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规避及管理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外汇储备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特点
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规模巨大
由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持续增长,中国外汇储备额不断大幅攀升,历年外汇储备规模如表1所示。截至2006年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总体规模已达8536.72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并于2008年3月末达到16821.77亿美元,比1990年的110.93亿美元增长了151倍多。
表1中国历年外汇储备(1950~2008.3)(10亿美元)
年末
外汇储备 年末
外汇储备 年末外汇储备
19500.15719700.088
19510.04519710.0371990 11.093
19520.10819720.2361991 21.712
19530.09019730.0811992 19.443
19540.08819740.0001993 21.199
19550.18019750.1831994 51.620
19560.11719760.5811995 73.597
19570.12319770.9521996105.049
19580.07019780.1671997139.890
19590.10519790.8401998144.959
19600.0461980
-1.2961999154.675
19610.08919812.7082000165.574
19620.08119826.9862001212.165
19630.11919838.9012002286.407
19640.16619848.2202003403.251
19650.10519852.6442004609.932
19660.21119862.0722005818.872
19670.21519872.9232006
1066.344
19680.24619883.3722007
1528.249
19690.48319895.550 2008(3月)1682.177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根据外汇储备的基本功能和运用状况,中国外汇储备已处于过剩状态,已使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外汇风险增加。
(二)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过于单一,美元所占比重过大
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定期发布外汇储备余额的数据,并没有披露中国外汇储备的具体构成。但可以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公开发布的数据估计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按照美国财政部统计,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经拥有3500亿美元的美国联邦国债债券和2300亿美元美国政府机构债券,仅这两部分就已约占中国官方外汇储备的54%。由于中国实施外汇管制,中央银行掌握了绝大部分外汇资源,因此,投资于美国的外汇主要来自于中国的外汇储备。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财政部资料公布的只是中国在美国投资的证券数据,并未包括中国外汇储备中其他形式的美元资产(如银行存款等)数据。这就可能低估中国外汇储备在这一部分的占比。综合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美元资产约占中国外汇储备的74%。其余储备主要由英镑、欧元与日元组成。由以上数据可见,中国外汇储备币种单一,且过度集中于美元,这一现象不利于汇率风险的规避。
(三)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不尽合理
据美国财政部的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6月底,中国投资于美国证券的资金为5237亿美元,占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74%,仅次于日本和英国。通过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投资于美国证券的最大问题在于投资于股权的比例过低,仅为0.47%。在中国2006年公布的国际投资头寸表中,中国政府投资于国外股权的数量是零。而与此相比,日本为16%,英国是47%,加拿大是72%。即使与亚洲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中国投资于海外股权的比例也是最低的,例如,新加坡为62%,韩国为0.9%。截至2005年6月底,中国投资于美国长期债券的金额为4850亿美元,占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68%。其中投资于美国财政部国债的比率为57%、投资于美国政府机构债券的比率为36%、投资于美国企业债券的比率为7%。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投资于美国财政部国债的比率过高。美国财政部国债相对于美国的机构债和企业债而言,安全性更高而收益率更低,这说明中国对美国的长期债权投资过于重视安全性而忽视了收益性。中国对美国的短期债券投资也是偏重于政府债,对机构债和企业债投资不足,中国对美国的短期债权投资同样偏重于安全性而忽视了收益性。此外,利用黄金这种规避信用货币风险的多元化储备工具在中国外汇储备中占比较低。截至2005年底,中国储备资产中货币黄金为42亿美元,占总储备资产的比重仅为0.5%,远低于其他国家所采用的3%~5%的标准。
综上所述,从中国目前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来看,偏重于债权投资,股权投资过低;偏重于政府债,机构债和企业债投资不足;偏重于信用货币投资,黄金投资过低;投资偏重于安全性和流动性,收益性考虑较少。
(四)外汇储备、贸易顺差增长的非比例性
外汇储备的初始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顺差);二是来自金融项目(主要是外资净流入)。一般的,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增长是实质性的,较为真实,它往往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因此,它是外汇储备最扎实的经济基础;而外资流入导致的外汇储备增长则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非稳定性。从表2中的数据和图一可知,中国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存在着非比例增长的现象,这意味着可能有大量短期资本涌入。樊纲(2008)认为,目前美元贬值造成美元对于人民币的投机行为越来越多,同时世界上仍有一些资本看好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造成流入中国的资本不断增加。
