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学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研究_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毛泽东文学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研究_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毛泽东文艺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比较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艺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文艺论文,思想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I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44(2002)02-0008-04

我们有时把毛泽东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论进行比较,把毛泽东文艺思想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进行比较,但却极少把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比较。事实上,毛泽东文艺思想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都同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它们既有根本的相同,又有根本的不同,对它们进行比较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本文中,我们尝试把二者进行比较,其目的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毛泽东文艺思想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如果说毛泽东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论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之为“纵向”关系的话,那么,毛泽东文艺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间的关系则主要是一种“横向”关系,就是说,前者具有时间上的因果性,后者主要是一种空间位置。前者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主要是一种影响比较关系;而后者则基本上是平行的,既不存在继承的问题,又不存在发展的问题,主要是一种平行比较关系。

为了清楚地论述问题,这里首先对一些概念加以规范和说明。

在传统(这里的“传统”特指20世纪初到80年代)的苏联和中国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是没有“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要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要么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要么是无产阶级的,要么是资产阶级的。中国与苏联略有不同的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实际上承认了“苏修帝国主义”作为第三种思想意识形态的存在。西方虽然承认现在的社会形态是“二元对立”的(即专制社会和民主社会),但在思维方式上,他们主张思想的“多元互补”,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世界多元文化思想中的一“元”,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等不过是各种哲学、社会学派别中的一派。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其情况异常复杂,其中又可以划分为各种情形的派别。

在中国,这种多元的思维方式其实已经广泛地被接受。所以,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概念主要有四种:1)经典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2)斯大林主义,即斯大林时代的苏联马克思主义。3)毛泽东思想,即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毛泽东思想,还包括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的思想。4)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上,与这四种概念相对应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论、日丹诺夫主义[1](P225)、毛泽东文艺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西方,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分类也是很不相同的。比如戴维·福加克斯就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分为五种模式:反映模式、生产模式、发生学模式、否定认识模式、语言中心模式。[2]在中国,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比如胡经之、张首映的《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就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近代以来的发展分为四种派别:“一是以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为代表的被西方学者认为的正统派;一是以伯恩斯坦、考茨基、布哈林、托洛茨基为代表的修正派;一是以卢卡契、本亚明、布莱希特为代表的新派;一是以马尔库塞、阿道尔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3](P318)这种划分并不很科学,实际上也很少被应用。所以,一般地还以前面四种概念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分类。当然,这种概念分类显然也是约定俗成的,在理论上是不严格的,如考茨基、布哈林、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文艺思想就很难归到上面的概念中去。

在这种约定俗成的概念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地域概念,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概念。对于西方人来说,西方并没有一个笼统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比如卢卡契的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人道马克思主义、英国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但我们所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有它特定的内涵。荷兰学者易布思说:“(有)两种理论家:一种是无条件地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言论,同时服从共产党在文化、科学方面的领导;另一种是信仰马克思和恩格斯,但并不用教条的方法去解说他们的理论,或者,不承认共产党在文化和科学方面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4](P127)后一种显然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易布思称之为“新马克思主义”。当然,卢卡契并不完全符合后一种情况,但我们习惯上也把他归为此类,这除了他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先河以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巨大的理论成就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西方各种马克思主义。

回到“比较”的主题,比较毛泽东文艺思想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可以看到,二者虽然都坚持马克思主义“元典”的精神,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及思想方法,同一个树根,同一根树干,在一种极抽象的意义上,二者具有一致性。但在比较具体的层次上,二者又有众多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方法运用的侧重点不同,具体的观点不同,而且表现在概念范畴不同,话语系统不同,运行的方式和所处的地位有根本的不同。毛泽东文艺思想在中国至少在一定阶段可以称为绝对意识,套用时下流行的概念,叫做“权力话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不过是西方各种文艺思潮中的一个派别,而且还是一个并不十分显赫的,影响力有限的派别。

二者虽然同一源头,但在具体上却有根本的不同,最本质的原因是二者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处的背景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以1923年卢卡契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开始的,虽然卢卡契的这本书可以看作是1918年德国革命和1919年匈牙利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反映与总结,但它显然只是思想形态性质的东西。卢卡契只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最多可以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他一生的著作是一个巨大的精神仓库,但不是精神武器。

