英语之间的亲疏关系及其在作家生活和创作中的位置,揭示了作家在接纳异质文化和语言过程中所经历的主体分裂和文化震撼,作者把这种身份的缺失和文化边缘人的思考融入其小说创作中。第二章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来研究康拉德的文本,作家以超越时空的远视目光,描述了非洲原始文化特性和马来土着民族的习俗,他关注帝国统治下的殖民地本土文化的延续性,对弱势民族的存在给予人道同情,对土着文化的独特性给予充分肯定,理性反思殖民者的所倡导的“文明”“教化”的霸权意识,在其文本中表达了文化混杂并存的思想。第叁章把康拉德放在纵向文化背景之下,探讨他对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题材的创造性运用,归纳出康拉德文本中几种主要的神话原型模式,他借用“放逐者”、“替罪羊”形象来描述西方殖民者无法被拯救的处境,用神话中英雄游历的崇高伟大来讽喻现代欧洲探险队的贪婪动机和悲惨下场,他用蛇原型来象征帝国殖民政策的邪恶和文明人内心的黑暗,从
陈帅[5]2014年在《康拉德殖民主义小说的空间政治学研究》文中指出“空间”不仅是静止的物质容器或者虚空的精神存在物。按照法国当代学者列斐伏尔的话来说,空间是政治的,其中蕴含着意识形态的斗争。列斐伏尔赋予了“空间”在解读社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空间的变化折射着一个社会渐变的全貌。帝国主义的全球扩张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地理空间扩大,社会空间膨胀的过程,这也注定了帝国和空间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论文在列斐伏尔“空间政治学说”的成果基础上,重新探究了康拉德叁部殖民主义小说——《吉姆爷》、《黑暗深处》、《诺斯托罗莫》中对帝国社会空间的呈现。叁部小说既顺应时势地呈现了一个被帝国政治、经济关系生产出来的新型全球空间,又不无讽刺地展示了这一空间中新生产出来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悲剧命运。这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康拉德对待帝国主义的矛盾态度。论文正文由五个章节和一个绪论、一个结语组成。绪论介绍了康拉德本人及其叁部殖民主义小说的研究现状及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一章介绍了“空间”一词的含义和列斐伏尔“社会空间”一词的提出背景以及背后包含的帝国、空间和文学文本之间的紧密联系。第二、叁章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康拉德笔下的帝国社会空间形象进行论述。叁部殖民主义小说文本中不仅呈现了一个帝国占据统治地位的历史空间,而且表现了作者从内容和叙事方面都试图对此空间做出调试和反抗的意图。第四章论述了康拉德叁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独特的空间结构,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从帝国中心进入帝国边缘毫无例外经历的都是迷失和沉沦。第五章在前叁章论述的基础上得出空间形象是解读康拉德内心世界的一个入口的结论,正是由于其本人真实、真切的空间体验才使得他的作品具备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庞伟奇[6]2009年在《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文中认为康拉德贯穿一生创作始终的是一种骑士精神,是一种精英意识和救世心态,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他积极不懈地思考人性的本质,探察人生的意义,探索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缘由,寻求人类灵魂的拯救之途,而对人类灵魂的拯救是他关注的核心。但由于他自己的家庭身世、个人性情、经历体验、所受教育等多方面原因,使他的这种骑士精神带有了悲观、虚无、看破世事的隐士心态,从而使他的精神主体呈现出悲剧性和矛盾性的两大核心特征。所以,本论文基本观点是:在总体上,康拉德创作的精神主体展现的是一个有正反两面的统一体,是以骑士精神为主体,隐士心态为侧面,骑士精神和隐士心态的有机统一。康拉德的拯救是精神骑士面对虚无荒谬的世界人生而进行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救赎。康拉德的精神探索告诉我们:要放弃自我中心,以谦卑之心对待他者,以自省和忏悔之心对待自我,在现实磨难中保持清醒,在精神的炼狱中升华,在自我放逐(实际上是远离自我中心主义的隐喻)中回归精神的家园。