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革命:澳门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战略_新能源论文

新工业革命:澳门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战略_新能源论文

新產業革命:澳門經濟發展的路向與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新產業论文,澳門經濟發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874-1824(2015)01-0035-11

       2013年12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南海會見到京述職的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時指出:“當前,澳門要居安思危、謀劃長遠。如何在這些年快速發展的基礎上求實創新,解決好發展過程中日益顯現的矛盾和問題,探索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路子,實現澳門持續發展,需要特區政府和澳門社會各界繼續努力。”①細品這段話,不難發現,習近平主席關於“居安思危、謀劃長遠”的指示,真可謂是既一針見血又意味深長,指明了目前澳門問題的要害及未來長遠發展的方向。

       回歸十五年來,賭權的開放,自由行的實施,帶來了澳門經濟井噴式的爆發性增長,澳門城市也急劇膨脹擴張,南歐風情小城一舉變成了流金溢彩的現代化都市。不過,昔日的高增長並不意味著未來前景的樂觀,城市外觀的現代化也不代表澳門經濟整體的現代化。實際上,澳門依然是在“以賭立城”的固有軌道上運行,甚至是在傳統道路上加速度往前衝。智者不禁發問:嚴重依賴賭業的澳門經濟是否可以持續發展?面對當今世界撲面而來的洶湧澎湃的新產業革命浪潮,澳門果真可以置身事外、依然我行我素嗎?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路向究竟何在?是否需要與時俱進的變革,即順應當代新產業革命的潮流、進行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的根本性變革?鑒於上述思考,本文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一、席捲全球的新產業革命潮流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不斷有專家學者提出“新一輪工業革命”、“信息時代”、“知識經濟”和“新經濟”等論斷。2011年美國未來預測大師傑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出版《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2012年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編輯保羅·麥基里(Paul Markillie)發表《製造和創新: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文。值此,關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討論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新產業革命來臨”這一推斷得到世人普遍認同,由此揭開了當代新產業革命的帷幕。

       縱觀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歷程,人類已經歷了兩次產業大革命。第一次產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誌,形成了建立在蒸汽機和紡織機基礎上的機器大工業。第二次產業革命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以內燃機和電力廣泛應用為標誌,形成了以重化工業為主體的現代工業體系。歷史經驗證明,科技革命推動產業革命,而產業革命則是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人類已經進入了第三次產業革命時代。20世紀中期以來,電腦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等新技術不斷湧現和逐步成熟。尤其是21世紀以來,隨著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一系列重大關聯技術的群體性突破,以及各種新技術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發展,終於形成了以信息技術為標誌的第三次技術革命。長期的技術進步和積累最終形成了突破性的力量,由量變引發質變,從而掀起了第三次產業革命浪潮。

       傑里米·里夫金認為:新產業革命必須包含“新能源技術的出現、新通訊技術的出現以及新能源和新通訊技術的融合”三大要素,而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新能源、新材料、互聯網、物聯網等不斷融合出來的一個數字化製造時代。②保羅·麥基里則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在前兩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迎來製造業的數字化發展,以3D打印機為核心,強調生產方式的變化,重點關注數字化製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應用,並由此改變世界經濟格局,改變製造商品的方式乃至人類的生活方式。③上述兩種權威觀點雖側重點不同,但均強調了製造業數字化,並均重視新能源的應用和新技術的融合發展。

       新工業革命有五大支柱,或者說是五大標誌性的新技術群:一是以新製造方法為核心的製造業技術,包括3D打印、工業機器人等新技術;二是以綠色能源為核心的能源技術,包括太陽能、風能、頁岩油氣等非傳統油氣、分佈式智能電網、儲能等新技術;三是以電腦與通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四是以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為核心的生物技術,包括轉基因、幹細胞、生物醫藥等新技術;五是以新型材料為核心的材料技術,包括碳纖維和石墨烯等新技術。在這五大新技術群的推動下,催生出日新月異的新產業或新的業態,並催生出新的經濟模式和社會關係,由此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新產業革命。

       人類已經邁入以數字化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再生性能源技術應用等為主要特徵的第三次產業革命時代。新產業革命的實質是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技術的重大創新與融合並推動一批新興產業誕生與發展,進而導致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過程。本質上說,新產業革命是一種足以改變人類生產方式和生存方式的技術所帶動的生產力質的飛躍,不僅推動一批新興產業興起並替代已有產業,還將帶動整個產業形態、製造模式、運營組織等方面的深刻變革。隨著新產業革命的深入發展,整個世界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具體說,新產業革命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新產業革命培育發展出一系列新型產業,並逐步替代許多落後的傳統產業。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必然帶來新產業的勃興。例如,3D打印技術的發展,催生出了新的數字化製造業;光伏技術的發展,開發出太陽能電力產業:雲計算的普及,造就了新型信息服務業。在生物技術和材料技術革命的推動下,許多生物製藥、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正在雨後春笋般湧現出來。此外,新產業革命更加關注人本身的健康服務和節能環保,將促進休閒旅遊和文化創意等幸福導向型產業的發展。

