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_文化事业论文

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文化协调发展需求的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为例论文,协调发展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向“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 化”的目标迈进,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是江苏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客观要求。 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作为基础,同样经济发展也需要文化的发展,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那么江苏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协调性如何呢?本文运用定量 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江苏现代化进程中对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求进行探 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

江苏经济对文化协调发展的需求

进入新世纪,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念的重 建受到普遍重视,生产中的文化附加值正在增长,经济活动中文化力的地位和作用日益 强烈地表现出来。同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经济与文 化呈现出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态势,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成为实现江苏经济 文化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文化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精神推动力

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能从内心世界对 人发挥有效的影响,从而引导、规范、激励和提升着人的行为方式,调动人的积极性, 文化的这种无处不在的底蕴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江苏凭借沿海、 沿江、沿湖的自然区位优势,创造了较先进的物质文明,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 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为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慧和力量。江苏的经济和文 化的互动作用具体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事业必须靠经济的巨大成就作基础,区域经济的 再创辉煌必须靠区域文化的弘扬作动力。

(二)文化产业成为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柱之一

文化产业作为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标的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 主要产业。改革开放20多年来,江苏的文化产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初步形成了以出版 业、电影电视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为先导的四大基本产业结构,建立了书报刊 、音像、影视、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旅游、艺术品展销等多样化的文化市场体系。形 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丰富全省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推动全省国民经济持续 稳定增长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其产值已成为江苏国民经济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三)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

文化对经济的重要性,不单单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现实作用,而是谁拥有文化,谁就拥 有未来,正如日本学者日下公人所说,“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根据我们对南 京、苏南、苏中、苏北所作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在回答“您对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 经济”这一问题时,79.1%的人认为符合客观实际,只有19.1%的人认为夸大了文化的作 用。可见绝大多数人在思想上接受这一观点。而我们在按地区对问卷做交叉分析时发现 ,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还是经济较发达的苏中地区,抑或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 区;无论是干部,还是一般职工,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几乎没有差异度,可见这一结论是 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的文化水平而形成的共识。

江苏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表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而文化则是经济发展新 的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提升经济水平的重要渠道和层面,两者互相促进、互相交 融,构成矛盾运动的统一体。任何一方滞后,都将影响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出 。

那么,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大要素,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均衡点在那里?换言之,如何 判断经济与文化是否协调发展?我们在参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后,发现理论界对此尚未 有系统的研究,更没有完善的、科学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比较多的是研究文化事业 的现代化。在此,我们从文化产业收入与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步性、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 入与全社会基本建设投入增长的同步性、文化消费与个人消费支出增长的同步性等方面 进行探索性研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目前对文化产业内涵的界定尚不统一、统计口径 也不一致,故有些评价指标的设计只好用易采集的数据指标来代替。为弥补上述评价方 法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进行深层次研究的需要,我们选择苏南、苏中、苏北三个样本 地区发放调查问卷近300份,并对调查问卷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交叉分析和频数分析,以 作补充说明,力求使评估科学、准确、全面和具体。

(一)文化事业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性分析

1.从纵向发展看,江苏文化事业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文化事业收入是 经济总量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事业的收入和经济发展应当保持大致相当的增长 率,否则,可以理解为文化事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或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基于这 样的认识,我们以“九五”为时间段,对江苏文化事业收入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同 步性作比较分析(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省文化厅提供的有关数据和《江苏统计年鉴》中有关数据加工而 成。因缺乏1995年文化事业收入数据,故1996年文化事业收入增长率空白。

从表1可以看出,除1997年外,其余3个年份的文化事业收入增长率均低于经济增长率 。以有数据的年份计算,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0.9%,而文化事业收入增长率平均为6.4% ,相差4.5个百分点。这表明,江苏省文化事业收入增长的步伐较大程度地慢于经济增 长的步伐,说明江苏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文 化事业收入的统计口径目前尚不规范和统一,以及数据采集的实际困难,我们用文化部 门的文化事业收入来代替文化事业总收入评估指标,虽然不能准确地说明全社会文化事 业的收入或“大文化”产业的收入,但我们认为,用相对量增长率来替代绝对量,可以 体现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