这对我们在当下的全球化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如何看待自我,如何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具有深刻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吴贞芦[7]2013年在《康拉德小说的叙事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着名作家,与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亨利·詹姆斯等并称为“英国小说伟大的传统”,对英国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康拉德的小说大致分为:丛林小说、政治小说和海洋小说叁类。其中,海洋小说以其早年的海员经历为蓝本,最为成功。在这些小说里,康拉德尝试了实验性的小说写作手法,主要体现在康拉德小说的叙事上。本文结合热奈特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语言叁个方面论述康拉德的叙事特征。在论文的第一部分叙事时间里,主要从“时序”、“时距”、“频率”叁个方面来论述康拉德在叙事时间上的小说技巧。不同于传统小说,康拉德并不会按“故事时间”从天到尾进行叙事,而是善用倒叙、插叙、预叙等手法,使小说产生“延迟解码”的效果。在“时距”上,停顿、场景、概要和省略交替出现;在“频率”上,对重要事件多次叙述,而且每次都从不同角度叙述。而这样的“时间倒错”,不但让小说叙事更接近真实,也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同时也通过时间的跨越性带动了空间的跨越。而在小说的叙事角度上,康拉德变化纷繁,具有也有自己的创新。首先,他在小说中尝试使用框架结构,不同于以往作家使用框架结构只是引出故事,康拉德在故事叙述者和亚故事叙述者之间来回跳跃,产生多个叙述者的效果;康拉德还引入了马洛叙述了多个精彩的故事,马洛除了叙述职能之外,还有管理、交际、思想等多种职能。除此之外,康拉德还使用复调手法,让书中人物自由地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将作者的想法隐藏起来,做到对真实世界尽量客观的还原。康拉德的叙事语言富有象征性和韵律性两大特征。在康拉德小说中,充满着多种样式的象征:名字象征、物象象征和颜色象征。康拉德小说的韵律性则从其小说的头韵、排比句、整散句结合等方面显现出来。而这种叙事语言特征的形成和康拉德受多种文化影响,并且同亨利?詹姆斯的文学主张以及印象派息息相关。鉴于此,本文在研究康拉德小说的基础上,借助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从康拉德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语言叁方面的特征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
黄霞[8]2014年在《推敲自我—康拉德《吉姆爷》的自我建构及其困境》文中研究说明《吉姆爷》(Lord Jim)是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小说创作于大英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期,集中体现了康拉德对现代社会中“人”的自我建构的探究。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将人类物理距离拉近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活的碎片化,导致人们陷入了自我建构的困境之中。《吉姆爷》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作品之一,融入了康拉德对自我建构困境以及如何冲出这一困境的深邃思考。本文从领土、语言、身体叁方面切入,探索康拉德对自我建构及其危机的书写,挖掘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的认同焦虑,并试图梳理出作者对化解这一困境所提出的构想,揭示《吉姆爷》这部小说的现代启示意义。第一章:绪论。主要梳理了《吉姆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提出本文的研究价值和路径。第二章: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分离。从“家园的丧失”和“语言的丧失”两个方面来论述个人在现代性过程中自我主体性的丧失。第叁章:自我的内部分离。康拉德将身体视为精神的载体,身体的不完备是精神危机的外化。第四章:自我的重建。康拉德认为人与世界、与他人、与自我存在着休戚相关之情,个人也只有通过这种休戚相关之情才能获得对自我的正确定位。警示人们对自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呼吁人与人之间建立互助信任的关系。康拉德意识到现代社会中人们敬畏之心的缺乏和信任的不可能性,他提出了解决这一困境的最终形式——“自杀”。主人公在自杀中完成了自我的重建。
