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的纵向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纵向论文,物流成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流成本的日常控制可以按照不同的对象进行。其中之一就是以物流成本的形成过程为控制对象,即从物流系统(或企业)投资建立、产品设计(包括包装设计)、材料物资采购存储,产品制成入库和销售,一直到售后服务,凡是发生物流成本费用的各个环节,都要通过各种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方法,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这种成本控制就是物流成本的纵向控制。
投资阶段
投资阶段的物流成本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在厂址选择,设备购置、物流系统布局规划等过程中对物流成本进行的控制。
1.合理选择厂址
厂址选择合理与否,往往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物流成本的高低。例如,把廉价的土地使用费和人工费作为选择厂址的第一要素时,可能会在远离原料地和消费地的地点选点建厂,这对物流成本的高低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除了运输距离长以外,还需要在消费地点设置大型仓库,而且运输工具的选择也受到了限制。如果在消费地附近有同行业的企业存在,在物流成本上就很难与之竞争,即使考虑到人工费和土地使用费的因素,也很难断定是否有利。所以工厂选址时应该重视物流这一因素,事先要搞好可行性研究,谋求物流成本的降低。
2.合理设计物流系统布局
物流系统布局的设计对物流成本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物流网络设计而言,如何选择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位置、运输和配送系统的规划、物流运营流程的设计等,对于整个系统投入运营后的成本耗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物流系统布局规划时,应通过各种可行性论证,比较选择多种方案,确定最佳的物流系统结构和业务流程。
3.优化物流设备的购置
企业往往需要购置一些物流设备,采用一些机械化、自动化的措施。但在进行设备投资时,一定要注意投资的经济性,要研究机械化、自动化的经济临界点。对于一定的物流设备投资来说,其业务量所要求的条件必须适当。一般来说,业务量增加时,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有利,而依靠人工作业则成本提高。相反,如果超过限度搞自动化,那么将不可避免地会要增大资金成本,同样是不可取的。
产品设计阶段
物流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大小,与物流系统中所服务产品的形状、大小和重量等密切相关,而且不仅局限于某一产品的形态,同时还与这些产品的组合、包装形式、重量及大小有关。为此,实施物流成本控制有必要从设计阶段抓起,特别是对于制造业来说,产品设计对物流成本的重要性尤为明显。
1.产品形态的多样化
耐用消费品,特别是家用电器制品,在产品的形态设计上可以考虑多样化。例如,电炉和电风扇,如果设计成折叠型,就易于保管和运输;机床如果设计带有把柄,就能为搬运和保管过程中的装卸作业顺利进行提供方便。
2.产品体积的小型化
体积的大小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流成本的高低。比如,要把一个体积大的产品装到卡车车厢里,如果这个产品的底面积占整个车厢底面积的51%,一辆卡车只能装一件,其余49%的底面积若不装其他东西,就只能空着。如果要以同样的方法运两件这样的产品,就需要两辆卡车,花双倍的费用。如果设计时考虑这一点,按照占卡车车厢底的50%的大小制造该产品,则一辆卡车可运两件,运输费用就可以得到有效节约。再例如,洗涤剂浓缩化,可降低1/3的物流成本;餐饮行业所有的调料,如果由液体改制成粉末状态,也可以使配送效率成倍增长等。
3.产品批量的合理化
当把数个产品集合成一个批量保管或发货时,就要考虑到物流过程中比较优化的容器容量,例如一个箱子装多少件产品?箱子设计成多大?每个托盘上堆码多少个箱子?等等。
4.产品包装的标准化
各种产品的形状是多种多样、大小不一的,大多数都在工厂进行包装。包装时通常需要结合产品的尺寸等选择包装材料。就是说,根据产品的大小、形状,分割包装材料并进行捆包,这样做才不会浪费。但是,多种多样的包装形态在卡车装载和仓库保管时,就容易浪费空间。从降低物流成本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不一定是最合理的。根据物流管理的系统化观点,应该是包装尺寸规格化,形态统一化,有时即使增加包装材料用量,或者另外需要填充物,但总的物流成本可能会降低。
从上述靖况可知,产品设计阶段决定着物流的效率、物流成本高低。这就要求在设计阶段就必须扎实地掌握和分析本企业由上(零部件,原材料的供应商)到下(产品销售对象,最终需要者)整个流程,弄清产品设计对整个物流过程各个环节所需成本的影响,从整体最优的原则出发,搞好产品设计,实施物流成本的事前控制。
凡是发生物流成本费用的各个环节,都要通过各种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方法,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这种成本控制就是物流成本的纵向控制。
供应阶段
供应与销售阶段是物流费用发生的直接阶段,这也是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
1.优选供应商
企业进货和采购的对象很多,每个供应商的供货价格、服务水平、供货地点、运输距离等都会有所区别,其物流成本也就会受到影响。企业应该在多个供应商中考虑供货质量、服务水平和供货价格的基础上,再充分考虑其供货方式、运输距离等对企业物流成本的综合影响,从多个供货对象中选取综合成本较低的供货厂家。
2.运营现代化的采购管理方式
JIT采购和供应是一种有效的降低物流成本的物流管理方式,它可以减少供应库存量,降低库存成本。MRP采购,供应链采购、招标采购、全球采购等采购管理方式的运用,也可以有效地加强采购供应管理。对于集团企业或连锁经营企业来说,集中采购也是一种有效的采购管理模式。
3.控制采购批量和再订货点
每次采购批量的大小,对订货成本与库存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采购批量大,则采购次数减少,总的订货成本就可以降低,但会引起库存成本的增加;反之亦然。因此,企业在采购管理中,对订货批量的控制是很重要的。企业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分析,计算其主要采购物资的最佳经济订货批量和再订货点,从而使得订货成本与库存成本之和最小。
