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服装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市论文,对策论文,服装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市的服装业发展迅猛,由一般性的行业发展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优势产业。据武汉市有关部门的初步统计,截至1998年底,全市服装企业为1716户,年创产值60多亿元,从业人员已达15万人左右,接近和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不含军工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冰川、太和、劲松、劲士、 雅琪等一批服装品牌为代表的,在全国服装界有一定影响的“汉派服装”概念,对扩大武汉市影响产生了积极作用。
武汉市服装业虽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我市服装业在规模、实力和知名度方面与其尚有较大差距。据了解,浙江宁波市去年仅好来西、雅戈尔、杉杉、一休童装四个品牌的服装年产值就达60亿元,与我市服装业整体规模相当。1998年全国服装企业销售收入和利税双百强中,武汉无一企业上榜。宁波杉杉西服去年产量近180万套件,而我市劲松、劲士两家企业生产的西服, 其总产量才14万套件;波司登羽绒服去年产量为200万套件, 而我市冰川、南极峰两品牌羽绒服去年产量只有120万套件; 生产针织衣的上海三枪集团去年销售收入为6.7亿元,利税9200万元, 而同为生产针织衣的我市爱帝集团去年销售收入仅为1.6亿元,利税1000万元。综合分析, 影响我市服装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一)企业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企业管理水平低。汉派服装企业经营者大都是由80年代在汉正街、扬子街从事服装贸易的个体业主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他们中绝大部分是以经验管理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家庭式管理在企业原始积累阶段是适宜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竞争的更加激烈,它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服装企业进一步上规模、大发展。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弱。突出地表现为具有独创性和鲜明风格的服装设计能力普遍不足,缺乏一支经过专门培训、具有专业知识的设计师队伍。大部分企业没有真正的服装设计人员,有的只是打版师,服装款式追随广东、上海等地和市内少数有设计能力的骨干企业,抄袭、模仿成风,造成产品趋同,档次不高,影响了武汉服装整体形象和水平的提高。
三是国有服装企业机制转换不到位,发展不快。一些国有服装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条件也较好,但企业内部机制特别是分配、用工、营销、产品开发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影响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的仅限于维持简单再生产,有的甚至处于严重亏困的境地。
四是大部分私营服装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普通设备多,专用设备少,一些能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设备如绣花机、锁边机、 电脑裁剪设备、 CAD电脑设计系统等在服装企业普及运用率很低, 制约了产品质量上档次、上水平。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行业结构欠优。从产品档次看,基本上是中低档的大众装,产品雷同,缺乏个性,竞争力不强,高品位、高档次服装太少;从男女装看,以女装为主,男装发展相对缓慢;从着装对象的年龄段看,以中、青年装为主,老年、少儿装发展不够;从内外装看,以外装为主,内装发展不够;从功能看,普通功能装多,特殊功能装少,针织品市场容量大,易形成规模,却发展明显滞后。
二是配套产业发展滞后。武汉服装企业年投入资金20多亿元购面辅料,面料几乎百分之百从外地购进,或依赖进口,辅料、配件、饰品也基本依赖外地。武汉纺织业目前以生产两纱两布为主,面料生产较少。据统计,汉产服装企业采购武汉面辅料的比重已由1981年的30.8%下降为2.5%,且还在继续下降。这种状况既易受制于人, 又加大了产品成本。
三是市场外向度不高。大部分服装企业缺少营销企划部门,销售渠道狭窄,基本上依赖本地商业零售,向省外拓展能力弱,且促销手段单一,主要采用价格调节手段。目前只有太和、冰川、雅琪、红人等少数服装企业在全国部分大城市设有销售网点。开拓国际市场能力更弱。据了解,目前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服装企业只有冰川、南极峰、 太和等8家企业。去年全市服装出口额为2.67亿美元(约占全市出口总额10.82亿美元的24.7%),其中汉产服装出口额所占比重仅为45%左右。
(三)服务体系缺乏
一是规划导向力度不够。武汉市服装行业近两年由于雷同的服装供过于求,企业为争市场相互杀价,工商双方缺乏协调机制,不合时宜的轮番降价打折风愈演愈烈,致使企业无序竞争严重。从眼前和表面上看是消费者受益,但从长远来看,则损害了工商双方利益,严重削弱了服装产业发展后劲。
二是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为服装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交流等中介服务的工作薄弱,功能发挥不够;行业信息渠道不畅,企业各自为阵,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服装专业人才的培训、引进处于盲目竞争状态,缺乏组织引导;服饰文化氛围不浓,宣传不够。
三是融资滞后。企业发展资金缺乏,融资渠道单一,不够畅通,部分国有企业包袱沉重,资信度不高,资金枯竭,发展步履艰难。
要促进武汉服装业发展,当前应采取什么对策呢?我们建议:
(一)明确目标定位,把服装业真正培植成全市经济的优势产业
服装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有统计资料表明,武汉人均衣着消费由1981年的人均58.3元增长为1997年的631.19元,增长了9.8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服装消费比重还将上升。服装从保暖型向保健型、功能型、时尚化、个性化转变,将促使服装产业的层次不断提升,服装产业的发展前景更是不可限量。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工业科技实力雄厚,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明显,又有着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具备发展服装产业的良好条件。经过几十年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发展,我市服装业已具备相当的基础。从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来看,服装业无污染、吸纳就业能力强,是适合城市发展的都市型工业,对于塑造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进一步加快我市服装业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武汉经济的优势产业,不仅很有必要,而且也是可行的。
