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核心素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走向核心素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核心论文,走向论文,体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怎样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教育改革中值得深入讨论的重要话题。

      我们认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依据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用学生核心素养指导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途径。

      一、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国民教育的基本任务,而如何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对当前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第一步。

      (一)国际上核心素养研究的趋势与启示

      近年来,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标准的形式逐步发展变化,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逐渐代替了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构建了学生核心素养模型。

      总结国际上核心素养研究的经验,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首先,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当今教育领域的趋势。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按照学科教学规律规定了教育过程应该满足的标准,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①。基于这样的目的,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其次,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国际上大多数国家认为教育主要有两个目标:培育个体和教育国民。各国的核心素养制定体现了明确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承担培养、塑造儿童青少年能力与品行的责任,并最终使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能,保持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任何人不能离群而居,个人通过各自的贡献找到适当的立足点及保障。个人也肩负对社群的义务和责任,由此获得生命的意义,找到自己的定位。因此,教育必须培养年轻人的爱国情操和社会正义感。世界各国(地区)和国际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界定都离不开国家、社会这两个视角。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简称DeSeCo)项目的核心素养可以分为人与自己、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三个方面②,而国际上其他核心素养模型分为个人的自我提升、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素养和社交、沟通等社会技能方面的素养。

      再次,内容结构上,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注重系统性,各具特色。选取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尽管核心素养的指标不尽相同,其目的都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建立健全的社会。国际上的核心素养模型都有较为严密的体系和完整的结构。OECD的DeSeCo项目所建构的核心素养为并列交互型:共9个二级指标,分为人与自己、与工具和与社会三个维度,维度间的关系是相互交融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沿用OECD核心素养的框架,也为并列交互型。美国的“21世纪技能”是整体系统型:以核心素养为中轴,包括学习内容的科目与主题、学习结果的指标以及强大的学习支持系统;核心素养辐射影响了教育的各个环节,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中。新加坡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结构是同心圆型: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发展出与完善自我相关的能力素养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素养,共三个维度。此外,日本“21世纪型能力”的核心素养结构是发散型:内核是基础能力,中层为思维能力,最外层是实践能力。

      (二)构建核心素养体系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结合国际经验,我国在学生核心素养构建中要体现以下几方面要求:

      

      图1 新加坡21世纪素养的结构模型

      其一,在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上,学生核心素养建构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DeSeCo项目确立的核心素养的功能是实现个体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的研制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成功的个体生活和国家、社会是分不开的,三者在核心素养体系中目标是一致的。所以,核心素养的功能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体现国家与社会对儿童青少年的价值期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囊括了当前个人、社会、国家的价值要求,以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不仅能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也与国际上核心素养的功能定位相一致。

      其二,在内容结构上,学生核心素养可以采取同心圆型,核心价值观应居于圆心。核心价值观应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作为指导思想。在核心素养模型中,新加坡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内核构建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并能塑造个人的信仰、态度及行动。根据这一主旨,“核心价值观”维度包含了“尊重、责任、正义、关怀、适应力、和谐”六个一级指标。借鉴新加坡经验,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可以采用同心圆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于圆心。

      其三,在遴选原则上,学生核心素养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指标选取上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并且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核心素养是对于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素养;核心素养遴选应与时代接轨,同时注意我国教育文化背景③。

      二、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途径

      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关键在课程。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只是第一步;而将核心素养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需要课程作为桥梁。可以说,课程建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

      (一)意义:解决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

      学生核心素养指导的课程建设为解决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提供了路径。

      首先,可以使品德与价值观教育有的放矢。在传统的以课程标准和学科知识为主的德育体系中,德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优秀的道德品质本身,内容和形式单一。核心素养体系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细化,将德育的目标具体化为每一个年龄段应该达到的较为精细的目标,增强了德育的可操作性。在核心素养体系指导下修订德育课程内容,将道德、价值与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素养结合,更有助于促进教师和学校德育课程的具体化。

      

      其次,可以使品德与价值观教育更好地和其他科目融为一体。在传统的德育体系中,德育只与思想品德课一门课程相关。实际上,品德和价值观教育不能也不应该排除在各科学习之外。在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实施德育和美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构建,而是以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对学生的期望为目标,这样的价值导向能够促成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发挥学科育人的合力。