同样是理论家和思想权威,卢卡契不同于列宁和毛泽东,后者不仅是革命理论家,同时还是革命实践家,前者是“坐而论道”,后者则是在实际中运用“道”,在行动中总结“道”。同样是权威理论著作,卢卡契的理论著作不同于列宁和毛泽东的理论著作,《德国文学中的进步和反动》不同于《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者不仅是抽象的精神意识,同时还是具体的政策与方针。同样有影响,历史意义深远,但卢卡契的思想影响主要是学术的,其方式和其他各种思想文化或文学思潮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别无二致。卢卡契的思想当然是一种意识形态,且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但它在它所处的社会结构中不是统治地位的思想,换句话说,不是官方的意识形态,不能够发号施令。这一点,在卢卡契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结构上是多党制,在思想形态上是多元意识,共产党不过是多党中的一党,共产主义意识不过是多种意识形态中的一种。因此,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政权的依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很多人都是共产党员,都隶属于一定的共产党组织,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不依托于某组织机构,而是依托于官方认可甚至于支持的学术机构,不是来自于革命实践活动,而是来自于理论思索,它当然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和思考,但它不是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而是应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所以其思想主要是学术性质的。在作用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学术思想平等共存,多元互补,共同促进社会的前进和学术的发展,而不是二元对立,你死我活,在斗争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在斗争中发挥社会作用。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则不同,它是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派生物,是理论的,同时又始终和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又是实践的。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中西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的生存环境不同。与这种不同一样,中国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同样表现出因这种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涵上除了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释文艺现实问题以外,它还继承和吸收了欧洲的传统文艺思想,对当代其他各种文艺思潮,它也相当关注,并明显地受到影响。它既不割断与欧洲传统文艺思想的纽带,又不隔断与同时代的其他各种文艺思想之间的联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中国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甚至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相比,它表现得更宽容,更灵活,更富有融合性和柔韧性。在术语、概念、范畴体系的话语方式上,它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欧洲古典文艺思想,当代西方种种文艺思潮的综合体。在运用作品进行实证上,它更多地是援引欧洲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和当代现代派作品,虽然对于后者,它更多地持一种否定和批判的态度,相反,对于欧洲的无产阶级文学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则很少援引作为典范。

而中国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不同,在理论渊源上,它有三大源头: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苏联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古典文论。再加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而这一切理论的前提条件则是必须为中国革命文艺实践所实用。这种革命实用主义使毛泽东文艺思想至少在两点上非常明显地区别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其一,中国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实践先于理论,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直接演绎出来的,而是实践是第一位的,往往是先有某种思想,然后才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寻找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论是方方面面的,马克思主义更是方方面面的,但只有那些对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有用的方面才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富有价值和意义。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得非常清楚:“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5](P801)其二,毛泽东文艺思想比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更富于创造性实用价值。本质上,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产生和历史上其他各种文艺思想的产生一样,都是源于当时具体的文艺实践。但毛泽东本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家中许多人并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他们只是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家,是纯粹的学者。对思想的论证方式也不同,通常我们论证的方式是从马列经典中找根据,从苏联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以及创作实践比如高尔基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中找根据,从中国古代文论中找根据。在个性方面,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多是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从而发现新思想不同,毛泽东文艺思想多为创见,在很多地方超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

在话语方式上,毛泽东文艺思想中保留了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和苏联社会主义文艺的概念、术语和范畴,充满了论争精神,是典型的“权力话语”。毛泽东文艺思想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性质。从根本上说,这是毛泽东时代的特征决定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到“邓小平时代”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文艺上,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文艺创作实践中的实际淡化,中国文艺理论的五四传统的回归,中国文艺界对欧洲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和经典文艺理论的重视,中国知识分子在意识深处的思维的转变等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逐渐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汇合,呈融合的趋势,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将在其他文章中详加论述。

收稿日期:2002-01-15

标签:;  ;  ;  ;  

毛泽东文学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研究_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