武汉市“九五”计划曾提出把服装业建成具有相当规模和特色的优势产业,明确了服装业在武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确立了发展目标。我们认为,只要充分挖掘潜力,巩固优势,找准发展路子,我市服装业完全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优势产业。我们应当按照这一目标定位,构筑武汉服装业大发展的新格局。具体目标是:(1)规模:争取到2002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以上;(2 )企业:培育5个左右年销售额过5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3 )品牌:拥有 2—3个全国知名品牌;(4)市场:建成辐射华中乃至全国的服装、面辅料市场网络。
(二)实施结构调整,推动服装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我市服装业要加快发展,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转变增长方式,尽快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主要措施是:
1.资产聚合。服装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是代表行业形象、支撑行业发展的“巨人”。要通过资产流动与重组,培植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企业和集团。一方面,要支持冰川、太和等已具备一定规模实力的大企业并购中小企业,组建一批全资、控股和参股公司,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不同层次的企业结构。另一方面,要鼓励中小企业联合起来,走“聚变”式发展之路,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宁波、黄石等地在培植服装大企业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品牌延伸。品牌是一种商业信誉,也是一种无形资产。充分利用名牌服装的品牌优势,以品牌的扩张带动产业的扩张,是服装业扩充规模、提升层次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引导、支持已有的知名品牌产品生产企业以商标为纽带,以实行定牌生产、委托加工等方式的品牌经营,发挥名牌效应。
3.行业拓展。要在巩固女装优势、引导女装生产向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加大向其它类型服装如休闲服、运动服、童装、特色装的拓展力度。通过努力,形成以太和、雅琪等为代表的女装系列,以冰川、南极峰为代表的羽绒服系列,以劲士、劲松为代表的男士西服系列,以爱帝、金鹿为代表的针织衣系列,等等。要引导大力发展针织、漂染、印花、电脑绣花以及拉链钮扣、商标等为服装进行配套生产的加工业。
(三)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服装企业综合素质
当前服装业已进入大调整、大重组的关键时期,服装企业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关键在于不断增强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企业素质。
要以服装设计为龙头,提高服装生产技术水平,改变相互仿制、产品缺乏特色的状况。要在引进、消化国内外最新服装款式的同时,下大力培养自己的设计大师。建议市政府定期组织有武汉特色的全国或国际性的服装设计大赛,以此为契机,促进我市服装设计水平的提高,扩大汉产服装影响,培植服装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最新技术和设计研究成果,推广电脑CAD设计系统,全面贯彻ISO9000标准,大力改造现有技术装备。
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改变国有企业机制僵化、民营企业纯家庭式管理的状况。我市服装业国有企业数量不多,要在与其它企业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大力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大胆探索试行股份合作制、管理和技术入股等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办法。民营企业要突破所有权单一的格局,大胆吸纳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要促进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让具备更强专业知识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营运企业,使企业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四)优化外部环境,为服装业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政策环境。服装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政策要实行重点倾斜。要对服装企业进行全面摸底,依照企业实力、品牌、机制、发展潜力和企业领导人素质等指标,对汉派服装企业进行分类,拟出重点支持的对象。针对服装企业普遍面临的资金困难,有关部门要研究措施,支持有实力的服装大企业捆绑上市或借壳上市;以企业出资为主,设立服装业合作发展基金,解决服装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
市场环境。要加强对服装行业的管理和执法监督,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制止恶性“杀价”行为,维护服装市场的正常秩序。建立新的工商协作关系,由商家直接向服装厂家订货,推行商业经销制,共担市场风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即,这给服装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要特别支持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对具备跨国经营能力的企业,应赋予其自营出口权,对目前条件不成熟的企业,要积极促成其与外贸企业的合作,市外贸企业也应重点支持服装地产品的出口。要下大力气盘活武汉全国服装贸易中心,规划建设好华中服装面辅料市场。
人才环境。服装业的发展,人才是根本。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人才。将服装设计师、工艺师纳入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系统,实行资格认定。分层次抓好服装经营者、设计人员及职工的培训。要采取校企挂钩的方式,支持服装企业与武纺、美院等高校实行紧密型联合,培训专业人才。有关部门可组织服装专业人才赶集会,为企业招募急需人才。
社会环境。武汉汉派服装商会是我市服装企业的行业自律组织,在沟通政府与企业关系、加强企业间协作、开拓汉派服装市场等方面曾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两年由于多种原因,商会名存实亡。建议尽快健全机构、调整充实人员,围绕解决服装企业发展中的共同难点问题、交流行业信息、开展对外合作、组织人才培训和设计大赛、开拓市场、创造良好竞争环境等相关问题,发挥好中介作用,为汉派服装高速、健康、有序的发展作出贡献。政府要加强对服装业发展和商会工作的指导,可成立一个武汉市服装发展协调指导小组,负责研究制订服装行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协调解决全局性重大问题,以形成调控市场有序竞争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