表2 中国外汇储备及相关统计(亿美元)
年份 外汇储备 贸易总额 贸易顺差 利用外资
1978 2
206 -11
1980-13 381 -19
198526
696 -149 45
198621
739 -120 73
198729
827 -38
85
198834
1028 -78
102
198956
1117 -66
101
1990111 1154 87103
1991217 1357 81116
1992194 1655 44192
1993212 1957 -122 390
1994516 2366 54432
1995736 2809 167
481
19961050 2899 122
548
19971399 3252 404
644
19981450 3240 435
586
19991547 3606 292
527
20001656 4743 241
594
20012122 5097 226
497
20022864 6208 304
550
20034033 8510 255
561
20046099 11548320
606
20058189 142211019 603
200610663176071775 630
200715282217382622 748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相关数据整理。
图一 中国外汇储备与贸易顺差增长幅度比较
(五)外汇储备的生成渠道单一,不利于货币政策实施
中国外汇储备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干预形成,这主要源于中国目前较为僵化的汇率机制。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主要受强制结售汇制和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比例管理这两个因素影响。在强制结售汇制下,外汇大量集中于外汇指定银行,在国际收支节节顺差的情况下,外汇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外汇指定银行持有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又不能超过其最高限额比例,超额部分必须售于其他指定银行和中央银行。由于外汇持续供应,人民币长期受到升值压力,为稳定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中央银行被动购买外汇,投放基础货币,从而使中央银行由基础货币投放所形成的外汇储备规模上升,也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引起货币政策扭曲。
二、现有管理模式下中国外汇储备面对美元贬值的风险
中国外汇储备的运营和管理传统上秉承了一种偏于保守的理财风格,资产配置灵活性和进取性不够。这种管理模式使中国外汇储备呈现出上述的特点,会使中国在美元贬值中蒙受巨大损失,面临多方面风险。
(一)外汇储备的货币错配风险日益凸现
截至2007年末,中国外债余额为3736.18亿美元(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对外负债),外汇储备余额达15282.49亿美元。显而易见,中国总体的外汇收入远大于外汇支出。当外币资产大于外币负债时,货币错配的风险表现为本币升值,从而导致外币净资产缩水。并且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又过于单一,即美元占其中绝大部分。近些年来,在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加强,美元不断大幅贬值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外汇储备所面临的货币错配风险越来越突出。
在此,主要分析集中于美元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与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和外债结构不相适应所引发的储备货币错配风险。
1.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匹配
以2007年中国与排序前十位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和贸易逆差来源地国家或地区为例(见表3)。假定:如果贸易伙伴国或地区的货币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在与中国的交易中使用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作为计价货币。
表3
2007年中国前十位贸易顺差来源地和贸易逆差来源地及贸易数额(亿美元)
排序 12
3 4 5
6
78 9
10
贸易顺差来源地 中国香港 美国荷兰
英国 阿联酋 新加坡 西班牙
意大利 印度
土耳其
顺差金额 1716.2 1633.3 364.9
238.8 140.2
121.2
121.1109.6 93.891.9
贸易逆差来源地 中国台湾 韩国日本 菲律宾 安哥拉 马来西亚 泰国 沙特阿拉伯 澳大利亚 巴西
逆差金额 -775.6 -476.2 -318.8 -156.2 -116.6 -110.2 -106.9-97.5-78.6
-69.6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从表3中可见,出现贸易逆差产生对外汇储备的需求所需要的货币可能是新台币、韩元、日元、菲律宾比索、安哥拉宽扎、马来西亚林吉特、泰铢、沙特里亚尔、澳元、巴西雷亚尔。其中,不是自由兑换的货币也不是国际储备货币的交易货币需要转换为其他货币,例如,美元。这样,所需要的外汇储备的币种是美元、日元、澳元等。贸易顺差带来外汇收入,这部分外汇收入可能是美元、港币、欧元、英镑、阿联酋迪尔汗、加元等。同理外汇储备币种的来源结构是美元、欧元、英镑、加元等。中国外汇储备的来源和使用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是,在中国的外汇储备的资产构成中主要是以美元的形式出现的,这就使得外汇储备来源多样化。存在把交易货币转换成美元,而在使用外汇储备时又要把美元转换成其他国家货币的过程。政府手中所持有的外汇储备一方面要面临贸易结算货币折算成美元时的汇率风险。另一方面,要面临把美元兑换成其他货币时的汇率风险。这时的外汇储备存在着双重的货币错配现象。
2.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与直接投资结构的不匹配
在资本与金融账户中由于中国对外投资仍然属于起步阶段,目前影响较大的依然是外商直接投资。2007年上半年,对中国投资前十位国家或地区依次为: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开曼群岛、萨摩亚、中国台湾、毛里求斯,前十位国家或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6.48%。这些投资中大多是采用投资来源国自身的货币。而且将来通过分红取得投资收益时也要兑换为相应的外币汇出。
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从投资的目的地看,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去向依次为亚洲、大洋洲、非洲、美洲和欧洲。从中国吸引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分布的国家或地区来看,中国资本流出和流入具有分散性和多样化的特点。这种特点和中国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格局之间也存在着货币错配风险,如图二所示。