      再次,可以促进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相互衔接,形成整体。品德和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一脉相承的过程。在传统的德育体系中,每个学段都有德育目标,而这些目标没有严格的顶层设计将其统一起来。不少学者诟病当前的德育是小学学习热爱祖国,而大学却要重新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出发进行德育课程建设,就是要统筹品德和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将其细化进不同的年龄段。按照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使每一个年龄段在某一道德品质或素养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并能够一以贯之。

      (二)途径:基于核心素养体系进行课程建设

      第一,基于核心素养体系修订品德与价值观教育内容框架。在核心素养体系下讨论品德与价值观教育旨在给学生传授价值观和建立国家、社会与情绪素养,使学生发展为一个良好的个体和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以应对当今社会变革与全球化进程。例如,新加坡的核心素养模型中,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品德和公民教育分为三大教学内容以及六大学习领域(如表1所示):身份、关系和选择这三大教学内容,是教学大纲的核心概念。他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学生需要知道他们是谁,以便与他人建立更积极的关系。他们形成的关系塑造着他们的身份,选择的能力又影响着他们理解自身的身份和建立关系。以此为基础的品德和价值教育更加细化,容易落实,贴近学生生活,应用性更强,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第二,基于核心素养体系促进学科融合、各学科发挥育人合力。价值观教育是“润物无声”的过程。核心素养是以人的素养为核心,以此推进课程改革,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跨学科能力素养的培养,发挥育人合力。比如,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2012年发布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报告指出,基于培养完整的人,要制订以核心素养为支柱的未来教育课程方案。新课程方案融通了智力发展与道德教育,将思考力(知)与道德性(心)关联了起来④。在这个框架下,德育和价值观的培养不再是单独的课程内容,而是融合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见图2)。

      

      图2 人格的形成、对生命·人类的尊重等

      第三,基于核心素养体系指导教学建议和教学关键过程,落实素养和价值观教育。一直以来,特别是新课标颁布之后,各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在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规定得十分明确,教学过程和教学建议却较为弱化;知识与技能有清楚的规定,而过程性的价值观教育却没有提供明确的指导。

      基于核心素养体系的课程建设可以提出较为具体的教学建议和教学关键过程,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章可循。例如,日本基于素养的课程标准配套材料中,将语言沟通能力的教学过程建议确定为“在授课时将教师一齐授课介绍教学内容,改为两人一组相互讨论,或使用便签进行小组讨论,或使用白板进行小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自己的观点,而且还有助于理解他人观点,发现各种观点的异同”。“需要讲演的教学内容,将仅由教师来说明教学内容,改为由学生来讲授教学内容,或学生制作海报等张贴物报告教学内容,或通过集体讨论来表达教学内容。这样促进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立场、结论,促进学生尊重对方的观点和立场。以上建议可以在科学、数学、社会等课上进行。”

      三、教育评价是检验核心素养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

      除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原因外,当前德育和价值观教育实施效果不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评价中“重智轻德”,缺乏行之有效的德育与价值教育评价方法。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为探索合理有效的教育评价奠定了基础,它所提出的核心素养可以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

      学业质量标准应当是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根据核心素养体系研制的学业质量标准,主要内容是规定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并以此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指导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的要求。

      使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教育评价,可以促进评价打破学科内容限制,使跨学科能力评价成为可能。例如,“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重要的素养之一,在科学、数学、社会等学科中都有体现,学业质量标准就是结合各个学科制定这一素养的分级能力表现,以实现素养和能力的评价,而品行、价值观、公民意识、身心健康等重要素养和能力本身就是跨学科领域的,需要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才能有效地对这些素养进行测量与评价。

      当前,教育质量评价已经不仅仅考查学生学业水平,也纳入了品德、心理健康、兴趣特长以及学业负担等指标,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也逐步纳入升学毕业等关键环节。而探索有效的品德评价方法和适宜的评价内容仍是当前德育评价的重点工作。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评价改革可以促进品德评价的展开。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体现的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核心价值,并且是有结构、有层次、可培养的素养体系,可以指导品德评价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重视学生发展的过程,规定了不同阶段儿童青少年品德价值观发展的水平,可以给品德和价值观教育的评价提供依据。

      ①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②DeSeCo.,Jun.25,2003.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From https://www.pisa.oecd.org/dataoecd/47/61/35070367.pdf.

      ③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④新学習指導要領[S].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index.htm.

标签:;  ;  ;  ;  ;  ;  ;  

走向核心素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