问卷分析也可以印证上述观点,根据我们对苏南、苏中、苏北地区所作的问卷调查, 认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协调程度较好”的有22.3%,其中苏南为22.4%、苏中为15.6% 、南京为50.0%,认为“文化发展快于经济发展”的有2.3%。问卷信息说明大多数人认 为江苏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不够协调,并且文化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在探析其中原 因时,74.1%的人认为领导思想不够解放或观念落后,45.5%的人认为创新精神不足,52 .7%的人认为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63.2%的人认为缺乏适合文化发展的政策,55 .9%的人认为没有形成规模效益,61.4%的人认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存在问题,35%的人认 为文化市场的管理存在问题。

2.与沪、浙、鲁、粤四省、市横向比较,江苏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江苏与上海、浙江、山东、广东四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处于同一个方阵,但经 济实力有一定的差距,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认为如果用文化产业 收入的绝对量来衡量文化发展的水平,显然是不公正的,但用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在经济 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来考量文化的发展程度(称之为文化产业贡献率),把其中的差距作为 评判的依据,则有一定的合理成分(见表2)。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文化产业统计年鉴》、2001年《江苏统计年鉴》。

从表2可以看出,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明显偏低,低于浙江0.11个 百分点,低于广东0.3个百分点,低于上海0.2个百分点,仅比山东略高0.03个百分点, 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0.11个百分点。说明和经济强省市相比(如上海、广东),江苏的 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有较大的差距,甚至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 距,可以认为文化的发展相对建设经济强省而言是滞后的。

(二)文化事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增长和全社会投资增长比较分析

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维护文化繁荣、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 动力。因为文化产品需要开发、文化资源需要整合、文化市场需要拓展、文化人才需要 培养,因此,文化的发展必然需要一定增量的基本建设投资,这既是决定文化事业发展 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1.江苏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高于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以1997~2000年为 时间段,对全省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和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作比较分析(见表3) 。

资料来源: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率根据由江苏省文化厅提供的有关数据加工而 成,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率根据《江苏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加工得到。

从表3可以看出,1997~2000年,全省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率,每年 都快于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速度,4年间平均每年高于20个百分点。和沪、浙、 鲁等省、市比较,全省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处于领先状态 。据调查,2000年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上海为0.08%、 浙江为0.43%、山东为0.04%、江苏为0.48%。说明江苏省自1997年以来,加大了对文化 事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力度。

2.江苏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的结构和区域不平衡。

就投资总量而言,江苏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是较快的,和经济文化发达的省市 相比,投资的力度也是较大的。这和前面的分析并不矛盾,因为基本建设的投资周期一 般较长,转化为经济效益需要一定的时差。调查分析表明,江苏在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 资的项目结构和区域上严重不平衡,从而制约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回答“文化事业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时,73.2%的人认为 “总量仍然偏小”,其中苏南为69.4%、苏中为73.4%、苏北为71.7%、南京为86.7%,对 这一问题回答的差异度较小,可见,尽管全省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增长速度较快,但各地 对文化事业的实际投入与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所需要的投入还有一定的缺口。这对开发文 化资源,发挥文化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问卷中有19.5%的人认为“投入的结构 不合理”,其中苏南为12.2%、苏中为22.0%、苏北为23.9%,可见这一问题在全省不同 地区都存在,苏北、苏中尤为明显。

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反映文化事业基本建设的实际水平,而文化事业基本建设 投资与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表现了对文化事业投资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政 府、社会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 资总额、及其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有着显著的差别。

我们以苏州、徐州两市作为个案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江苏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在区 域上存在着不平衡的结论。2000年苏州市的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0.48亿元,占 该市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达0.61%;而同期徐州市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0.1 5亿元,占该市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为0.18%。苏州与徐州差距特别明显,无论是相 对比例还是绝对额,都高出3~4倍。由此可以判断,分属于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苏州、 徐州两市投资的比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发达地区对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入 的强度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就文化资源而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占有量不一定 少于经济发达地区,因而从全省的大局看,由于经济实力相去甚远,因而对文化事业基 本建设的实际投入规模差别悬殊。