岳春梅[9]2010年在《《吉姆爷》中的现代主义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约瑟夫.康拉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着名的波兰裔小说家。处于世纪之交的他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康拉德在小说写作技巧和表现的主题内容上的革新使他成为了英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吉姆爷》作为康拉德的重要作品之一,更被视作20世纪英国的第一部现代主义小说。它不仅是对传统小说的一次有效突破,也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范例,从而奠定了其在英国小说史上的不朽的地位。它为英国维多利亚晚期的小说向现代主义小说的过渡架起了一座桥梁。这部小说无论从写作技巧还是表现的主题,康拉德都做了大胆的革新。他采用多种叙述方式,有效地打破了按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传统叙述方式,从多层次,多角度描述故事情节,并且将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的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里的元素大量地运用于这部小说。另外,康拉德通过对吉姆这一人物形象及其命运的深动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困惑,迷茫和失落,从而使小说的主题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将尝试从写作技巧和主题两个方面来探讨这部小说反映出的现代主义特征。本文分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叁章和结语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一方面介绍了约瑟夫.康拉德在世界文坛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简述了他的《吉姆爷》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评论家对小说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并探讨了小说当中的现代主义特征。第一章着重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小说兴起的原因及特点,以及康拉德作为现代主义小说先驱如何将自身的经历融入到《吉姆爷》的创作当中。第二章分析了《吉姆爷》在写作技巧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现代主义特征。该章详细阐述了康拉德在这部作品中如何采用的全新的叙述方式,以及利用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当中的一些写作手法,使《吉姆爷》带有强烈的现代主义特征。第叁章讨论了《吉姆爷》在主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现代主义特征。小说的写作技巧是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因此该部小说当中所出现的疏离,英雄主义的颠覆等现代主义主题将被一一分析。结论部分指出《吉姆爷》中所呈现的现代主义特征不仅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以及文化的巨大变革,展示文学的发展趋向,更预示了世界文坛新纪元的来临。
张速速[10]2009年在《《吉姆爷》:一部别样的海洋“圣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约瑟夫·康拉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位波兰裔英国作家,他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以丰富的象征、繁复的意象、独特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等征服了读者。在我国,人们也同样关注到了这位并不多产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黑暗的心》、《吉姆爷》近年来受到了学者们的热议,研究文章众多,本文仅拟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一下《吉姆爷》与经典文本《圣经》之间在诸多方面的密切关系。《圣经》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有许多伟大的文字都浸润了它的神圣色彩。来自于《圣经》的古老人物和意象,几乎在每个时代最着名的文学作品中闪光,而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也是如此,他的小说中充满了来自于《圣经》的原型和意象,他使用这些和宗教有关同时深入人心的一切来激扬人性中的“善”,摈弃“恶”,从而完成其心中对人类道德的重新建构。《吉姆爷》中刻画的主要人物是来自于《圣经》的着名原型。在他的代表作《吉姆爷》中,吉姆是康拉德着力描写的主角,这个白衣飘飘的年轻大副善良、纯真、充满理想,但却在其供职的“帕特纳”号遇险时置船上八百多个东方香客于不顾,跟着其他白人水手径自逃生,虽然事后吉姆受到了海事法庭的惩罚,但比那惩罚更令他无法安宁的是良心的苛责和自我的悔恨,庆幸的是,他的命运没有就此沉沦。