       其二,新產業革命將對未來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產生重大影響。首先,新能源革命將使全球能源領域的技術要素和市場要素配置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改變目前發達國家和產油國的能源壟斷局面。其次,新產業革命將帶動世界經濟迎來新一輪增長長週期。世界經濟發展史證明,大突破必有長發展,重大科技浪潮和產業革命往往與新的經濟長週期相伴而行。此次新產業革命引發製造業產量和生產率加快提高,引發全球產業鏈效率提升,將成為世界經濟新一輪長週期的動力支撐。再次,新產業革命將導致全球製造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發展中國家低要素成本的比較優勢將受到挑戰,而發達國家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優勢將進一步強化。同時,由於個性化、定制化要求生產者更貼近消費者與消費市場,過去為追逐勞動力低成本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可能會重新回流到發達國家,全球製造業空間佈局也將發生變化。最後,新產業革命的重新洗牌,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機遇,發展中國家完全有可能通過變革和創新來提振經濟發展實力,從而可能改變全球各國綜合實力的格局。

       其三,新產業革命將對人類生產方式進行根本性變革。全球製造業領域目前正在發生一系列深刻的數字化變革,將使現有製造業的生產模式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傳統的大規模、集中式和標準化的工業生產時代可能一去不復返,代之而起的將是分散化且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工業生產模式,適應個性化需求量身定制成為製造商的核心經營策略。其中,3D打印技術是這場革命中最引人注目的核心元素。以互聯網為支撐的智能化大規模定制的方式,使得生產製造模式呈現數字化和個性化的特徵。④同時,在新產業革命中,為適應全新生產方式,無論是產業內部還是產業之間,都呈現出組織方式的網絡化和虛擬化趨勢。具體表現為:一是生產組織的虛擬化。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使大量物質流被成功虛擬化而轉化為信息流,除必要的實物生產資料和產品外,生產組織中的各環節開始分離,使生產方式呈現出社會化生產的重要特徵。二是產業組織的網絡化。通過網絡平臺、形成智能的網絡化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使得供應商、製造商、客戶都可以參與產品的開發生產。三是企業組織的扁平化。企業內部結構層次減少,管理幅度增加,組織中的等級制度逐步淡化,從而建立一種緊湊的橫向組織,使組織結構變得靈活、敏捷,富有柔性和創造性,更加有利於信息的傳遞。

       其四,新產業革命將徹底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例如,雲計算簡化了軟體、業務流程和訪問服務,可以幫助企業簡化操作或更大的靈活性操作、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益。有了雲計算這個公共服務平臺,企業就不必自備一套計算設備和人員,甚至連伺服器都不需要了。企業可以集中資源發展自己的優勢項目,優化投資規模,取得更多商業機會和經濟效益。因此,雲計算是一種更有效的商業模式,不僅改變了企業的工作方式,也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小生產式的封閉商業模式。又如,在貨幣電子化和信息平臺化的推動下,三百年來都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的銀行商業模式,正在發生以下四個重大變化:一是無網點化,二是消費支付的移動化,三是金融服務的垂直化,四是金融信息的個人化。随著銀行業務平臺化運作的發展,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傳統銀行將會消失。

       其五,新產業革命將引發全球就業結構發生“創造性”破壞。就業結構總是伴隨產業結構的調整而調整,新產業革命時將更為明顯。主要體現在新就業崗位增加和結構性失業加劇並存。一方面,新技術將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企業,從而創造許多新的就業崗位,高學歷、高技能、熟練工人更容易獲得高薪工作機會。另一方面,傳統產業採用新技術和新工藝,提高勞動生產率,將減少低素質僱工;部分落後企業可能被淘汰出局,也將加劇失業問題。

       其六,新產業革命將推進城市化,城市將在新產業革命中發揮更加核心和主導作用。一是新產業革命使城市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城市的經濟中心功能越來越強。二是新產業革命將帶動城市功能的轉型提升,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時尚化、個性化、低碳化的新型製造業將成為城市功能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具有柔性、輕型、智能等特徵的製造業體系將重新成為城市發展的重點。三是全球城市網絡聯繫更為緊密,將形成更為密切的協作網絡和更為重要的功能體系。

