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演进与创新——兼论习近平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理念论文,思想论文,科学内涵论文,习近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03.001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非常恰切地把我们党比喻成“像一个人一样,有他的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毛泽东意在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规律和事物生存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要经历一个由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到知之较多、知之较深的过程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党对发展理念的认识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回顾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演进的历史轨迹:从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理念的最初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理念的不断推进,再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发展思想对发展理念的创新。我们可以从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演进与创新的历史过程中得出重要的规律性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理念的最初认识 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理念的最初认识,主要体现在党成立时对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理解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现代化的认识,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肩负两大历史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即救亡)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即发展)。这是两个历史阶段的奋斗纲领。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只有赢得救亡胜利才能为发展奠定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用了28年时间完成了救亡这个使命,建立了新中国。用了60多年时间致力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客观形势,使中国共产党长期只能在几乎完全没有现代工业的最落后的偏僻农村开展斗争。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一定要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始终抱有强烈愿望并对此充满信心。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一次讲话中指出:“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①1944年8月31日,毛泽东在给博古的信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与合作社,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分散的个体经济即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而斗争。”七大还提出判断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② 当年我们党把发展理解为现代化,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或工业社会等,虽然从今天的眼光看,这些认识还没到位,但是,这些认识是非常宝贵的,体现了我们党当时的认识水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从这些认识中可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一定要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始终抱有强烈愿望并充满自信。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向全世界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③毛泽东还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时期我们党对中心任务是发展的认识仍然是清醒的、正确的。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并且明确指出,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向自然界开战”,“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搞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实践。由于这时期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加上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对发展理念的认识发生了挫折,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错误,毛泽东关于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但是,毛泽东对发展理念的最初认识,尤其是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为后来我们党对发展理念认识的不断推进和创新,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宝贵的思想资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发展理念认识的不断推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第二次伟大转折。这一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问题上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由此开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也由此开始了党对发展理念认识的不断推进。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论述了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要重视综合平衡,防止单打一。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地区先富起来,先富要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区域发展要坚持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在邓小平领导下,我们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新的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党对发展理念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我们党肩负的发展使命和发展理念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论述。江泽民强调,对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一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二要“全面执行,一以贯之”。他还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决定人心向背,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十七大后,在全面总结党领导人民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丰富发展了党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发展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创新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里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新思想。习近平发展思想,主要蕴含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的新论述,以及他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前后对五大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等思想的重要论述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的新论述主要有: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尊重经济规律,坚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要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在“四化”同步推进中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时就强调:“首先要把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④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上对五大发展理念作了全面的阐述。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进一步展开了对五大发展理念的阐述。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也就是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建议》提出了七个创新发展着力点: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也就是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建议》指出了要把坚持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到四个方面即“四个推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及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建议》指出了要把坚持绿色发展贯彻到六个方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大环境治理力度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也就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建议》对坚持开放发展作了五个方面的部署: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合作发展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议》提出要把坚持共享发展落实到七个方面: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上述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发展新理念的首要和引领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创新”一词就出现71次。因此,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有创新就有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⑤ 坚持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发展的新认识、新飞跃,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导的。五大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实践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并论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习近平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这三大特点。”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我们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⑦ 新常态也是经济社会范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社会并最终决定其他领域的状况。新常态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些变化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承认它,适应它,才能驾驭它。说到底,新常态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形象而准确的表达。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⑧因此,新常态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常态是习近平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 需要指出的是,认识和把握新常态要注意防止这两种倾向:一是把新常态等同于新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例如,有的观点把当前我国出现的内需回落、传统企业利润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当作新常态,这显然是不对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在我们未完成调结构、转方式背景下主动调低发展速度后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在推动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这些困难和问题正是新常态下我们推动发展所要解决的;二是把新常态当作“筐”,与此无关的内容也往里装。这种倾向若不加以克服,也是不利于我们做到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列宁曾深刻指出,真理只要再向前跨出一步,哪怕是小小一步,就会成为谬误。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了当前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但是我们已经看到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正朝着更加重视质量、效益、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的方向转变。因此,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必须“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正如《建议》指出的:“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协调推进我国全方位发展的新战略。对于这个新战略,习近平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他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就是说在这个新战略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新战略是目标与举措的辩证统一,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结合。“四个全面”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总方略和总抓手,也是习近平的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新战略,其实质和关键在于“全面”。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必须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我们不可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还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又比如,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还比如,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又是一个突出短板。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两点结论 马克思说过:“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⑨回顾和思索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演进和创新过程,至少可以得出这两点规律性的重要结论。 习近平发展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理念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有重大创新。如前所述,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演进经历了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理念的最初认识,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论述,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阐述,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再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简称习近平的发展思想)的长过程,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习近平发展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理念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有重大创新。 这重大创新体现为:一是明确提出了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⑩总书记讲的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五大发展理念,它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五大发展理念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来论述发展的,无疑是对发展理念的创新。 二是提出并全面阐述了新常态思想。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的新思想。“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11) 习近平强调,要以新理念把握引领新常态,为此要做到“五个着力”: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创新这一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把握“协调”这一决胜全局的制胜要诀,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发展大势、尤其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是对发展理念的创新。 三是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战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布局,是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蓝图。虽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观照的时间节点主要是我们党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总方略和总抓手。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包含的这些重要思想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如,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仍然是党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等等,这些重要思想仍然对2020年之后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起指导作用。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发展理念的创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党。前已论述,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肩负救亡和发展的两大使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了28年的时间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到底就是解决发展问题。当然,这是更为艰巨的任务。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是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 邓小平深刻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因此,要最终解决发展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根本上说关键在党。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我们党要带领13亿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12)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牢靠的基础。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半个世纪后,邓小平坚定地指出: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只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国精神,凝聚和依靠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华民族一定会实现伟大复兴,这将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又一次壮丽的日出。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9页。 ④⑤⑩(12)《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2016年第1期。 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7页。 ⑦(11)《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日报》,2016年1月19日,第1版。 ⑧《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第1版。 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3页。标签:四个全面论文; 五大发展理念论文; 习近平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新常态论文; 五大发展论文; 四个着力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创新理念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