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_农业论文

江苏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_农业论文

江苏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经验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粮食生产论文,启示论文,稳定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几年,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依然是粮食问题。而粮食问题主要发生在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稻谷持续减产,不但影响区域平衡,还波及到全国的总量平衡。但江苏这几年在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同时,花大力气抓农业、稳粮食。由于粮食稳定,各产业发展协调,经济发展呈健康态势。

一、近几年江苏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江苏是经济大省,同时也是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粮食生产上了两个台阶,由400多亿斤增加到600多亿斤。1978-1993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12%以上,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达4050亿元。全省的粮棉油、生猪、水产品以及蚕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人均占有量和商品量在全国都位居前列。粮食人均占有量为950斤,自给有余。江苏农业对全国作出了大的贡献。

多年来江苏始终将稳定发展农业,尤其是稳定粮食生产置于经济工作的首位,全省粮食生产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势头。按1989-1991年与1992-1994年两个阶段划分,后三年与前三年相比,从粮食播种面积看,江苏减少幅度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但低于大多数沿海发达地区;从粮食单产看,江苏提高幅度不仅高于大多数沿海发达地区,而且高于全国水平。正因为狠抓了粮食单产,播种面积减少也不多,江苏粮食总产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稳定增长。

江苏的粮食稳定,主要稳定在稻谷产量上。1993年与1990年相比,稻谷总产、面积和单产增减分别为-2.8%、-7.2%和4.6%,而同期全国为-7.3%、-8.2%和0.9%。

江苏的粮食稳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乡镇企业大力支持农业。近年来,不仅全省经济增长总量的3/4和农村经济增长量的80%依靠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吸纳了1000多万农村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乡镇企业在以工补农、建农以及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上,为发展农业、稳定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1978-1993年全省乡镇企业以工补农、建农筹集资金近90亿元,主要用途就是扶持粮棉生产。

此外,江苏始终将发展多种经营与稳定粮食生产并举。1993年全省多种经营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在农民收入增加部分中,2/3来自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张家港市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43元,比1993年增加705元,在增加的收入中,农业多种经营收入为504元,占71%。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使农民收入得到了保障。1994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1675元,比1993年净增408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由于农产品供给稳定,政府调控市场的能力较强,市场和物价也是比较稳定的。

二、江苏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经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如何解决农业和粮食比较效益低,提高其竞争能力。江苏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加强领导,强化投入,科技兴农,规模经营”四句话。他们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引导、支持、保护、调控农业的职能和作用,使这些措施件件都有具体内容,明确要求,条条都要求落到实处。

(一)牢固树立粮丰民富奔小康的指导思想,坚持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道路。

首先是抓农业、稳粮食的指导思想明确。全省从上到下对粮食必须自给有余,不能将吃饭靠在粮食调进上,更不能靠在进口上的认识始终是清醒的。早在90年代初,省里就提出要按照“稳定发展粮棉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要求,确保粮食的总量平衡。近两年来,省委、省政府针对一些地方放松粮棉生产以及外调增加的新情况,又及时提出“增粮增棉,保供增收”的指导思想,强调绝不能牺牲粮棉生产为代价发展二、三产业,摆正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位置。

其次,建立强有力的农业指挥体系。一是除了各级党委、政府都有副职分管农业外,农业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要由一把手亲自决策。二是建立稳粮稳棉的目标责任制。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将粮棉生产任务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管理,与政绩直接挂钩。三是各级党政部门充分注意抓典型、树榜样。为了指导面上的工作,从上到下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抓吨粮田的丰产示范方,建立“一把手”工程,将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以敢于争先,争创一流的精神抓农业。江苏的各级干部不仅在发展二、三产业上敢于争先,争创一流,而且在抓农业、抓粮食生产上也不例外。

(二)坚持多方筹资,增加投入,走全社会共建农业的道路。

首先,建立全社会共建农业的制度。其主要做法:一是从1986年起,就在全省建立了乡镇企业以工补农、建农制度,每个乡镇企业职工每年提取120元,税前列支,每年提取6亿元;二是从1992年起,全省无论什么单位和部门,每个拿工资的人每年提取10元建立抗旱防洪保安基金,1993年筹集3.7亿,1994年达到4亿元;三是从1992年起,征用土地要交纳每亩800-1200元的农业重点工程建设基金,每年约5000万元;四是最近省人大立法通过征收粮油的农业技术改进费,每年约5000万元。同时还花大力气扶持农用工业的发展,最近几年投入近10亿元,改造、扩建7个尿素厂,对缓解江苏尿素供需矛盾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增加农业投入在各级都务求得到落实。无锡县从1987-1993年各级财政筹集的农发基金高达5.2亿元,年均投入7500万元;张家港市1993年用于农业的投入4674万元,1994年增加到8164万元,1995年计划投入1亿元。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产生了强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苏南地区的农村社区花大钱投入农业,建设高标准的丰产方、吨粮田已成为普通现象。

第三,在农业投入使用上,务求起到支撑、引导和保护作用。一是直接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增加农业后劲。二是对农户购置生产资料予以补贴。在苏南一带对购置农业机械,普遍实行了“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自己拿一点”的办法,让农民有能力购置。对农户购买化肥也普遍采取价格补贴的办法。无锡县无论对国产化肥还是进口化肥,一律按每吨补150元出售给农户。张家港每吨化肥的补贴高达226元。三是对农户出售粮棉用抗旱防洪保安基金予以补贴,调动农民交售粮棉的积极性。总之,政府坚持正确的投入行为导向,千方百计让农民得到实惠,激发了社区和农民的投入积极性。