       二、澳門必須迎接新產業革命的挑戰

       對於澳門是否迎接新產業革命挑戰,也許,不少人是不以為然的。澳門經濟形勢不錯,四面八方的人趕著來澳門送錢,有什麼可憂慮的呢?以2013年為例,一年的入境遊客3,000萬,一年的博彩收入450億美元,一年的博彩稅上千億澳門元,有必要搞什麼新產業革命嗎?或許,還有人強調澳門的特殊性,強調澳門以賭立城是資源稟賦下的歷史選擇。他們認為只要中央的自由行政策不收緊,賭業的客源就不缺,有客源就不愁沒有國際大財團投資澳門。不缺客源,不缺投資,澳門就能坐收滾滾銀錢。至於新產業革命,似乎與澳門關係不大。

       不錯,澳門發展博彩業確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央政府貫徹“一國兩制”,在政策上也對澳門予以特別關照。不過,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在加速變革的當代,“一招鮮,吃遍天”的好日子是不可能長久的。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如果從長遠的和全局的角度深入思考,不難發現,澳門是不可能置身於新產業革命潮流之外的。

       首先,推進新產業革命,是澳門提高內生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需要。長期以來,澳門主打博彩業,這是澳門的優勢所在,但也是澳門經濟發展可持續的瓶頸所在。博彩本身並不創造財富而只是轉移財富,它主要是基於賭客投機發財的心理,把別人的錢巧妙地轉移到自己口袋裡來。因此博彩業本質上是一種以鄰為壑的非健康產業,它本身並不具有內生的經濟動力。澳門人自己是不賭博的,博彩業的市場需求幾乎全來自境外。因此主要靠博彩業支撐和带動的澳門經濟自然就主要依賴境外地區的財富轉移,本質上屬於一種不可持續的寄生性經濟。並且,博彩業的極度膨脹和一業獨大,導致資源過度聚集,必然擠壓其他行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空間,從而導致澳門經濟的內生動力更加不足。正如任何生命體的壽命取決於其內生的生命力,內生經濟動力也是任何獨立經濟體賴以生存的根本。要真正保持澳門經濟的長期繁榮穩定,不能不提高澳門經濟的內生動力。而要提高澳門經濟的內生動力,在當今形勢下非迎接新產業革命不可。

       其次,迎接新產業革命也是提高澳門經濟抗風險能力的客觀要求。不可否認,博彩業“一業獨大”,是澳門經濟發展的產物,是獨具澳門特色的競爭優勢,也是澳門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生存之道。但同樣不能否認的是,賭地與客源地之間是存在尖銳矛盾的。作為以鄰為壑的產業,澳門博彩業的發展必然以客源地經濟的失血為前提,同時亦以客源地政府的忍受度為限度。在區域經濟合作中,誰心甘情願當犧牲品呢?更何況國際財團成為澳門博彩業的主體之後,肥水流到了外人田。賭地與客源地之間與生俱來的矛盾,決定了發展博彩業的高風險性,即取決於外部環境及其政策的變化。2003年開始實行的“港澳自由行”政策,使得內地賭客迅速取代港客,成為澳門博彩業的主客源。目前,內地遊客已經佔澳門客源的近七成。於是,在產業結構“一業獨大”的風險之外,又增加了客源結構“一源獨大”的風險。2007年5月,內地幾個省份首次採取收緊自由行的嘗試。2008年5月,中央政府再次實施力度更大的收緊自由行措施。最近又推出禁止在賭場中使用銀聯卡,開始收緊外匯管制。澳門博彩業的高度興旺發達,對中國內地的經濟安全是有影響的。且不說中國內地為澳門博彩業承擔了巨大的社會成本,單說每年上千億資金的流失,勢必將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因而,随著內地收緊自由行簽證制度,澳門的內地客源的增長勢頭將被控制。其實,不僅賭權是一種特殊的资源,打開最具潛力的客源市場的自由行政策更是一種特殊資源。不同的是,政策資源來自外部,更具有靈活性或可變性,一旦這種“資源”改變或枯竭,澳門經濟就會受到嚴重打擊。因此,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為了提高抗風險能力,澳門需要推行產業多元化;而推行產業多元化的最佳途徑,非新產業革命莫屬。

