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滋杭[1]2012年在《也从古诗翻译的格物、感物和体物谈起》文中指出一些学者试图从中国诗学的角度寻求中国古诗的英译之道,但却忽视了古诗之难。优秀的中国古诗,除了讲究平仄、严于用韵、严格格律之外,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魅力无限也是其特征。笔者结合古诗文本,深入分析译者在翻译中应考虑到的四层面的因素,同时认为,古诗翻译恐怕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
薛元明[2]2009年在《多少风雅假汝之名》文中提出曾几何时,小资一类的风雅生活已成为时下书人无法回避的话题。书坛中稍微过得滋润、悠闲一点,就会被扣上“小资情调”的帽子。在现实境况下,却可遇而不可求,能得真风雅者寥寥需要面对沉重现实。正如《猜火车》电影旁白中所言:“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终身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大电视,选择洗衣机,选择汽车,选择CD机,选择健康,选择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
郑利权[3]2008年在《草书“同质化”现象刍议》文中指出轰轰烈烈的全国第二届草书展刚落下帷幕,全国草书家们努力了一个夏天的成果也经过了检验,等待着秋收的喜悦。然而看到网络上刊登的人展作品,第一感觉是“像”,像古人、像今人、像名家、像评委,独不像自己。夸张点说,像是同一条生产线生产出来的同一型号的作品。笔者越来越感觉到草书“同
张良勋[4]2007年在《学书尤贵多读书——汪国金书法谈》文中指出汪国金又名晓金、江中爪泥,斋号鸿雪草堂。一九七叁年十二月出生于安徽无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研究》特约撰稿。近几年"书法热",确乎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在呈现新的局面。基于各种展赛,新的人才和成果不断涌现,我省汪国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真[5]2007年在《论傅山的美学思想》文中研究表明正如鲍桑葵指出的“一直到十八世纪后半叶,人们才采用了现今公认的‘美学’一词”,“但是,美学事实的存在却要比美学一词早得多”~①。同样,生活在十七世纪的傅山,虽然没有留下美学专着,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的美学思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傅山年轻时,就“肆力诸方外书”~②,“与时眼多不合”~③,有“异端”倾向。特别是明亡以后,
本刊编辑部[6]2002年在《关注当代(上)》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书法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当代性”问题的高度关注,从整个书法文化的大环境来审视,由于“当代性”问题的凸现,使得整个书法结构机制都在发生着裂变、重组和转型,书法将向更为人文化、现代化和经典化方向发展,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和书法批评叁位一体的结构中,理论思考和批评力度将会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从自发来稿中收集了一些关注于书法当代的文章,加以编辑组合。他们所谈的问题只是关注于某一个点,但从这些“点”的开掘,可以将我们带入到更深层次的思考之中。这些作者虽然是书法界的“知识群体”,但大多只是来自各个方面的书法爱好者,将他们的对书法问题的思考编辑在一起,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让我们听一听书法精英层之外的声音吧。
张爱民[7]2019年在《《庄子》在欧美其他国家的传播与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从《庄子》在西班牙、瑞士、芬兰、波兰的国家的译介谈起,列举了《庄子》在这些国家翻译的各种形态,进而探讨了《庄子》进入这些国家后,在翻译家、汉学家、作家以及传播学等学者中产生的直接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从精神联系角度探讨了《庄子》研究的跨文化研究。目的在于以《庄子》为例探讨中国文化典籍走出去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以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谷峰[8]2019年在《上古汉语“主+实+谓”中“实”的功能》文中认为以往对于“主+实+谓”中的“实”有四种界定:指代词、语气副词、对比焦点标记、主格标记。本文调查了“实”在单句和语段中的表现,认为“实”是焦点助词,其作用不限于标注对比焦点,还可以标注信息焦点和话题焦点(又称对比话题),“实”标注话题焦点的比例居多。句法方面,“实”位于TP以下、vP和NegP以上,这是古汉语焦点成分的着陆点;话语功能方面,“实”倾向于加在语段中区别度高的信息后面。“实”偏向于高生命度主语、表示对比,这显示它起源于回指人物的指代词而不是语气副词。“主+实+谓”脱胎于主题句(即“主题,实+谓”),从主题句发展为一般主谓句,其间经历了结构紧缩和语音停顿消失等过程。
李启军[9]2019年在《生态电影的家园叙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电影是后现代社会形象化、空间化、反人类中心的社会文化表征。生态电影从“家园”叙事母题中衍生出来的基本主题,即生态家园的多样性、生态家园中各生物的“内在价值”、人类是破坏生态家园的罪魁祸首以及人类如何回归、重建生态家园等。人类最早和最后的家园都是自然,也只能是自然。人类想离家出走,最终只能是无家可归。
曹兴, 李志薇[10]2019年在《从天下主义、世界主义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似乎,天下主义就是世界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是世界主义。然而,天下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绝不是世界主义。因为,世界主义是天上主义与天下主义的统一,缺少天上主义的天下主义不足以为世界主义。西方文化是从世界主义走向全球主义的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在缺乏天上主义背景下发展的天下主义文化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下主义之精华,并克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而且扬弃了西方的世界主义。中西文化“同归”不“同路”(中国天下主义、西方世界主义),但却“殊途同归”(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高于西方全球主义理念,因为西方全球主义思想基点还停留在世界主义,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远远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主义。
参考文献:
[1]. 也从古诗翻译的格物、感物和体物谈起[J]. 丛滋杭. 东方翻译. 2012
[2]. 多少风雅假汝之名[J]. 薛元明. 书法. 2009
[3]. 草书“同质化”现象刍议[J]. 郑利权. 书法. 2008
[4]. 学书尤贵多读书——汪国金书法谈[J]. 张良勋. 书法. 2007
[5]. 论傅山的美学思想[J]. 一真. 书法. 2007
[6]. 关注当代(上)[J]. 本刊编辑部. 书法. 2002
[7]. 《庄子》在欧美其他国家的传播与影响[J]. 张爱民. 枣庄学院学报. 2019
[8]. 上古汉语“主+实+谓”中“实”的功能[J]. 谷峰. 中国语文. 2019
[9]. 生态电影的家园叙事[J]. 李启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10]. 从天下主义、世界主义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J]. 曹兴, 李志薇.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