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应将长江经济带的综合开发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放在论文,长江论文,应将论文,综合开发论文,战略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加快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开发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由此,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全面展开,并由以往的专项开发为主转向综合开发为主。“沿江开放”战略的实施和两项跨世纪工程的建设,促使沿江各省市逐步将本省市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长江沿岸地带。沿江开放,是为了延伸和拓展沿海的对外开放,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使长江上中下游在新的基础上构成一个优势互补的整体,构筑90年代及21世纪实力最为雄厚、后续力量最强、影响面最广的区域经济带,以促进内陆地区的开发和全国经济的增长。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更将长江三角洲沿江地区列为我国将要形成的七大经济区之首。
从总体态势上说,长江经济带尚处于开发初期,将之建成为我国发达、成熟的经济带还要较长的过程。长江经济带的主要问题,一是资源开发程度低,尤其是长江丰富的水资源利用率不高,长江岸线资源开发不够,长江航运潜力未能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现状与其拥有的巨大潜能还不相称;二是沿江九省市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分工不明确,产业结构尚处于较低层次,还不具有辐射带动周围地区发展的经济实力;三是经济整体性差,内部联系松散,除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初步建成快速的铁路、公路和水运紧密联系的通道,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外,中上游地区工业与城市基本上呈点状或不连续分布,在皖赣沿江、川汉沿江和川南地区缺乏交通主轴,通道尚不畅通。
与沿海和其他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也是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加大长江经济带的综合开发力度,对于加快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步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下世纪初叶,沿海经济带将步入比较稳定的发展轨道,加快长江经济带的综合开发将愈益重要,因此,“十五”时期应该将加快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置于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一、长江经济带的综合开发目标是建成亚太地区最大的内河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经过20—30年的努力,建成与沿海经济带相辅相成的,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国家一级经济轴线,进而建设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内河经济带。
(一)建成现代化综合运输通道和能源供给基地是沿江综合开发的基础
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主要是发挥长江干流航道的骨架作用,加快建设沿江铁路及沿江高等级公路,形成快速、配套的东西向交通主通道。近期主要是加快长江干流航道的治理,自南京以下和芜湖以下分别通行 2.5万吨和5000吨级海轮,上游1000吨级三级航道由兰家沱上延至宜宾;建设铜(陵)九(江)线和宁芜复线,武(汉)荆(门)线,力争宜昌以下全线畅通,以后再建设川汉(重庆—恩施—枝城)线及苏北沿江铁路(南京—启东);建成上海至成都高等级公路,同时从重庆延伸到宜宾。能源基地建设要以三峡工程和二滩水电站建设为核心,以后陆续建设溪罗渡、向家坝、锦屏等大型电站。
(二)建成发达的加工工业和基础工业走廊,并拥有高效、坚实的农业基础和先进的第三产业
加工工业以汽车、电子工业为中心,建成全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基地,汽车产量由目前占全国近47%提高到2010年占60%,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建成百万辆以上级别的汽车企业集团;电子工业要跟踪国际微电子市场的需求趋向,发展具有规模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钢铁工业要充分发挥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适当加快规模发展,同时把重点放在增加市场急需的短缺钢材品种上,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使区内国家重点钢铁企业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化学工业要以石油化工为支柱,相应发展盐化工、磷硫化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并以乙烯、聚酯、塑料为龙头,以油品、化肥、烧碱、高科技产品为重点,逐步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建成由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和一批沿江大中城市为核心,开放型的一体化经济
沿江经济带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依托江湖水系和综合运输通道,以中心城市为增长点,带动周围地区联动发展。上海是沿江经济带起始点,又是沿江经济带开发的龙头。现在应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把上海真正建设成外向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的现代化大都市,恢复发展上海与沿江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同时要提升沿江大中城市的地位,使其不仅面向沿江经济带,也要面向全国和世界。让沿江经济带纳入世界经济的轨道,在更大程度上参与亚太地区和国际分工。
(四)在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建成亚太地区最大的内河经济带
长江处于中纬度地带,全长6300公里中有3600多公里流经我国人口较密集、水土资源较丰富的亚热带湿润地区,流域可开发规模远远超过世界上的其他大河。长江是东西向跨度最大的河流,开发长江经济带可以促进上中下游优势互补,还可以利用众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向南北方延伸其辐射范围。据测算,沿江七省二市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将达到全国的40%左右,2010年将达到全国的42%左右,届时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会达到12万亿元(按1995年价测算,下同),沿江经济带则将达到5.04万亿元,相当于2000年我国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在21世纪初期,具有综合经济优势的长江经济带将跻身世界巨型内河经济带行列,并同沿海经济带一起成为东亚和环太平洋西岸巨型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推进综合开发
加快沿江综合开发,要发挥政府的组织职能,同时,更要注意发挥社会的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推动区域综合开发。
(一)各级政府要发挥积极的组织、协调和引导作用
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要组织各地方政府制定统一的综合开发规划,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各地区的合理分工、对外开放政策进行科学的规划,在重点项目建设和投资安排上要与规划衔接,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社会投资,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各级地方政府要以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指导,对一些事关总体发展战略与方向、跨省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点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加强规划衔接,对共同商定的一些重大事项,各省市要纳入本地发展规划,兑现承诺。
(二)要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沿江综合开发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必然要突破省市界限。各地政府要支持和促进企业成为沿江综合开发的主体。把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沿江经济整合和形成联合整体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本地带集中分布的一大批装备条件较好、科研开发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的优势,按照社会化大生产与合理经济规模的要求,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营、组织专业化协作等各种形式发展企业联合,形成一批具有参与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商贸集团。同时还要鼓励非国有经济壮大规模、优化结构、健康发展。