       再次,推進新產業革命是緩解澳門社會經濟嚴重失衡的有效途徑。十餘年博彩業的高歌猛進,在推進澳門經濟高增長的同時,也加劇了產業結構的兩極化和社會的兩極分化。一是博彩一業獨大,產業結構畸形過度,以及外資財團的市場壟斷,對澳門本土企業和行業造成了窒息般的壓制。二是貧富差距擴大,引致澳門市民階層結構的分化和重組,甚至還可能產生劇烈的社會震盪。2000年到2013年,澳門的人均GDP增長了約5倍,然而收入中位數升幅僅2倍。如果考慮到飆升的房價及物價因素,普通市民並沒有分享到經濟高增長的成果,反而還承受了增長的代價。博彩業老闆以及博彩仲介入成為澳門財富得益最多的一群,而地產商和權貴則通過成倍翻升的地產業獲益。三是澳門博彩旅遊業的高速發展,已經空前地增加了澳門的社會成本,例如人口擁擠、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病態賭徒增多、社會風氣變壞等。大量遊客擠爆了澳門,民生深受影響,整個城市近乎功能“失靈”。四是博彩業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已經出現,中學生輟學率升高,擔任荷官的數萬本地青壯年變成了“只會派牌的手”,這將嚴重影響到澳門的未來。五是土地、電力、淡水等資源消耗大幅度增加,澳門的土地等資源承載力達到了一個相當脆弱的水平。此外,澳門單一的博彩業發展模式,加劇了整個社會經濟對博彩業的依賴度。如果長此以往,有可能從根本上動搖澳門的經濟社會基礎。作為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新經濟形式,新產業革命無疑是緩解澳門社會經濟失衡狀態的最佳途徑。

       最後,更應該看到的是,新產業革命下興起的網絡博彩將對澳門博彩業產生致命的威脅。在澳門博彩業吸金示範效應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俄羅斯和台灣等地,甚至包括朝鮮,都在中國內地四周相繼開賭,目標也是澳門的客源主體即中國內地遊客。不過,在澳門博彩業的巨大競爭優勢之下,周邊博彩業的影響有限。真正對澳門博彩業構成致命威脅的是網絡博彩。隨著網絡技術的高度發展和互聯網、移動網的普及,網遊博彩平臺國際化和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完善,專業化網絡博彩公司越來越多,組織結構更加嚴密,帶來了網絡博彩的迅速發展。

       網絡博彩通常指利用互聯網進行的博彩行為。由於受時間、地點等不確定因素影響,一般以“結果”型的賭法為主,主要項目為賭球、賭馬、網上百家樂、梭哈、德州撲克、炸金花、俄羅斯輪盤等。與傳統博彩相比,網絡博彩優勢明顯:一是網絡博彩吸引人的,不僅僅在於金錢,還包括“興趣”。網絡博彩往往與人們關注的話題,比如足球賽、賽馬以及各種體育比賽結合在一起,也與各種遊戲項目結合在一起。這樣的賭博方式不僅能吸引賭徒,還能吸引更多球迷、馬迷等群眾參加。二是網絡博彩方便快捷。只需要一台上網的電腦或手機,就能完成整個投注和收支過程。錢在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平臺和賭博公司之間進行流轉,賭資支付電子化和網絡化,賭資運轉速度更快,下注金額數額越大。現在,只要坐在家裡跟置身賭場是一樣的,及時到賬及時支付,甚至於比去賭場還要方便。因為在賭場你還要去換籌碼,網絡賭博簡單得變成了一個網絡購物行為。三是網絡互動性強、隱蔽性強、證據保全難,網絡賭博玩家廣泛分散,數量巨大,不易管制。此外,網遊賭博人群年輕化,越來越多青少年參與到網遊博彩之中,蔓延勢頭異常迅猛。

       據北京大學中國公益彩票事業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內地每年由於網絡賭博而流到境外的賭資高達數千億元,遠高於流向澳門的賭資。雖然中國內地視網絡博彩為非法,但網絡博彩形式一旦發展起來,由於其相當的隱蔽性和中國龐大的網絡遊戲用戶的存在,其傳播範圍可能更廣、發展變化更快,很難禁止。另外,世界上許多國家是認可網絡博彩的。例如美國司法部已經做出裁決,各州的互聯網賭博活動並沒有觸犯聯邦法律。美國最大的社交遊戲公司Zynga,已經開始進軍網絡博彩業。

       總之,未來大眾博彩很可能以網絡博彩為主,甚至將逐漸取代傳統的賭城。也許,拉斯維加斯賭業的衰退也與此有關。相比網絡博彩,澳門賭城無論怎樣金碧輝煌,也顯得與時代有些落伍了,尤其對許多網民和年輕人已經沒有多大吸引力了。未雨綢繆,難道澳門不需要警醒嗎?難道澳門博彩業還能無止境地保持高速擴張嗎?難道澳門能夠迴避新產業革命的挑戰嗎?