图二 直接投资对外汇储备货币错配风险形成的作用过程
(二)币种单一且过度集中于美元的贬值风险
中国外汇储备币种单一,且过度集中于美元。假设美元长期贬值,必然会导致中国外汇储备的巨大账面损失,其结果会使中国货币政策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如果为了改善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而大量抛售美元,则必然会对周边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并很可能在未抛售完就遭受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如果不改变现有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不抛售美元,则又可能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从而刺激外汇储备更快增长。为了减轻外汇储备对国内货币市场的影响,中央银行必须通过回笼现金或者提高利率的方式来减少货币供给,但这恰恰又会拉动本币升值;反过来,为了降低升值压力,中央银行如果增加货币供给或者降低利率,这会使本来就因外汇储备而极为宽松的货币市场雪上加霜。
(三)单一的资产结构使中国外汇储备面临收益风险
中国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多集中于美国债券。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海外筹集资金的时候,往往要负担反映风险溢价的高昂利率,而把外汇储备运用于美国财政部证券(TB),只能获得很低的收益率。利率上这种倒挂现象意味着收入从中国这样一个低收入国家向美国这样一个高收入国家转移,中国的储备一直被美国“低成本使用”;另一方面,储备结构的单一化有可能带来美国国债泡沫破灭的风险。2007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达到经济总量的5.3%,美元面临长期贬值趋势,外汇储备类似借给美国的坏债,这些债权的真实价值面临不断缩水的风险。随着全球经济失衡的加大,美国债务的累积终究不可持续,中国正在成为美元债务的最大接单者。
(四)外汇储备及外汇储备与贸易顺差增长非比例性的金融风险
中国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在强制结售汇下,中央银行直接面对成千上万的企业,天天被动地吞吐外汇以平衡市场,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冲击。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一方面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反映在中国人民银行账目上就是基础货币的增加,变为货币供给的增加,间接地变为银行贷款的增加,导致通胀压力、金融风险加大。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存在着非对称增长的现象,意味着很可能有大量国际投机性短期资本涌入。从历史教训看,当经济热度减退时,这些国际投机性短期资金很可能会大量撤离,从而导致外汇储备不可挽回地减少,货币大幅被迫贬值,最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三、中国外汇储备管理转型的思路和建议
在当前的管理模式下,中国外汇储备面对美元贬值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尤其是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及政策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显然应改变原来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外汇储备科学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
(一)外汇储备的管理对象及目标的重新修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汇储备管理指南》中指出,外汇储备管理对象不仅限于外汇储备,还可包括对外债、其他外汇空头的管理和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而中国现行外汇储备管理的对象主要限于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与外债管理的有效配合。
在外汇储备管理的目标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汇储备管理指南》中要求,首先是充足性,然后依次为流动性、安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并且,在流动性和安全性得到保障下,应进一步考虑储备管理的收益性。由于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大,并且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增长的局面还将持续,外汇储备的充足性已经不是中国储备管理的主要问题。而持有外汇储备又存在较大的成本,所以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关键在于处理好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各原则之间的协调。因此,现阶段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目标应是:在保证资产充分、安全和能够满足外汇储备各项需求的足够的流动性的条件下,把管理重点放在拓宽外汇储备投资领域,把储备运用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使收益最大化。
(二)外汇储备管理模式需转变
根据外汇储备管理战略目标,一般认为国家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大体有两类:一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即持有的外汇储备分布在高流动性、安全等级最高的资产上实现本国的战略目标;二是积极的管理模式,在兼顾外汇储备的流动性与安全性目标的前提下,追求外汇储备的收益性。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目标已发生改变,资产管理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那么中国外汇储备在管理模式上也需要完成相应转变:由强调储备“务实”功能的传统管理向外汇储备投资优化的积极管理转变;由外汇储备相对滞后的单一管理向专业化的多元管理转变。
(三)外汇储备管理体制需进一步改革