(三)突出科技、强化服务,坚持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科技进步对稳定江苏的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1978年农业增长中,科技进步所占份额不到30%,1994年上升到46.3%,苏南地区达到50%,明显高于全国30%的水平。1987-1993年,江苏以丰收计划为龙头,年推广农业综合科技成果15-20项,实行政策、技术、物质配套,农科教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科技兴农的关键是有一个健全的服务体系,有一支稳定的队伍。江苏狠抓了强化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五五”工程,即在县一级成立集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乡一级建设有队伍、有基地、有配套设施、有培训手段以及有经济实体的“五有”农技站;在村一级实行统一机耕、植保、供种、供肥、管水等“五统一”服务。目前,全省64个县全部建成了标准化中心,2000个乡镇都建成了农技推广站,80%以上达到“五有”标准,40%的村建立了综合服务站,达到“五统一”的村比例也不断上升。近两年来农技服务队伍不仅没有“脱钩”、“断奶”现象,还新招了推广人员1万多人。

(四)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积极探索规模经营的道路

最近几年,为了有效地扼制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避免土地撂荒现象,尤其为了稳定粮食生产和确保定购任务的完成,在社会化服务的基础上,江苏各级、特别是苏南地区鼓励采取集体农场、种田大户和站办农场等多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形式。江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较快的苏南无锡、吴县、常熟三县市,劳均经营15亩以上的单位1993年已发展到2816个,面积达22.58万亩,规模经营占责任田的22.4%,其中,无锡县规模经营面积已占责任田的54%,占全县粮田面积的18%。三县市已有300多个村实行了全部责任田的规模经营,20多个村实行了全部粮田的规模经营。规模经营对发展粮食生产,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是提高了土地生产率。无锡、吴县、常熟三县市实行规模经营的耕地大都是边远和中低产田,但粮食单产水平明显高于一般农户,1993年每亩平均高出70斤;二是明显提高了务农劳均生产率和农民收入。1993年苏南三县市规模经营单位劳均生产粮食4.6万斤,劳均收入7152.2元,是一般农户劳均收入的2.9倍和务工劳力的2.2倍;三是为顺利完成粮食定购任务创造了条件。常熟市藕渠镇1994年国家定购粮食任务960万斤,镇里仅24个种田大户,就上交了440万斤的定购任务,而且还超交了80万斤。

江苏规模经营的成功经验表现在:首先,政府在倡导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始终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基本经营制度,口粮田让农民种植,对农民不愿种植的责任田则实行规模经营;其次,在形式上不搞“一刀切”,一切从实际出发,适宜发展集体农场的,搞集体农场;适合发展种田大户的,则发展种田大户。无锡县主要以集体农场为主,常熟市和吴县则以种田大户为主,效果都很好;再次,是以高科技、高投入扶持实现规模经营的高产出。

此外,多年来江苏还注意充分发挥双层经营体制的优越性,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依靠集体经济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经济实力,增加农业投入,稳定粮食生产;同时十分重视发挥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在农业尤其是粮食的生产、流通和分配环节都注意保持行之有效的各项政策措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发展农业、稳定粮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几点启示与建议

启示之一:正确认识农业和粮食问题

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的农业和粮食之所以能稳住,关键的一条就是各级政府切实解决了对农业、对粮食的认识问题。从粮食来看,即使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不能放松粮食生产,把希望寄托于县外、省外乃至国外,而必须立足于自给,确保自给能力的不断提高。必须清醒地看到,不管是从国家角度还是从一个省的角度看,依靠国际市场解决粮食问题是靠不住的,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忙。省际间的调剂,也有体制、运力、利益等方面的制约。我们一个省的粮食出了问题,就类似于国外一个中等国家的粮食出了问题,其性质是相当严重的。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不能忽视和放松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经济不能只算经济帐,不算政治帐。退一步说,即使从经济角度,农产品包括粮食也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如进一步搞好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走农产品产业化的路子等。

启示之二:稳定农业和粮食生产不仅要领导重视,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

现在看来,领导重视农业、重视粮食生产,主要是把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落到实处,而不是简单的靠行政命令,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强制落实面积等。同时,还必须看到,只重视而没有相应的手段,加强农业、稳住粮食就会流于形式,即所谓的“口号农业”。解决这个问题,从江苏的实践看,各级政府都是能够有所作为的。苏南地区采取的切实增加农业投入,实行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增加农业投入,积极开展乡镇企业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办法就是加强农业、稳定粮食生产的有效手段。

启示之三:乡镇企业以工补农、以工建农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乡镇企业以工补农、以工建农是80年代中期苏南等地走出的一条正确处理农业与乡镇企业关系的路子。苏南的实践表明,乡镇企业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绝非权宜之计,它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措施。我们不能因为乡镇企业发展壮大了就剪断其与农业的“脐带”。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根据江苏的经验,为实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稳定、粮食稳定,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切实增强农业投入的力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增加农业投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更要加大力度,在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和制定优惠措施引导农民及社会各方面增加农业投资等方面拿出举措。

2.保护耕地,稳住粮食面积。这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意义尤为重大。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结合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采取有效办法保护耕地,保住基本农田。发展多种经营要立足于粮田以外的土地资源,禁止用粮田发展经济作物、果树、挖鱼塘等非粮占地行为。

3.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定要抓住时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并通过增加投入、加大科技含量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此外,一些事关全局的共性问题,需要国家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属于国家应增加的农业投入务求落到实处,切实起到政策导向作用;二是大力扶持农用工业的发展,对农用生产资料给予补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三是沿着市场化的路子加大粮棉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和购销体制改革力度,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并重,使农业和粮食生产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  ;  

江苏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