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与民族教育_西部大开发论文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教育_西部大开发论文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民族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01)03-0083-04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转折点。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而这一系统工程中的许多问题都涉及人的素质。各项经济发展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未能及时接纳现代科技与信息,企业经济效益差,等等,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支符合要求的科学技术队伍与经济管理队伍,以及具有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所以,发展教育产业,尤其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调整和完善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所在。本文仅就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民族教育问题作一探讨。

一、人力资源问题是制约西部大开发的瓶颈因素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自然资源等,这是经济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诸要素中最具决定性的要素,是经济腾飞的翅膀。实践证明,拥有资源优势与资金优势,未必拥有发展优势,只有拥有人才,才拥有真正的优势。对落后地区来说更是如此。在西部大开发中,人力资源的开发比其他资源的开发显得更为重要。西部大开发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正全力推进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它对劳动力的要求与美国西部开发时的移民以及80年代我国东部开发时的产业劳动力相比,有着更高的要求。西部大开发虽然有政府的政策倾斜及其他外因的资助,但重要的还是要靠内因。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政策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靠教育先行、科技先导,全面提高各民族劳动者的素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蓄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加速发展。只有抓紧人力资源开发这一西部大开发的源头工程,才能真正实现西部大开发,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一道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自然、历史、政治、文化和政策倾向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西部地区现有的人力资源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迫切需要。

(一)人才总量不足和人才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引进的人才不断外流,本地培养的人才较少,人才严重缺乏。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1%,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国总量的15.5%;东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1%,却集中着占全国人才总量43.2%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其中有344万专业人才处于闲置状态;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职称者仅92人,不及东部地区的1/10。由此可见,全国范围内专业技术人才的区域配置结构极不合理。在人才的结构上,过去为了适应民族地区政权建设和思想建设的需要,民族地区在培养人才方面,尤其是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方面,着眼点往往以培养行政干部为主。这种“重领导轻一般,重行政轻业务”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政策,使得西部民族地区缺乏一支少数民族的基层专业技术队伍和科技推广队伍,加之民族地区生活艰苦,待遇低下,受利益驱动,不仅其他地区的知识分子不愿到民族地区工作,而且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也不愿回民族地区工作。西部地区原本不多的科技人才纷纷流出民族地区。人才总量不足与人才结构失衡,以及人才的大规模流失,对于保障少数民族接受科技成果、跟上知识经济的步伐和积极响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极为不利的。

(二)人口数量大、文化水平总体素质低

过去,我国一度在错误的人口政策驱动下,人口数量恶性膨胀,严重违背了人口每增长1%,社会财富和公共服务就需要相应增长10%~12%才能维持社会平衡的客观规律,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人口基本生存需要挤占了本应用来提高人口素质的投入,直接影响了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问题尤为突出。西部民族地区(除广西外)的人口出生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加上历史、自然、社会等诸方面因素的制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平均素质比较差,文盲、半文盲的比例相当高。目前,我国56个民族中,成人文盲比例最高的民族,如哈尼(60.50%)、保安(68.80%)、藏(69.39%)、撒拉(69.69%)、珞巴(72.71%)、门巴(77.75%)、拉祜(71.71%)、东乡(82.60%)等民族均分布在西部地区。民族素质的低下,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教育投资严重不足

由于资金短缺,西部地区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特别是对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近年来,臃肿的行政机构“吃掉”大量资金,地方利益的驱动使地方政府急功近利,顾不上教育这个“百年大计”,结果西部地区的教育,尤其是民族教育长期停滞不前。从基础教育现状看,1995年每千人中拥有初中生的人数全国平均水平为232.98人,而在西部民族地区,每千人不足100名初中生的民族有23个。国家要求在2000年以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民族地区的许多县是为“普六”努力,边远贫困民族乡甚至是艰苦地做“普三”、“普四”的工作。还有,西部地区民族学校所教知识实用性不强,民族教育缺乏应有的特色和吸引力,也影响着西部人力资源的质量。

(四)尚未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已有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西部地区较之东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很低,人才流动比较困难,造成人力资源闲置与浪费和人力资源奇缺的情况并存。同时,我国长期偏重于对人力资源的计划调控,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根本无从谈起,加之没有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人们的竞争意识、开拓意识逐渐淡化,平均主义、大锅饭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西部地区现有的人力资源未能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未能转化为生产力,未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二、发展民族教育是开发西部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

西部大开发需要有足够数量、足够质量、结构优化的人力资源作为原动力。因此,要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长远的战略举措和西部大开发中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源头工程来抓。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存量的增加,以及吸引外地人才固然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讲,西部地区还是要靠发展当地的教育来提高人力资源的总量和质量。民族地区教育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开发西部必先治愚。加快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提高民族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大力度