中国未来的外汇储备管理基本组织架构应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由中央银行保留大部分外汇储备,以满足对外汇储备的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应付国际收支逆差、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二是由外汇储备管理实体,如成立由国务院垂直领导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管理和运作部分外汇储备用于投资,追求尽可能高的收益。
这种组织架构的基本特征是进行专业化分工,将外汇储备按汇率管理功能和投资功能划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层次管理。多层次、多目标的储备管理,需要处理好体制上的诸多问题,如管理权分解统一问题。国外的储备资产归属于多个部门,如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是财政部主导下的GIC+Temasek+MAS“三驾马车”的模式,外汇储备分散于GIC、淡马锡和MAS。由于新加坡政府特殊的权力结构,可有效保证外汇储备管理在分权基础上的有效集中。这样,确保既有明确的功能分工又有相互的密切合作,从而贯彻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战略意图。中国政府的结构和权力配置与新加坡不同,因此,要对现有体制进行重新的规划整合,形成统一、分层的管理体制,顺利实现外汇储备的科学分层管理,并将决策机制、操作程序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
(四)加强和完善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
1.建立外汇储备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确认和评估外汇储备管理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并且定义在储备管理中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和指标,同时无论对于国内储备管理机构还是委托国外金融机构,必须适用同样的风险管理制度。
第二,该风险管理制度应当持续监督储备管理面临的风险暴露程度,以检验风险暴露是否超过可接受的范围。
第三,风险管理制度所考察的风险也应当包括外汇衍生工具所导致的可能风险。
第四,为了评估储备投资组合的风险和外部脆弱性,应当有规则地实施压力测试,以确定宏观经济或金融环境震荡的潜在影响。
2.采取科学的风险控制手段和先进的风险治理技术
通常而言,投资中的风险管理具有三方面功能,即风险测量与执行、投资表现的分析与报告、策略性资产配置。由此,中央银行应做到:每日对其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进行监测;对市场风险暴露采用修正后的久期和VaR进行测量;对信用与结算风险头寸进行每日检查;对于符合条件的投资对象必须满足最低信用标准及安全操作要求;投资的流动性状态需要每日修正。并且,中央银行还应对投资表现进行分析及测评。此外,还应关注储备资产组合的战略性配置。其中,影响投资组合收益的关键因素在于战略性基准值的选择。一方面,对储备货币资产的最优币种混合进行确定;另一方面,对每一种币种组合投资设计最优资产配置。上述两个方面都将在战略性基准值中作出反应。目前,已有研究致力于将上述两个方面合并为一个共同的最优化求解过程(币种与利率基准值),进而更加有助于深入开发获得储备多样化收益的投资品种。
(五)优化中国外汇储备的策略
1.合理控制外汇储备规模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应放松对外汇需求的限制、适当消化外汇储备,以防巨额正货币错配引致的金融风险。要合理控制外汇规模,建立将储备转化为投资、将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新机制。例如,增加对民营企业的美元贷款,并辅以政策支持,推进中国有竞争力的企业到国外投资;成立美元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国内企业加强与跨国大公司的技术合作和开发;此外,目前中国还有一些进口需求没有满足,比如原油,中国的供给能力较差。可以利用现有外汇储备,建立宽口径的国家战略储备。还可以将多余的外汇储备投入到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去。
2.调整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
中国需要进一步调整外汇储备的结构,结构调整可以分为币种调整和资产调整两方面,其中,币种调整是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资产调整是中国面临的比较特殊的问题。
关于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确定,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资产选择模型、海勒-奈特模型和杜利模型。综合三种理论模型的成果,影响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主要因素有:汇率安排、贸易与收支结构、外债结构和风险与收益。中国学者主要是在西方学者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具体国情,确定中国的币种结构。例如,易江在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上,计算出了在不允许卖空条件下最优外汇储备组合。杨胜刚、谭卓则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了中国外汇货币结构管理的AHP模型,计算出中国外汇储备合理的货币结构应是:欧元30.55%、日元14.79%、英镑10.2%、美元44.46%。国内外的学者都认为,中国外汇储备的来源和使用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因此,为避免货币错配风险及汇率风险的累积,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必须改变目前美元独大的单一格局,综合考虑中国贸易结构、外债结构和风险收益的共同作用,以适当的比例向多元化发展。但考虑若中国短期内大量抛售美元,则很可能对周边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引致更大的经济损失。目前中国不宜大规模卖出现有美元储备,而应在进行新的外汇储备时减少对美元的购买,而转向储备其他重要货币。
同时,为了提高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收益性和降低持有储备的巨大成本,资产管理方面就需要适时开拓投资渠道,使储备资产多元化。将部分美国政府债券储备转换为美国抵押债券、企业债券以及股票,由于后者的收益率大大高于美国政府债券,可以通过提高收益来对冲美元贬值的损失。此外,还可将对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结构调整与重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结合起来,可适当考虑增加外汇储备对黄金、石油、重要金属、房地产的投资,由于美元在过去几年中的贬值,这些资产的价格已有较大幅度的升值。
3.外汇储备投资要配合国家经济金融政策