在遥远的帕图森他又重新以生命为代价救赎了自己的灵魂。康拉德巧妙地描写了他的出生地、纯真性格和起伏人生,这些都与《圣经》中人类的始祖亚当极其相似。除此之外,吉姆的身上还有来自于耶稣原型的部分,他的外貌,他的虔诚、坚忍、博爱和宽恕都使得他充满人性光彩,“亚当”和“耶稣”原型共同塑造了这样一个作者自称为“不是很普通的那种典型”。而作为吉姆的伴侣,“珠宝”身上则烙印下了《圣经》“中介新娘”的痕迹。她的获罪和赎罪代表了人类从罪恶中得到赎救的过程,而她的名字,也迂回地使用了《圣经》的比喻,是天堂的代指。从康拉德描写的她身上的一切,我们就能感觉到,人类只有充满爱,才可以获得救赎,到达天堂之地。《吉姆爷》中的人物命运又符合了《圣经》中典型的U型结构。古往今来,U型结构在小说中始终被作家们所珍爱,这跌宕起伏、轮回不断的情节被使用在了许多着名的故事中,《吉姆爷》也是如此。康拉德用这个讲述耶稣一生的结构来讲述吉姆,他的背叛——堕入灾难——悔悟——获得解放——复兴的过程就是吉姆的短暂生命历程。他用最大的牺牲来完成了自己人性的回归,也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精神的复兴。《吉姆爷》中在讲述这曲折故事时使用了《圣经》中许多着名的意象。“羊群”意象用在了那些东方香客身上;而在描写“帕特纳”号要沉没时的情景,康拉德使用了“蛇”意象,因为这个阴暗的生灵就是邪恶的化身,而吉姆就如同“亚当”,他的堕落也是与那条“蛇”分不开的,当船遇险后,他也就跌入了人生的低谷;而在他即将遇难时,康拉德用了与《圣经》中殉道者鲜血一般的“红色”意象来描写“帕图森”的天空,也就预示了吉姆的终将牺牲的命运;还有那银戒指,在《圣经》故事中是权力和荣耀的象征,而吉姆也是凭借这信物获得了帕图森人的信任,从而得以在丛林中生存,并获得了友情、爱情及荣誉。《吉姆爷》的主题与《圣经》主题是一致的。“救赎”是亘古不变的人类永恒主题。康拉德在小说中安排吉姆用道德上的完成来赎了他自己的罪。他用流浪和受难不仅救赎了自己,还帮助了帕图森人,更为深渊里的人们指明了一条道路。这种终极的精神追求使得吉姆身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神性,也使得他的救赎有了更普遍的形而上的意义。康拉德化用了这么多来自《圣经》的意象、原型、主题、结构等,使得他的这部小说更有利于说明其道德主题,方法之一就是“圣经”式的讲述。《吉姆爷》总是采用圣经式的演讲口吻,这样的写作方式使得这部小说更有利于被一般读者所接受,也更有利于其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的宣扬。另外,对某些《圣经》典故的化用也使得他的作品带有喜剧色彩,许多文字是对圣经典故的“模仿”,而这些“模仿”在小说的某些场景里都隐隐影射了我们生存的这荒诞的世界。综上所述,在《吉姆爷》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不能忽视的是《圣经》对此作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描写海洋故事的“圣经”,描写了一个亚当和基督式人物在海洋中失败和复兴。康拉德用人们熟知的这些人物和故事试图寻找一条能通过人类自身的挫败和成长来透析世界的本质亦能唤起人类内心最圣洁情感的途径,幸运的是,他撩开了这面纱的一角,让迷途中的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参考文献:
[1]. 《吉姆爷》的叙事艺术研究[D]. 严慧仁. 南昌大学. 2006
[2]. 论康拉德的现代主义特征[D]. 叶丽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06
[3]. “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 胡强. 浙江大学. 2006
[4].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 王晓燕. 苏州大学. 2005
[5]. 康拉德殖民主义小说的空间政治学研究[D]. 陈帅. 山东大学. 2014
[6]. 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D]. 庞伟奇.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7]. 康拉德小说的叙事学研究[D]. 吴贞芦.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8]. 推敲自我—康拉德《吉姆爷》的自我建构及其困境[D]. 黄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9]. 《吉姆爷》中的现代主义特征[D]. 岳春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10
[10]. 《吉姆爷》:一部别样的海洋“圣经”[D]. 张速速.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标签:世界文学论文; 康拉德论文; 小说论文; 现代主义论文; 吉姆爷论文; 文学论文; 自我分析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叙事手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