(三)文化产品消费增长与个人消费增长同步性分析

1.江苏文化产品消费增长高于居民全部消费增长,但城乡之间严重不平衡。

文化消费既是文化产业最终成果得到社会承认,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消费应保持一定的水平和一定的增长速度是测量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由 于文化产品统计口径的原因,我们用“九五”期间的文化教育娱乐指标作初步的分析( 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

资料来源:1996~2001年《江苏统计年鉴》。

城乡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差距较大。“九五”期间,全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平均增长率 为18.16%,农村文化消费平均增长率为14.71%,城镇高于农村3.5个百分点。从人均文 化消费总额来看,差别更大。以2000年为例,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平均为670.58元,农村 文化消费平均为269.0元,相差2倍多。

可见,江苏文化消费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江苏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 人均文化消费不足成为制约全省文化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当然,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 慢是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

2.2000年苏南、苏中、苏北实际文化消费水平差异较大。

江苏的文化消费在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别,那么在不同的经济板块情况如何?我们选 择苏州、南通、宿迁三市作一比较分析。

三市实际文化消费水平相差悬殊,2001年,苏州人均为911元、南通人均为622元、宿 迁人均为320元,苏州约是南通的1.5倍,南通约是宿迁的2倍,苏州与宿迁相差近3倍。 由此可知,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文化消费水平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平衡 严重影响全省文化消费整体水平的提升。

调查问卷分析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如在回答“您认为本地区的文化消费水平状况”时 ,认为“比较高”的人占9.1%,其中苏南为18.4%、苏中为7.7%、苏北只有4.3%;认为 “一般”的占41.4%,其中苏南为46.9%、苏中为43.3%、苏北为37.0%;认为“较低”或 “很低”的占45.5%,其中苏南为30.6%、苏中为47.1%、而苏北高达58.7%。从“较高” 、“一般”、“较低”或“很低”几个层次可以发现,苏南、苏中、苏北的文化消费存 在较大的差异。

3.和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相比,江苏的文化消费不足。

我们把江苏与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等省、市1999年文化消费水平作一比较,以全 面分析江苏省与兄弟省、市的差距(见表5)。

资料来源: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文化消费用文化教育和娱乐指标值。

从表5可以发现:文化消费和全部消费之比(称之文化消费倾向),江苏城镇居民为11.7 %,列五省、市第四位,仅高于广东0.01个百分点;农民为11.0%,居第三位,但整体差 别都不大。而实际消费额差距则十分明显,如江苏城镇居民1999年度人均实际文化消费 列第五位,和上海相差450元,和广东相差288元;农村1999年度人均实际文化消费列第 四位,比上海少222元,比广东少65元,仅比山东略高。总体而言,与上海、浙江、广 东、山东等相比,全省的文化消费倾向相差无几,但实际消费水平处于劣势。

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也表明了这一观点。在回答“您认为本地区的文化消费水平状况 ”时,认为“比较高”的人占9.1%、认为的“一般”的占41.4%、认为“较低”或“很 低”的占45.5%,“一般”以下(含一般)高达86.9%,说明被调查者对全省文化消费水平 的评价是比较低的,这和数据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在探析影响文化消费的因素时,居 于第一位的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占75%;居第二位的是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占59.5%;居第三位的是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占50%。可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生产高质量 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规范文化市场是提升江苏文化消费水平的重中之重。

江苏经济文化协调性的总结评估:

从文化事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和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角度分析,江苏省文化事业 收入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明显偏低,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从文 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角度分析,就总量增长趋势而言,并不落后于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 的增长,但在地区和项目结构上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影响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而从文 化消费角度分析,全省文化消费的增长快于全部消费支出的增长,这一点,江苏省与其 他省市相比,以及全省城乡之间、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并无大的差距。但由于实际消费总 量并不高、消费能力存在差异,导致全省城乡之间、不同经济板块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 距,和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省、市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江苏经济发展突破文化瓶颈制约的着力点

