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若要城镇化进程能够顺利进行就必须要善于总结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找到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只有这样城市化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本文就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规划;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和“城市化”这两个概念在频繁地被应用,但是许多人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都是模糊的,而且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城镇化”和“城市化”这两个概念之争实质上与城乡边界的划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而言,城市与乡村是处于对立的两极的,它们在经济、社会、人文和地理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镇”是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所以城乡的边界就变得模糊。在习惯上,人们将镇划归到农村,而且我国也是将县城以下的区域划归为农村地区。
1.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基本概念
1.1城乡一体化理论。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应该有着以下的关系,城镇化应当是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载体,而城乡一体化则是城镇化的最终发展目标。总体上来讲,对于城乡一体化而言,其更加着重的是对于新型城乡关系的培养,而且城乡一体化也是生产力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所以城乡一体化就会呈现出渐进的动态阶段性特征。所谓城乡一体化,并不是要消灭城乡差别,而是要为城乡的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的标志就是城乡之间的融合与协调。这种融合与协调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社会,还包括了生态环境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城乡一体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城乡关系由对立到统一的发展过程,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但是要达到这个高级阶段,必须还要有一定的保障。首先,城乡一体化的物质条件是城乡经济的一体化,要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主要就是要使得城乡产业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其次,就是要建立起合理的制度体制,对于传统的城乡体制分治和要素分隔进行打破,为城乡之间的经济流动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氛围,同时使得城乡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有制度上的保障;最后,要实现城乡一体化,还必须要注重城乡的生态环境,使得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也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的相处。
1.2制度创新理论。制度创新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一个核心部分,制度创新理论对于路径依赖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的内容进行了融合,不仅仅为原有的城镇化路径提供了合理解释和正确的对待方式,而且也为城镇化路径的重新选择提供了科学的原则。制度之所以会发生变迁,其内在的动力就在于行为主体对潜在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如果一项制度的预期收益大于其预期成本时,制度变迁就会产生。从结果上来看,制度之所以会变迁,就是因为制度安排的不均衡,所以要通过制度变迁来实现制度安排由不均衡到均衡的转变。但是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它自身也存在着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对制度供给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政治领导者对于政治秩序的控制能力和对改变现存秩序愿望的迫切程度等等。
2.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无论是从经济空间还是地理空间来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都是相对滞后的,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
2.1总体发展水平滞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总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虽然我国在一些地方的新型城镇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从整体水平上来讲,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仍然是较低的。主要是在我国大部分城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是相对较低的,所以使得新型城镇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结构体系不合理。新型城镇化对于城镇空间和产业就业结构都是有着一定的要求的,如果没有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和产业就业结构,要想实现新型城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就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城镇空间结构和产业就业结构往往总会存在着偏差较大的情况,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新型城镇化发展受到了大大的阻碍。除此之外,我国的城镇体系结构也是不够合理的,城镇结构体系的不合理也会使得新型城镇化发展受到影响。3.城乡发展失调。所谓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城乡融合的城镇化。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就其城乡关系而言,往往是失调的,这些失调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投资和金融等方面。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居民,其生活水平往往较高,而且由于城市的金融发展相对于乡村而言也要快得多,所以就使得城市居民在经济方面往往是优于乡村居民的。而且往往城市中有着更为丰富的资源,所以大部分的发展重心都更加倾向于城市,而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就使得城乡的发展严重失调。具体来说,就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往往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城乡之间在金融方面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公平的。
3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3.1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城市的发展建立在土地利用的基础之上,只有提高土地利用率,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应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和人口落户政策,对西部地区,应优化人口资源配置,为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储备。例如,要想将西安为拓展中心城市,必须积极引入人才。同时,积极提升城市核心区土地利用效率,扩张城区建设,避免只顾发展城市框架,而忽略周边城区的发展,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在土地利用上,可借鉴如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成功经验。
3.2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
“一带一路”的倡议,使得各个地区的高铁和公路建设更加完善化,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区的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路网,对促进人员流动和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很多西部地区也在利用交通和地区优势,发展商品贸易和信息服务业等,并在有限的资源内不断学习先进服务模式以增加第三产业的营业额。例如,郑州虽然属于二线城市,但近年来一直在加强对高铁和机场的修建,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枢纽站,与早十年前相比,不管是金融服务还是电子商务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3.3认识并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
杜绝决策的主观化,依照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和空间布局规律为基础,利用城市发展的有效资源完善城镇建设,把交通运输和经济设施往周边进行拓展,这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城市发展的价值体系需要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并结合实际情况健全城乡统一发展模式,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城乡统筹一体化要求。
结语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其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尤其是在当代,我国的各个领域都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城镇化应该积极把握住这个机遇,选择合适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1).
[2]孙文华,郁红.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J].现代经济探讨,2014(12).
[3]周天勇,旷建伟.“城市创新蓝皮书”: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5)[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论文作者:刘世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0
标签:城镇化论文; 城乡论文; 城市论文; 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都是论文; 我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