       三、澳門推進新產業革命的基本策略

       新產業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並且已經成為歷史潮流。實踐業已證明,新產業革命具有光輝燦爛的前景,也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俱進,澳門無疑應該積極主動地融入新產業革命發展潮流,加速推進新產業革命。

       作為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大變革,新產業革命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面對這場大變革,澳門需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採取既有前瞻性又有可行性的發展策略。澳門是一個微型經濟體,資源匱乏,空間狹小,技術基礎薄弱,當然無法去與發達國家或大國競爭,不可能去引領新產業革命潮流和爭奪主導權。但澳門可以採取“引進和緊跟”潮流的戰略,即引進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緊跟國際市場的發展潮流,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鑒於澳門資源稟賦、市場規模和企業條件,澳門推進新產業革命的發展策略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技術引進和革新策略

       技術革命是產業革命的主推動力,因此,要推進新產業革命,得首先從技術創新或技術革新著手。從世界科技發展和技術進步的發展來看,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創新和變革非常迅猛,發達國家主要憑藉這些核心技術控制產業鏈和左右國際市場。不過,這場革命有一個基本特點,新技術革命中的技術開發屬於高精尖的高難度工程,而新產業革命中的技術應用則趨向於操作簡單化。開發難,應用易,澳門可以利用這一點做文章。澳門基本上依靠引進技術和貼牌生產起家,技術消化能力和創新能力都較低。單憑澳門自身,一則能力有限,二則時不我待,暫時是不可能走自主技術創新之路的,也沒有必要去搞高精尖的技術開發。技術引進是一個短期見成效的捷徑。澳門有自由港的制度優勢,很方便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因此,澳門企業應以技術引進為主,圍繞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重點引進3D打印、光伏能源、信息網絡和生物製藥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在大力引進的同時,加強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的提高,實現產業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二)信息化策略

       新技術革命以信息技術為代表,新產業革命以信息網絡為基礎,由此可見信息化的重要性。信息技術及信息化的發展,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及社會生活,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澳門企業應該加快推進信息化。一是全面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對傳統產業與傳統企業改造的廣度和深度,在企業中普及電腦和網絡應用,鼓勵企業基於數據與信息開展應用與服務創新,進而全面打開數據應用的市場空間。二是大力發展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融合而產生的新興產業,著力推進信息技術在節能減排和能源產業中的應用,充分發揮信息化對技術創新的支撐作用。三是深化信息技術在商貿服務業中的應用,全面推動電子商務發展,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三)網絡大平臺策略

       新產業革命時代是網絡平臺的時代,無論是生產領域的數字化製造,還是流通領域的網絡行銷及服務,甚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與網絡平臺聯接在一起。長期以來,澳門企業的發展深受澳門市場規模太小的制約,如果只經營本地市場,什麼行當也做不大,很難享受到規模效益的好處,企業也很難發展壯大。小池子養不出大魚來,而魚不大也難以游向大海,由此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如果建立起自己的網絡大平臺,這種惡性循環就可以打破。網絡平臺面向的是整個世界,可以突破澳門彈丸之地的空間局限,與世界各地做生意,廣招天下客,彙聚八方財,何愁做不成大買賣。網絡平臺為澳門企業提供伸展身手的大舞臺,因此,應以網絡平臺建設為重點。⑤

       (四)重點產業發展策略

       澳門傳統上就是一個商業城市,有發展商貿服務業悠久歷史和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自由港、低稅制,以及與內地、歐盟、葡語國家的對外經濟關係,加上具有相當完善的交通、電訊等基礎設施,澳門的確具有很好的營商基本條件。回歸祖國後,澳門經濟發展的制度優勢、區位優勢和樞紐優勢得到進一步強化。2003年CEPA簽訂後,随著粵港澳合作的制度性障礙逐漸消除,澳門產業發展空間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同時,隨著國際經貿交往的不斷深化,澳門的離岸性或中介性商貿服務業也已日益多樣化。正是基於這一優勢,澳門特區政府提出了建立“三個商貿服務平臺”的戰略構想。所以,澳門大力發展一些具有澳門特色的高端服務業的條件已經具備。高端服務業是伴随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結構高級化而發展起來的現代服務產業,主要包括金融、信息、物流、會展、創意、旅遊和專業服務等服務行業。澳門的產業選擇重點應該是高端服務業。這種產業選擇能充分利用澳門的優勢條件,同時既符合世界潮流,又符合澳門特區政府推行產業多元化的政策導向,能夠得到政府優惠政策的扶植。同時,澳門也不能忽視製造業的發展。加工製造業在澳門有一定的基礎,雖然近年製造業衰落了,但這個基礎還在。新產業革命開創的以3D打印為代表的個人製造浪潮,對於澳門來說是一個振興製造業的契機。個人製造模式比較適合在澳門發展,應該利用這個契機,重振澳門製造的雄風。