(一)进一步推进文化企业产权制度与管理体制改革,走规模经营和集团化发展之路

我国各文化单位由于受传统的行政事业隶属关系、条块分割的约束,文化产业的生产 要素不能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自由流动,制约了各文化单位产业化的发展。问卷调查表 明,55.9%的人认为影响全省文化产业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文化产业的规模较小、效 益较低,61.8%的人认为江苏文化产业由于规模小而缺乏竞争力。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文化生产单位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造, 使文化企业成为产权独立明晰、能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 展的文化企业。可运用多种形式,对传统的国有独资企业进行改造,构造产权多元的文 化产业,转变传统的经营机制。在现有的条件下,可考虑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对国有 文化产业进行清产核资,然后实行委托管理,变对有形资产的直接管理为对无形的价值 形态间接管理,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允许文化企业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自 由集资参股,搞股份制企业以增强员工对企业资产和发展的关切度,同时扩大集资、融 资的渠道,壮大文化企业发展的实力。要解放思想,确立文化事业发展的“产业”新观 念,深化改革,构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体制,创新思路,开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优 势。建立大文化产业观念、体制和文化产品运作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化运作 。

(二)整体综合开发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包括图文资料、影视资料、文化场馆、文化景点等具有再生性的文化载体; 也包括科技资源、原料资源、人才与文化教育资源等。江苏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 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一些地区缺乏用市场的眼光、市场的机制来经营文 化发展事业的意识,丰厚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利用,巨大的市场潜力尚未开 发激活,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文化服务的提供能力都远远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我们 认为要用市场的眼光来审视现有的资源,以市场的机制来整合现有的资源,转变传统模 式,改变由上而下的配置资源方式,加大横向联合,走规模化、市场化的路子。只有整 合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形成大集团优势,有计划地对文化市场资源加以综合开发,才 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实力和空间。同时,全省应有一盘棋的概念,对苏南、苏中、苏北不 同区域的文化资源平衡开发,不可偏废。

(三)充分落实文化优惠政策,培植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江苏省在文化大省建设中,一些地区对发展文化事业优惠政策的落实是不够充分的, 要多方面筹措文化建设资金,多渠道、多投入,把政府政策引导、扶持,纳入对政府决 策者的考核和先进文化县市资格的考核中。对苏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投入的力度上要 倾斜、在政策上要扶持,并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

从WTO背景下保护文化事业和市场资源的战略高度看,政府要对其中公益性为主而盈利 性较差的文化单位同那些具有较强创业盈利能力的文化产业加以区别对待。在继续拨款 扶持前者的同时,对后者在组建文化产业、鼓励投标竞争、鼓励多渠道融资制作文化精 品,实行创收自支、减免所得税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利于各文艺门类按文艺生产 规律集中力量创作精品。还要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利用金融、税收、法律手 段对文化生产实行调控,保证资金流向,实行差别税率,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要加强文 化产业立法立规工作,促进文化法制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规范文化市场,营造一 个宽松、公平的文化产业竞争环境,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氛围。

(四)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

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对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 能力结构要求非常高,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于文化经营人才的数量和 素质。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和发展的动力,而全省明显存在着文化专业人才 总量偏少的问题。因此,江苏必须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育才引才,为江苏文化产业 的发展提供队伍保证,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后劲。要以文化产业作为积聚人才、发现 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避免优秀文化人才流失。从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看,只有 人才可以创造知识财富,体现知识价值,只有以文化产业为主要基地才能引进文化人才 ,留在文化人才,为人才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开拓江苏的社会主义文化阵 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目的;要重视文化产业队伍建设,吸收人才,加大用人制 度改革,引入新鲜血液的竞争机制,挖掘利用本地人文资源,找准本地区文化优势,加 以指导、培训;要提高文化干部职工的素质,以产业促事业发展,学习、借鉴国外先进 文化管理方式,结合本地情况,取长补短。提高企业从业人员,包括业主的素质,提倡 文化产品的精品意识,从而达到引导市场、实现文化产业和消费者双赢和完善市场、繁 荣市场的目的。

标签:;  ;  ;  ;  ;  ;  ;  ;  ;  ;  ;  ;  

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_文化事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