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科技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6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会见出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的部分院士时说“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并强调:“科技界要勇于创新”。(注:《人民日报》1998年6月2日)这说明党和国家对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深入探讨如何加强科技创新,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后出现的一种先进的经济形态,指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与工业经济相比较,概要地说,有如下特点:

经济资源知识化。以知识(主要是科技知识和信息)作为最重要的资源。

科技知识创新化。科技知识在应用中不断创新,创新速度加快。

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发展成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

资产投入无形化。以信息、知识和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为主。

经济发展可持续化。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协调地发展。

知识经济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科技的生命在于创新,为发展我国的知识经济,必须倡导和强化科技创新。

一、科技创新对发展知识经济的意义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前者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后者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科学创新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科学创新的意义表现在:

1.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力。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个要素,两者都是与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其中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注:《人民日报》1998年6月2日),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88页)。而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因为科技的基本任务,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在不断突破旧传统的束缚,开拓新领域中,探索和揭示自然发展规律,以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见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电子、信息、计算机等科技的创新,使知识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资本,美国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以知识投入代替物质投入,创立了软件知识产业。结果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公司总产值达15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产值,比尔·盖茨一跃而为连续3年的世界首富。

2.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影响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的快慢。

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着知识经济发展的快慢。科技创新既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那么创新能力越强,知识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越慢。发达国家进入90年代以后,科技创新有了质的突破,电子信息革命,使知识经济的以智力资源为依托,取代了工业经济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引起了经济社会的大变革。科技创新的范围广,涉及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新材料工程、新能源工程和环境工程等领域。科技创新的速度加快,据统计,80年代发展起来的工业新技术已有30%过时,其中电子领域这一比例高达50%。人类的全部知识每5年翻一番。发达国家通过信息技术把科技创新的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80年代初,美国里根政府鉴于美国的经济竞争力下降而日本上升,组织专门机构进行研究,发现新兴的信息产业发展神速,决定把信息和知识作为发展经济的基础,并实施了科技工业园区的对策。特别是从1992年起,克林顿政府实施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计划”、“信息法”等一系列计划、政策、法规,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使美国经济连续7年繁荣,经济竞争力远远超过了日本,可见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3.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决定着知识经济发展的成败。

在当今全球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和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焦点从原来的最终产品,逐渐前移至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乃至基础研究阶段,是以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为核心的全方位竞争。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是极需科技创新能力的阶段,这就要求国家或企业必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了科技的创新优势,就可以弥补资源、资本的劣势,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科技创新能力越强,就越能在竞争中取胜,科技创新是决定知识经济发展成败的“命运之神”。以生产豪华轿车而著称于世的英国劳斯莱斯公司,缺乏创新能力,死守传统的以手工生产为主的生产工艺,车型连续18年保持不变,结果在竞争中破产,前不久被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所收购。

二、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状况分析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我国的科技创新。80年代中期以来,实施了“863计划”、“火炬计划”、“技术创新工程”等多项科技创新计划和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科技创新还比较落后。科技的本质是创新,我们可从科技世界竞争力的比较中,看出我国目前科技创新的水平。据国际管理开发研究所199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的统计结果,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在46个对比国中列第20位,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排名第33位,企业技术开发财源限制程度排名第42位,基础研究对长期经济与技术发展的支持程度排名第12位,科学教育状况排名第34位,国民在国外获得专利件数排名第29位。可见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在总体上20-30年,也只居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

造成我国科技创新较落后的主要原因有:

1.科技创新意识淡薄。或因循守旧,不思创新;或重引进,轻创新。两者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只利用旧的科研成果,而不愿创造新成果。其原因是利用旧成果省事,能带来近期效益,不冒风险,而创新成果费力,不能立即收到成效,风险大。

2.科技体制不合理。首先是科研、开发与生产相脱节。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自为政,缺乏以产品开发为对象的科研项目,导致许多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限制了科技创新功能的有效发挥。其次是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缺乏创新动力,人浮于事,效率不高。条块分割,力量分散,人员难以流动,学科间的交流合作较少。这就影响了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限制了创新的条件。再次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政企不分,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创新意识淡薄,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及企业普遍留利不足,造成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不力。这就阻碍了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科技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旧科技体制的约束,使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不高。由于十年文革的消极影响,使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欠佳,人才队伍老化。诺贝尔奖设立至今已近百年,在数百名获奖者中,没有1名是中国科学家。据统计,1994年中科院高级研究人员的平均年龄已超过55岁。此外还出现了年龄结构断层,中年科技人才奇缺,青黄不接。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4.教育改革滞后。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一直沿习传统的应试教育:强调知识传授,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共性的培养,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这就窒息了创造力形成的生机,造成学生只会死记书本知识而缺乏创造能力。

这正如杨振宇博士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学生知识丰富,善于考试,却不善于想象,发挥和创造。”学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创造力,必然制约科技人才队伍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1.树立科技创新意识,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的前提。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的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昭示了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不仅关系到科技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要彻底破除因循守旧、一味引进旧观念,牢固树立“不创新就灭亡”的科技创新意识,大力提倡和支持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加大科技改革力度,排除不利于科技创新的障碍。一方面要克服科技、教育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以不同的方式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另方面要克服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的问题。根据各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调整科研机构,密切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信息交流,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基地,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

要转换科技运行机制,破除“大锅饭”、“铁饭碗”的僵死机制,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动力机制。一要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在科研机构中,实行重大科研课题招标制,择优汰劣;在科技人员中,实行公开评审制,让他们在评审中比实力、比创新、比贡献,并将评审的等级与经济利益挂勾。这样可使创新型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二要完善催人奋发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和大支持科技创新,表彰和重奖科技创新成绩卓著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三要健全动态的人事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使人才在流动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做到人尽其力,才尽其用;另方面要健全能上能下的聘任制,废除任命制,职称待遇终身制和只能上不能下的做法。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

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而实现这个转化的主体是企业,因此确立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保证。要真正实现政企分开,让企业独立自主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增加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科技的发展要靠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4页)。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关键。

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思想建设。开展邓小平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增强科教兴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为科技而献身的敬业精神和群体意识,为科技创新提供精神动力。

要加强业务建设。开展终身教育,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科学技术知识水平。特别要加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创造教育,加强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原理和技法,提高创新能力。

要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陈腐观念,树立不拘一格,用人之长的新观念,把有真才实学,创新能力强,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出来,委以重任。特别要注意培养、选拔和充实年轻的科技人才,让一批批年轻的优秀人才涌现出来,为科技创新提供组织保证。

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基石。因此必须废除压制创造力形成的传统应试教育,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

要加强全面教育,使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广博知识,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要突出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开拓创新能力。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其才华、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以激发其创新潜能。要重视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注意培养他们对事业的敬业精神,创新求异的浓厚兴趣,不怕风险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心理素质保证。

5.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要创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形成开拓进取的舆论环境,营造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提供良好的高效的工作环境,使科技人员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氛围中,积极从事创新工作。

标签:;  ;  ;  ;  ;  ;  

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