第一,支持国内企业对外发展,特别是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中国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性银行的平台,加大对国内企业向外投资、贸易的支持力度,也可适当通过指定外汇储备存放的方式支持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例如,前不久,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也是储备经营的一种有益尝试,既支持了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又缩减了外汇储备规模。
第二,配合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中国外汇储备投资主要集中于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中国香港等成熟的国际金融市场。中国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就需要一个发达的离岸金融市场,而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可成为该市场发展的助力。
(六)配套制度、政策的改革与完善
1.逐步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
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使外汇储备合理增长,中国需要选择有利时机逐步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低估人民币汇率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为汇率低估实际上等于对外需补贴,对内需加税,从而扭曲经济结构,使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在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同时,必须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理顺金融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内外经济均衡发展。
2.放松资本管制,平衡外汇流入,使外汇储备逐步由“藏汇于官方”转为“藏汇于民间”
从国际经验看,控制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应从外汇供求着手,而不是单纯着眼于外汇资产的经营管理。
第一,使强制结售汇逐步过渡到意愿结售汇,鼓励企业和居民持有外币,逐步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外汇市场,引进多层次的市场交易主体、增加交易方式。至于开放步骤,则可以先现货再期货,先实盘再虚盘,从拒绝保证金到逐步开放保证金。按照国际规则,使人民币与外币自由交易,形成市场化的中远期汇率,人民币的价格才能真实,民间外汇储备才能增加。
第二,鼓励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为海外投资收益在未来成为稳定的外汇来源打下基础。可以考虑用部分外汇储备设立“海外投资基金”,通过商业银行转贷,支持企业的海外投资。
第三,应适当开放居民海外金融投资的渠道。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维持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
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在出口增长的情况下,鼓励进口尤其是能源、资源及知识产权的进口;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使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为中国的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作出积极贡献。
(七)积极推进东亚区域货币合作
在美元贬值压力下,东亚其他国家货币同样面临升值压力和维持美元汇率稳定的两难境地以及外汇储备缩水的巨额损失。从长期的战略来看,中国应该和东亚地区各国加强区域货币合作,以提高共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东亚的区域货币合作应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加强信息沟通与经济政策协调
各国要充分进行信息沟通,对经济形势进行共同监测,在现有条件下,可考虑开展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在长时间内,还需要各国协调其利率政策,建立区域内相对统一的投融资市场,以便进一步完善地区自我融资机制,减少因市场规模狭小导致的金融体系脆弱性。
2.建立区域性紧急融资机制,建立东亚外汇储备库
东亚外汇储备库的本质是成员国在遭遇金融危机时可以分享一部分外汇储备。在初级阶段,这些外汇储备可由各国中央银行独立运作,只是在危机爆发时统一使用。在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过渡到外汇储备库交由一个独立机构统一管理、运营。储备库的建立具有两个重要意义:
第一,这意味着将清迈协议框架下的双边互换协议多边化,那么危机爆发时,危机国可以获得的救援资金的数量将成倍放大,这就极大提高了现有区域危机救援机制的效率。
第二,东亚国家目前之所以积累了如此之多的外汇储备,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防范货币金融危机,一旦各国能够通过外汇储备库来共享储备。那么这些国家各自所需的储备数量将会下降,从而将显著降低各国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缓解各国外汇储备激增对基础货币造成的压力。
此外,需建立一个区域紧急融资、危机救援的协调管理机构。由它协调各国在危机预防、救援等方面的合作行动,建立防范和化解国际收支失衡及货币危机的正式制度框架。
3.加强汇率调整上的合作与协调,建立东亚汇率联动机制
目前东亚地区的贸易和投资相关度已经比较高,为汇率联动提供了基础。鉴于区域内各经济利益与成本结构的对称,东亚汇率联动机制的设计可以采用共同篮子盯住的制度,并最终实现统一汇率。目前,可盯住美元、欧元、日元等区域内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子,之后逐步减少美元和欧元的权重,使货币篮子具有东亚特质,并可考虑逐步采用单一货币,成立统一的货币管理机构,最终步入东亚单一货币区。单一货币区从理论角度讲是区域汇率制度安排的最优选择。
东亚的区域货币合作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集体博弈行动,很难在短期内竟其全功。上述三方面工作,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三者并无必然的先后顺序,而是交替推进,政策的协调可以与制度、机构的创设相互结合,小范围内的高层次合作可以与大范围内的初级合作同时并进。
标签:外汇论文; 外汇储备论文; 贸易顺差论文; 风险规避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银行论文; 央行论文; 货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