首先,从思想上真正解决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问题。科技和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创造和运用知识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科教兴国战略是全国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同样也是西部发展的大战略。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原因,在科技和教育方面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的差距更大。西部有些地区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不足以及急功近利心理,在投入上只重视经济,不重视教育,只重视人才,不重视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使教育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而提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就是教育。如果各级领导干部不首先树立“教育为本、科技优先”的意识,不把这种意识转化为决策的思路,不把这种思路落实为出路,西部大开发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充分认识教育的生产性,加大对教育投资的力度。不少地区由于受传统教育消费观的影响,只顾眼前利益,对人才培养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看不到人才对振兴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文化的作用,对人才培养缺乏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认为教育是纯消费的支出,抓教育不如抓生产,将教育投入视为纯消费性开支,投资思路为“一工交,二财贸,剩下多少再给文教”,造成了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这种情况在西部民族地区尤为突出。由于种种原因,民族教育投资在国家财政拨款中没有专项设立,投入得不到保证,如民族教育补助,按少数民族人口计,一般年份人均只有几角钱,这一点钱许多地区也未能真正到位。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育也具有生产性,只是它与生产物质财富的产业不同,是一种从事生产力中决定因素——劳动力生产的重要产业。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作保障。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不仅要开发自然资源,还要开发人力资源。当今社会的经济竞争、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今天的教育水平就是明天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素质的水准。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把教育当做一项重要产业,加大对教育的投资,这一投资将换来明日持久的社会效益,并会给西部经济发展提供后劲。

再次,充分认识科技兴西中民族教育的重要性,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我国西部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55个少数民族有38个民族世代生活在西部,除了陕西、四川盆地,兰州、西宁、贵阳等地区外,基本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或多民族杂居地区。无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还是国家安定团结与边防建设中,西部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一地区又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可以说,西部大开发实质上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开发。对民族地区的开发,不仅需要大量的外来人才,更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熟悉当地民族历史与现状,通晓当地民族语言,懂得当地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及心理素质,同少数民族人民有着血肉联系和“天然”感情的当地少数民族行政干部和科技人才,尤其需要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级与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当地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民族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民族教育。所以,必须坚持科教兴族的战略,发展民族教育,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这是少数民族迎接西部大开发,实现民族繁荣发展的根本和关键。有些人看不到科教兴国战略中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性,未能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高度和开发西部、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推进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意义,把少数民族教育看做是局部问题,把民族教育投资当成一种负担或施舍。为此,务必要使各级领导从思想上认识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和科技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切实抓好民族教育。一方面要号召和引导发达地区在经验、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向民族地区科教事业对口援助,吸引和鼓励教师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任教,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提高教师水平并代培少数民族教师;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民族地区科教事业的自我投入、自我发展与成果的自我开发、自我转化。

(二)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的步伐,完善民族教育体系,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需要

学校教育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学校教育都特别重要。

首先,从长远着眼,立足于基础教育,普遍提高社会劳动力素质。“普九”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一些人数较少、居住环境较差的西部民族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低,青少年文盲率较高。要在思想认识上、改革措施上、资金投入上、政策倾斜上,切实抓好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争取尽快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一方面,要为当地民族培养一批有劳动技能的有知识的劳动大军,另一方面,要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如果现在着手抓教育,十年后可望初见成效,那时将可以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提供一大批高素质的知识青年。

其次,要从西部大开发的实际需要出发,调整和改革教育体系与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在西部地区民族教育发展中,职业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缺少专业技术培训的环节,大批受过初等教育而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将学到的基础知识荒废,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大大影响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要本着门类要多一些,适应性要强一些,服务面要广一些的精神,继续改办或创办一些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适应西部大开发需要的各类初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农村急需的各种适用技术人才。改变传统观念,大力扶持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为数众多的“普九生”或更低层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和一技之长。对基层经济管理干部及职工,要创造条件和机会对他们普遍进行专业培训和轮训,努力提高社会劳动力的素质。成人教育不仅要面向城镇,还要面向农村。因为西部地区农业人口仍占多数,且不少地区从生产方式到经济意识、生活观念、消费心理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旧传统的影响,这些地区没用着古老的、落后的生产工具,有些甚至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生产习惯。要高度重视广大农村,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农民教育,围绕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广泛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乡镇企业管理、农业经济信息等多种专业的讲座和培训班,尽快把农村急需的科普知识与技术送到农民手里,让他们懂科学、用科学。只有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西部大开发才能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再次,发展高等民族教育,强化西部地区人才、技术体系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是面向民族地区的,主要是培养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才。所以,必须注意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特殊需要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既要立足于现实,注重近期需要,又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考虑到进一步开发西部民族地区的需要,以及西部地区跟踪高新技术的需要。为此,高等学校要从战略上改变过去那种“重领导轻一般,重行政轻业务”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对教育结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把重点放在培养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西部大开发形势的,具有现代知识和创新意识的科技、经济、法律、金融、工程技术等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及基层专业技术队伍与科技推广队伍。这些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大批层次较高的民族人才,对从根本上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和人才结构,推进西部地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0-09-12

标签:;  ;  ;  ;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教育_西部大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