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颖 董晖
(奥伦达部落-sorehsa精准康复中心;北京100000)
摘要:目的:分析睡眠障碍的成因及睡眠康复干预对策。方法:选择96例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干预组,给予两组常规干预、针对性睡眠康复干预。结果:干预组干预后睡眠质量优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满意度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睡眠障碍的成因包含疾病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等,参照成因类型制定睡眠康复干预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关键词:睡眠障碍;睡眠康复干预;满意度
前言:近年来,睡眠障碍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睡眠障碍形成后,患者的情绪状态、内分泌机制等均会受到一定影响,并增加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1]。针对这一问题,临床主张采取物理康复手段,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为了确定睡眠障碍的成因及睡眠康复干预对策,本研究主要针对96例患者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96例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睡眠康复方法的异同,分为常规组(47例)和干预组(49例)。常规组男22例,女25例;年龄(50.9±12.1)岁。干预组男23例,女26例;年龄(50.8±11.8)岁。差异不显著。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干预。干预组实施针对性睡眠康复干预:(1)疾病控制。干预组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康复干预原则为:逐一针对睡眠障碍的成因,选择适宜措施进行干预。本组49例患者伴有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病情的持续存在、反复发作会影响其睡眠质量。对此,需耐心为睡眠障碍患者讲解基础疾病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联,引导患者积极配合原发病的治疗工作。(2)环境干预。参照睡眠障碍患者的既往睡眠习惯,为其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夜间病房的无光线、安静状态,将病房湿度、温度调整至睡眠障碍患者感觉舒适的范畴。如睡眠障碍患者仍无法入睡,可引导睡眠障碍患者建立入睡反射:于睡眠障碍患者每晚入睡前,播放同一首舒缓音乐,引导患者形成条件反射,即于听到该音乐后产生睡意。(3)药物干预。以控制可能影响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为原则,遵医嘱调整其利尿剂等药物的使用时间,避免于睡前使用上述药物,以防夜尿过多而干扰其睡眠。(4)心理护理。精神紧张、社会心理因素是造成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对此,可加强对睡眠障碍患者情绪状态的重视,细化分析睡眠障碍患者的不良情绪特征及原因。本组18例患者因担忧病情康复不佳而对伴精神紧张,对此,可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多可获得良好预后,无需过度担忧;其余31例患者因社会心理因素(家属关注、照顾不足、担心病情影响社交功能等)而出现睡眠障碍,对此,可将睡眠障碍患者的家属作为重点宣教对象,详细为患者家属讲解积极关怀睡眠障碍患者、陪同患者、做好患者照顾的必要性,联合患者家属共同控制社会心理因素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1.3统计学方法
以SPSS22.0软件统计。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睡眠质量
干预前,组间睡眠质量差异不显著;干预后,常规组睡眠质量(11.53±4.26)分,高于干预组(P<0.05)。
2.2满意度
常规组满意度85.11%,低于干预组97.96%(P<0.05)。
3讨论
睡眠障碍的成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疾病因素。生理状态与睡眠质量存在密切关联。合并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患者群体,多因疾病带来的痛苦体验而出现入睡困难、易醒等问题,长此以往,患者的睡眠质量会受到极大影响[2]。(2)精神心理因素。精神紧张、抑郁或异常兴奋等,均可经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干扰其睡眠状况。如长期伴有不良情绪,其对睡眠质量的不良影响容易转化为睡眠障碍。(3)环境因素。睡眠环境也是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夜间入睡时,如所处环境光线过亮,或噪音较大、温度及湿度参数不适宜等,均可能造成睡眠障碍的形成。结合睡眠障碍患者的实际状况来看,其睡眠康复干预的复杂性主要体现为:患者的睡眠障碍多受多种因素的联合影响,如采用单一方法进行干预,难以纠正其睡眠障碍。
针对性睡眠康复干预方法主张参照患者睡眠障碍的成因,选择适宜的干预措施,改善其睡眠质量。在睡眠障碍患者的干预中,这种干预方法可分别从环境、精神心理、生理(疾病)等方面,实施联合干预,以便尽快帮助患者从睡眠障碍状态中摆脱出来。
睡眠障碍患者的干预中,睡眠康复干预方法的应用优势为:(1)改善睡眠质量。相对于常规干预方法而言,针对性睡眠康复干预方法可结合患者睡眠障碍的成因,从环境、精神心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有效阻断成因与其睡眠质量之间的关联,进而促进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本研究证实:干预后,干预组睡眠质量(8.16±3.92)分,优于常规组(P<0.05)。(2)提升满意度水平。睡眠障碍患者的满意度水平与其睡眠质量的改善状况存在密切关联。引入针对性睡眠康复干预后,这种干预方法可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同时,提升其满意度。本研究证实:干预组满意度97.96%,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宜于睡眠障碍患者的干预中,引入针对性睡眠康复干预。
参考文献:
[1]刘丹丹.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在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探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08):1262-1264.
[2]岑丽霞,靳敏,袁汝康.早期社区康复对高龄脑卒中后患者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的干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07):1003-1004.
论文作者:陈艳颖, 董晖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5月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3
标签:睡眠论文; 患者论文; 障碍论文; 睡眠质量论文; 成因论文; 常规论文; 方法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5月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