       (五)區域合作策略

       澳門資源缺乏,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廣泛發展區域經濟合作,是加快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對於澳門而言,身邊既就有一個現代服務業高度發展的香港,又有一個世界級的加工製造基地珠三角,開展經濟合作應該是具有天時、地利和人和的條件。尤其CEPA實施以後,經濟合作的制度性障礙基本上消除,澳門企業應該更積極主動地尋求與珠三角和香港在生產性服務業方面的全面合作,利用區域合作,加快澳門企業的發展。

       (六)可持續發展策略

       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已經毋庸多言,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改善環境和生態也是澳門未來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可持續發展產業主要表現在稀缺資源消耗(物資消耗和能源消耗)低以及有利環境保護這兩個方面。資源消耗高會制約產業的發展,而環境污染有負的外部性,也會影響其他產業發展。因此,澳門應該以綠色能源的光伏產業為重點,選擇可持續發展性較強、資源消耗低、沒有負外部性的產業。

       四、澳門推進新產業革命的具體對策

       推進新產業革命,是一項規模宏大又錯綜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企業、政府和社會三大層面及其方方面面的問題。其中,新產業革命的主體是企業,而主要推動者則是政府。因此本文著重從政府和企業層面提出對策建議。

       (一)政府層面的對策建議

       1.制定迎接新產業革命的整體發展規劃

       回歸十五年來,澳門特區政府在“謀劃長遠”方面一直持積極作為的態度。例如,在2001年提出了“以旅遊博彩業為龍頭、以服務業為主體,帶動其他行業協調發展”的經濟定位。隨後,又提出了打造“三大平臺”(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臺、粵西地區商貿服務平臺、國際華商聯絡與合作服務平臺)的構想和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這些定位、構想和目標的提出為澳門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並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遺憾的是,澳門特區政府一直沒有一個全面的發展規劃,沒有把戰略定位、構想和目標系統化為具體的長遠發展規劃。值此全球新產業革命興起之時,澳門特區政府從“居安思危,謀劃長遠”出發,有必要凝聚澳門社會各界精英的智慧,制定一個迎接新產業革命挑戰的澳門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規劃。

       2.增加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實力

       澳門特殊的環境和資源條件限制了科技的發展,但澳門的未來也不能寄託在“只會派牌的手”上,創新型城市、智慧型城市才是城市發展的未來。長期以來,澳門科技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科技產出亦微乎其微。近年世界主要國家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美國、德國等超過2.5%,日本、韓國等超過3%;而澳門僅為0.04%,甚至低於非洲一些貧困國家的水平。2012年的專利立項數目澳門僅有5項,亦少得可憐.2013年澳門以普通匯率計算的人均GDP達91,376美元,高居全球第四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人均GDP達14萬美元,超過卡塔爾,排名世界第一。⑥世界頂級的富裕程度與地板級的科技投入,實在太不相稱。澳門特區政府歷年積餘多達數千億澳門元,提高科技投入不是什麼難題。未來城市之間的競爭終究是憑科技實力說話的。增加科技投入是澳門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澳門迎接新產業革命和實現長遠穩定發展的可靠保證。因此,澳門有必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面提高澳門的科技水平。

       3.完善企業技術進步扶助政策

       澳門特區政府推出了一些扶助中小企業計劃,諸如“中小企業信用保證計劃”、“中小企業專項信用保證計劃”、“企業融資貸款利息補貼”、“扶持中小微型飲食特色老店計劃”,以及工商業發展基金等。這些計劃對中小企業解困濟危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推動企業技術進步作用不大。企業參與新產業革命,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更新改造,迫切需要更多的資金援助和融資幫助。因此,特區政府有必要調整和完善扶助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建立針對新產業革命的企業技術革新援助計劃,尤其是發展新型產業方面的資金援助,包括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技術更新改造和技術研發等方面的資金補貼和融资擔保,以協助企業發展新興產業,提高澳門產業的競爭力。