4.供应物流作业的效率化
企业进货采购对象及其品种很多,接货设施和业务处理要讲求效率。例如,同一企业不同分厂需购多种不同物料时,可以分别购买、各自订货;也可由总厂根据各分厂进货要求,由总厂统一负责进货和仓储的集中管理,在各分厂有用料需要时,由总厂仓储部门按照固定的线路,把货物集中配送到各分厂。这种有组织的采购、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可使企业物流批量化,减少事务性工作,提高配送车辆和各分厂进货工作效率。
5.采购途耗的最省化
供应采购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途中损耗,运输途耗也是构成企业供应物流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运输中应采取严格的预防保护措施,尽量减少途耗,避免损失、浪费。
6.供应物流交叉化
销售和供应物流经常发生交叉,这样可以采取共同装货、集中发货的方式,把外销商品的运输与外地采购的物流结合起来,利用回程车辆运输的方法,提高货物运输车辆的使用效率。同时,还有利于解决交通混乱现象,促使发货进货业务集中化、简单化,促进搬运工具、物流设施和物流业务的效率化。
生产过程
生产物流的组织与企业生产的产品类型,生产业务流程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等密切相关,因此,生产物流成本的控制是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不可分割的。
1.生产工艺流程的合理布局
生产车间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合理布局,对生产物流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合理布局,可以减少物料和半成品迂回运输,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过程中的物流运转效率。
2.合理安排生产进度,减少半成品和产品库存
生产进度的安排合理与否,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物流成本。例如,生产安排不均衡,产品成套性不好,生产进度不一,必然会导致库存半成品、成品的增加。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其主要措施是采用“看板管理方式”,力求压缩生产过程中的库存,减少浪费。
3.实施物料领用控制,节约物料使用
物料成本是企业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控制物料消耗,节约物料使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通过物料领用的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物料消耗成本。物料的领用控制可以通过“限额领用单”(或称定额领料单或限额发料单)来进行,它是一种对制定的材料在规定的限额内多次使用的领发料凭证。使用限额领料单,必须每种产品、每项工程确定一个物料消耗数量的合理界限,即物料消耗量标准,作为控制的依据。
销售阶段
销售物流活动作为企业市场销售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考虑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而且还要考虑企业销售政策和服务水平。
1.加强订单管理,与物流相协调
订单的重要特征表现在订单的大小,订单交货时间等要素上。订单的大小和交货时间要求往往会有很大的区别,在有的企业中,很多小订单往往会在数量上占了订单总数的大部分,它们对物流和整个物流系统的影响有时会很大。因此,为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订单上必须充分考虑商品的特征和其他经营管理要素的需要。
2.销售物流的大量化
这是通过延长备货时间,以增加运输量。例如,许多企业把产品销售送货从“当日配送”改为“次日配送”或“周日指定配迭”,就属于这一类。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货物配送数量,大幅度提高配货装载效率。为了鼓励运输大量化,日本采取一种增大一次物流批量折扣收费的办法,实行“大量(集装)发货减成收费制”,因实行物流合理化而节约的成本由双方分享。现在,这种以延长备货时间来加大运输或配送数量的做法,已经被许多企业所采用。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做法必须在能够满足客户对送货时间要求的前提下进行。
3.商流与物流相分离
现在,商流与物流分离的做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其具体做法是订货活动与配送活动相分离,由销售系统负责订单的签约,而由物流系统负责货物的运输和配送。运输和配送的具体作业,可以由自备车完成,也可以通过委托运输的方式来实现。此外,还可以把销售设施与物流设施分离开来,如把统一企业所属的各销售网点的库存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在最理想的物流地点设立仓库,集中发货,以压缩物流库存,解决交叉运输,减少中转环节。这种“商物分流”的做法,把企业的商品交易从大量的物流活动中分离出来,有利于销售部门集中精力搞销售。而物流部门也可以实现专业化的物流管理,甚至面向社会提供物流服务,以提高物流的整体效率。
4.增强销售物流的计划性
以销售计划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渠道把一定量的货物送到指定地点。如某些季节性消费品,可能会出现运输车辆过剩或不足,或装载效率下降等因素。为了调整这种波动性,可事先同买主商定时间和数量,制定出运输和配送计划,使生产厂按计划供货。在日本啤酒行业,这种方法被称为“定期、定量直接配送系统”的计划性物流。
5.实现差别化管理
要根据商品流转快慢和销售对象规模的大小,把保管场所和配送方法区别开来。对周转快的商品分散保管,对周转慢的集中保管,以压缩流通库存,有效利用仓库面积;对于供货量大的实行直接送货,供应量小而分散的实行营业所供货或者集中配送。差别化方针必须既节约物流成本,又提高服务水平。
6.物流共同化
超出单一企业物流合理化界限的物流共同化,是实施物流成本控制的最有效措施,也是最有前途的物流发展方向。一方面,通过本集团企业内部组合而形成垂直方向的共同化,实现物流一元化、效率化,如实行同类商品共同保管、共同配送;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形成水平方向的共同化,加强两个以上产地、销售地点相距很近而又交叉运输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压缩物流设备投资,如解决长途车辆空载和设施利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