(三)以发展市场联合体为途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推进综合开发
在沿江经济带各区域市场的基础上,从体制上保证相互开放,按同一的运行机制和规则操作,初步形成沿江经济带的初级统一市场共同体;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再由初级市场向较为成熟、完善的统一市场过渡。建立沿江经济带市场共同体是形成初级统一市场的关键所在,这个市场共同体可以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为雏形,进而发展为比较规范的市场共同体。共同市场可以金融市场协调为突破口,按照区域开发银行的模式,组成一个跨省市的开发金融机构,例如组建由26个城市或沿岸地市以及国家专业银行、商业银行共同参股的投资银行;根据沿江综合开发需要或国家计划,参与国家投资项目的“拼盘开发”融资,成为国家投资的补充,还可以按照商业银行法则,经过严格审贷,对长江沿岸各地区的开发项目实行一般商业贷款或短期融资。在此基础上,可以组成一个“长江开发基金”,或长江开发信托投资机构,建立外资对长江开发的银团贷款机制,广泛吸取国内外资金为沿江综合开发提供资金辅助保障。
三、以结构调整为核心,确立产业开发重点
结构调整滞后是制约长江经济带当前经济增长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长江经济带要立足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从长远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重新审视结构调整,确立产业开发的重点。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基础不稳,农业特别是粮食对整个产业和经济体系的支撑能力正在下降,沿江一些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产出能力出现萎缩现象。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现已需要从区外调入粮食,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现在调出的粮食逐年减少。第三产业发展与本地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也不相适应,沿江八省市1995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内部, 一些分工效益和规模效益要求较高的行业,各地的优势产业和产品不突出,产品和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低,技术含量低,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在确立新的产业开发重点时,各地规划的支柱产业大体都是电子、汽车、石化、钢铁、建材等工业;在基础设施领域,既存在重复减少又有相互不配套的问题。在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工,优化布局,以提高整个长江经济带产业开发的整体效益,是结构调整面临的重大问题。
沿江地区经济总量的扩张,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企业规模、技术装备和资本有机构成作相应的调整。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提出的迫切要求,同时,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所出现的新的特点,要求我们按照新思路来调整结构。
(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利用长江经济带优良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在加强国家和省级商品粮棉基地建设,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沿江大中城市要建立城郊型农业;长江三角洲地区重点发展蔬菜、副食品、花卉等精细农业和创汇农业。沿江地区要加强资源开发,继续重视发展大农业,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度规模经营;通过贸工农一体化和公司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组织形式,依托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城郊型、综合型、创汇型、开发型农业的要求合理布局,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带。
(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重点是抓好钢铁、机械、轻工、纺织的整体改组,优化企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全行业的产品层次,通过高新技术的带动和集中投入,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钢铁工业要以改善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为中心,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配套建设,大力增加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铁路、汽车、造船、电子等专用钢材和不锈钢产品,大力推广精料、铁水预处理、炉外精炼、全连铸、连轧等技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机械工业要在大容量火电、水电和核电设备,大型船舶,民用飞机,卫星和航天运载装备,精密机床和数控机床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要大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在重点骨干企业内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队伍,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
(三)发展新兴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培育石化、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支柱产业。石化工业发展以乙烯和三大合成(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材料为重点;汽车工业要在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发展以资产为纽带,能自主开发整车产品、拥有零部件配套体系、产品系列化并达到经济规模、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电子工业要重点建设一批片式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光电子器件等新元器件生产基地,形成大批量、系列化的生产能力;提高和完善系统设计、集成及配套能力。加强数字程控交换机、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开发。要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现有的科研和生产能力,通过对外合作和自主开发,加快集成电路的科研开发、设计和制造,将长江三角洲逐步建成为我国的“硅谷”。
(四)充分发挥市场容量大的优势,建设长江商贸走廊
加快建设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多层次、多类型、城乡一体化、内外开放、合理布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为生产服务的专业性、区域性和全国性大市场。以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为基础,围绕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和主导产品抓好市场建设,积极培育规模大、辐射远、以支柱产业、主导产品为龙头和特色的工业品市场,以市场建设带动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商贸集团,组建若干跨地区、跨行业、多功能,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大型综合商社,参与国际竞争。
(五)加快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尽快形成长江信息带
要结合上海信息港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上海公共信息系统平台“一网五库”工程(指公共信息服务网和电话号码黄页、新闻、旅游信息、经济信息、国际等五个数据库)。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沿江城市要充分利用沪渝沿江长途光缆干线和计划改造的沿江同步数字微波通讯线路,重点发展数据通信、移动通信、智能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等新业务,并尽快相联成网,逐步实现沿江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