       4.提升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回歸後,澳門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比較偏重於交通等硬體設施的建設,而對信息化方面的軟體公共設施建設重視不夠。在信息化和大數據時代,創新型城市最關鍵的基礎設施應該是信息化公共設施。因此,特區政府有必要加強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是推動政府部門和公共服務部門的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大數據雖然以技術為基礎,但卻是由應用驅動發展的,其技術只是服務於應用需求。數據信息最重要的用戶是市政、電力、電信、網絡、金融、交通、醫療等部門,推動這些部門的信息化改造,就開啟了大數據的市場機會之門。二是建立數據庫平臺和信息技術創新公共平臺。可以考慮在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的基礎上加強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以廣闊的應用創新帶動產業與技術的本地化發展。三是提升網絡技術水平。打造寬頻城市和無線城市,改造基礎網絡,提升互聯網國際出口能力,構建亞太通信樞紐。3D互聯網以即時感受、生動等優勢,將全面替代傳統互聯網,澳門的網絡建設需要升級換代。四是建設個性化、智能化、網絡化、低碳化智慧城市單元,加強信息化與城市化的深度融合一。

       5.適應新產業革命要求調整人力資源政策

       澳門人力資源嚴重短缺,但科技和管理人才更缺。眾所周知,舒緩短缺的基本途徑有二:一是通過培訓和職業教育自己培養人才,二是輸入外勞和引進人才。澳門在職業培訓方面做得比較好,但在輸入外勞政策方面則陷入兩難困境:僱主抱怨輸入外勞措施過嚴、審批時間過長、批出外勞數額不足。而本地勞工團體則認為,輸入太多外勞會影響就業和生計,侵犯了本地工人利益。制定符合澳門實際的外勞政策,應該加入新產業革命的因素,即新型產業對簡單勞動力的需求減少而對技術人才的需求增加。因此,在職業培訓方面,要加強新興產業技術技能方面的培訓。在輸入勞工政策方面,在執行原有政策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為發展新型產業的企業開設綠色通道,例如對投資3D打印業、光伏產業的企業和網絡平臺企業,放寬審批標準,增加輸入名額,提供申請審批便利,鼓勵企業多引進技術和管理人才。特區政府也可以專門制定一個發展新型產業的人才引進計劃,特事特批,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利用勞工政策槓桿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引導企業發展新型產業。

       6.建立健全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

       制度也是生產要素,並且是長期經濟增長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要加促進新產業革命,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澳門具有自由港和低稅率等制度優勢,但也有法制不完善和行政效率低等方面的問题。為適應新產業革命發展的需要,特區政府有必要加強法制建設和健全市場法規體系,加快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信用認證體系等方面相關的法規立法進程,加強對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監管力度,創造有利於新興產業發展的公平市場環境。

       (二)企業層面的對策建議

       1.澳門中小企業家需要觀念變革。人的行為行動是受其思想觀念的支配的,意識先一步,發展一大步。要迎接新產業革命的挑戰,首先得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毋庸諱言,澳門本土社會的傳統觀念是比較濃厚的。表現在企業界,雖然有部分企業家表現非常出色,但相當多的小老闆則是老成守舊,滿足於小富即安、得過且過,無論是經營模式還是經營手段都比較老舊,基本上還停留在傳統商業時代,保守觀念相當濃重。因此有人認為“澳門中小企業發展的根本問題,並不在於資金、技術和人才,而是在於觀念上的革新”⑦。眾所周知,企業家不僅是企業創新的主體,而且也是企業的靈魂。企業的成敗興衰完全掌握在企業家手中,企業家素質的高低對企業的生存發展有著直接的關係。新產業革命不同於一般小打小鬧的變革,而是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的根本性變革。不緊跟時代與時俱進和轉變思想觀念,是無法適應新產業革命潮流的。為此,澳門企業老闆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重塑企業家精神,實現從小老闆向真正企業家的轉變。

       2.加強高素質員工團隊的組建。企業素質的高低,企業業績的好壞,取決於企業的員工隊伍。現代商業競爭,歸根結底還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重要,對於新產業革命來說更是如此。對於大多數的澳門企業來說,普遍的情況是:不僅勞工短缺,而且管理和技術人員嚴重缺乏。新產業革命對低素質的人力需求將下降,而對高素質員工的需求量很大。這種發展趨勢對澳門澳門企業來說,一方面將緩解勞工短缺的壓力,另一方面則對企業的員工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應該從人才培養、人才引進和人才任用等人力資源開發方面下功夫,構建人力资本優化體系。一是要吸納和培育本地創新人才,逐漸聚集高端人才,同時加大對企業一般員工的培訓和培養,促進多層次的人力資源體系的形成。二是要建立開放式的多層次的人才引進與流動機制,尤其要利用澳門的有利條件,重點引進境外的高技術人才,利用外部資源把澳門建成一個新產業革命的“人才高地”。最後,要建立健全創新型人才的激勵機制和任用機制,努力創造優秀人才成長和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和條件。

       3.大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加速技術進步,是推動新產業革命的又一關鍵所在。大多數的澳門中小微企業實行的是傳統商業模式,對技術的要求很低,基本談不上技術進步。在新產業革命中,新的商業模式正在逐漸取代傳統商業模式,這將迫使傳統企業不得不邁上技術進步的軌道。澳門企業要按照市場化的要求,推動企業以應用為核心的技術革新,大力引進和消化先進技術,並逐步向自主技術研發的縱深發展。一是有條件的企業要建立各種形式的技術研發機構,加強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和能力建設。二是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借用外腦進行技術開發或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三是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最後,要充分發揮信息化對技術創新的支撐作用,充分利用信息化對產業技術的創新、擴散、傳播的優勢,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知識的學習、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網絡平臺開展研究與開發合作,縮短創新週期,加快技術創新步伐,降低創新成本,促進產業自主創新體系的構建。

       4.利用電子商務手段拓展業務。基於運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手段的新商業模式,具有信息靈、反應快、效率高和成本低的優點,相比傳統商業模式具有巨大優勢。廣泛應用互聯網和採用電子商務手段,是新時期商貿服務業發展的基本趨勢。目前,澳門企業多以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模式經營,普遍感到成本壓力大和經營效率低。如果能大規模推廣新商業模式,在信息網絡平臺上充分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和行銷手段,肯定能夠緩解成本壓力和提高效率。例如,建立企業網站或網店,推廣推介企業產品,線上線下相結合,既可以擴大銷售,又能提高企業知名度。又如,餐飲業採用互聯網或移動網絡訂餐系統,方便快捷,省時省人工,還能提高服務質量和顧客滿意度。再如,應用“小企業·零售易”的電子化管理軟件,可以幫助企業以電腦軟體系統替代人手管理倉存、售貨、銷貨、預約服務等工作,減低管理難度及提高效率和準確性。目前,這方面的應用系統很多,例如,銷售時點系統、電子訂貨系統、快速反應系統、有效適應消費者系統等。電子化行銷和管理手段簡單、實用和高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手段為企業服務,是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最佳途徑。因此,企業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儘快推廣應用電子信息技術手段,加強職工技術培訓和現代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向新商業模式的轉變。

       5.推進企業組織管理結構的轉變。澳門中小企業大多是家族企業,因而被很多人視為落後。其實,家族企業與家族式企業管理還不是一回事。作為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上的家族企業,是最為原始的企業組織形式,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遍、數目最多的企業形式。家族企業既然能夠存在至今,足以說明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它本身是無所謂落後不落後的。但家族式管理制度具有封閉性和保守性,與現代企業制度相比,無疑是落後的,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要求。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和發展的需要,澳門一部分家族企業開始引進現代企業制度和採用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建立起科學的而又適合本企業情況的企業管理制度,並取得了顯著成效。他們的經驗證明,家族企業完全能夠按照現代公司治理結構進行卓有成效的科學管理。因此,推進企業組織管理結構的改革,對澳門企業來說,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根據成功的經驗,應該著重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一是按照公司制設計三權分立的權利構架,即股東大會、董事會和公司經理層,使家族內部分工明確,公司治理結構清晰而嚴謹。二是開放股權結構,實行合理的股權分享制度,建立起良性的股權激勵機制。家族後代取得企業新股權需要憑努力,經理和員工業績出色也可以參與股權分享。三是提高企業財務透明度,充分滿足企業員工的知情權,讓員工知曉自己付出所取得的成績,又讓員工與企業股東一起分享公司發展所帶來的回報,這樣能大大增強了員工的歸屬感和工作積極性。四是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逐漸分離,吸納外來專業人才,實行專業化、規範化以及制度化的科學管理。總之,推進家族企業現代公司制度的改革,把家族企業的和諧性、穩定性與現代公司制的開放性、高效性兩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無疑能夠提高澳門企業的管理水平。

       注釋:

       ①李寒芳:《習近平會見崔世安》,北京:《人民日報》,2013年12月19日。

       ②傑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③王龍雲、侯雲龍:《保羅·麥基里:製造業數字化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北京:《經濟參考報》,2012年6月21日。

       ④利普森:《3D打印:從想像到現實》,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⑤楊正滸、汪占熬:《要素稟赋、市場結構視角下澳門經濟發展研究》,北京:《商業時代》,2011年第3期。

       ⑥曾坤:《全球人均GDP第一的地方原来在中国》,百度文庫,2014年8月6日。

       ⑦郭永中:《澳門中小企業的發展與挑戰》,廣州:《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

标签:;  ;  

新工业革命:澳门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战略_新能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