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系统空间布局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粮食论文,物流系统论文,模式论文,空间布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北历来有中国粮仓之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充分利用其基础和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和功能提升、完善,建设东北主产区与南方主销区及国际市场的粮食流通高速通道,对东北经济区乃至全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冲击主要反映在大的粮食主产区,而东北经济区又首当其冲。当前,东北粮食主产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成本高、流通费用大、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问题可以通过集约化经营和降低生产资料价格来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可以通过改良品种实行科学种植来解决,而流通费用大的问题只有靠高起点建立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特别是高效的空间节点布局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1 粮食生产概况
正常年景,东北经济区常年总产量为8000万t,其中,辽宁省1500万t,吉林省2200万t,黑龙江省3400万t,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900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6左右。商品量4300万t,是全国商品量的40%。粮食外销量2200万t,其中,销往东南沿海八省市1540万t。从1998年开始粮食出口量大幅增加,共计出口4269万t,2002年出口1330万t,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出口粮食主要是玉米、大豆、大米,主要出口韩国、日本、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通过整理2001~2004年间的地方调研资料可以发现,东北经济区特别是黑、吉、辽三省的许多商品粮基地县(市)在全国的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有38个县(市)的粮食产量基本处于全国前100名,全国年均粮食产量100万t以上的产粮大县(市)有近3/4分布在东北经济区。
2 空间节点体系的构建
2.1 物流节点的相关概念与相互关系
物流节点是指物流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对周围联系的密切程度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点。按照各个节点的规模大小、辐射能力的强弱及其功能的复杂程度,可以将不同的节点划分出物流集聚区、物流基地、综合物流中心、综合物流配送节点、专业物流节点几类。其中,物流基地往往是物流流程的关键环节,因其具有交通便利、信息畅通、辐射半径较大、工农商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等综合优势,而能够完成任何类别的复杂的物流综合服务。在实践中,许多物流企业在选择区域分销中心时也是立足于物流基地,在区域内布网,以实现最低的物流成本。例如,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而它们又往往是大经济区的经济、行政中心。
综合物流中心一方面是物流基地与综合物流配送节点间的必要缓冲,可以减少由于距离物流基地点过长,而引起的物流反应速度下降的问题;另一方面综合物流中心本身的经济水平可以带动一定范围内的物流活动,完成有限类别的、有限业务的物流综合服务。例如,锦州、通辽、齐齐哈尔等地级市或者县级市驻地。综合物流中心按照服务半径和规模可以分为以下3个级别。(1)一级综合物流中心:受物流基地直接辐射;要求与物流基地有高速公路相联系;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比较完善,至少建立一个综合或者专业物流园区;承担一种或者几种货物物流的全面服务。(2)二级综合物流中心:受物流基地或者一级综合物流中心直接辐射;要求与物流基地或者一级综合物流中心有高速或者国道公路相联系;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比较完善,能够承担一种或者几种货物物流的基本服务,成为一种或者几种货物的专业物流中心。(3)三级综合物流中心:受物流基地或者一级综合物流中心、二级综合物流中心直接辐射;要求与物流基地或者一级综合物流中心、二级综合物流中心有高速或者国道公路相联系;具有一定的物流基础设施,能够承担一种或者几种货物物流的某些服务,成为一种货物的专业物流中心。
专业物流节点是完成某种专门商品物流过程的空间节点。专业物流节点体系与综合物流节点体系有一定的重叠,共用相同的物流资源,规定了物流节点的分工,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物流的综合效率,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综合成本,减少物流的投资。
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系统的空间节点布局应建立在整个东北经济区的综合物流节点布局基础之上,这是基于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即综合物流节点体系的建立,为专业物流的运作提供了“舞台”(图1)。
图1 综合物流节点体系与专业物流节点体系的相关关系
Fig.1 Correl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logistics node system and the specialized logistics node systems
2.2 综合物流节点体系的构建
综合物流节点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过程,这里主要是遵循现代区域物流规划的基本原则[2],并使用GIS辅助的多指标综合评判法[3],借助PC机来完成(具体模型从略)。主要步骤包括选取综合评价因素(重点考虑城区的规模、经济实力、交通区位、现状物流量等基本因素);拟定各因素权重;因素原始值标准化;空间分析技术模拟;反馈建议;征询、论证、调整结果等。整个过程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最终规划确定的节点情况见表1。
2.3 粮食物流空间节点层次与布局
根据前述综合物流节点体系与专业物流节点体系相关关系原理,将地方调研的粮食产量统计资料与表1中的内容利用GIS-MapInfo制成专题地图①,分别表现出东北经济区粮食生产与综合物流节点体系的空间分布状况,然后对两幅图进行叠加分析,并征询专家意见作相应调整,最终规划区内粮食物流空间节点体系如下。
一级粮食物流节点:哈尔滨(生产消费运输)、长春(生产消费)、营口(生产运输)、大连(输入输出)、沈阳(消费)。二级粮食物流节点:绥化(生产)、佳木斯(生产)、齐齐哈尔(生产)、通辽(生产)、四平(生产)、松原(生产)、延吉(消费)、铁岭(生产)、新民(生产)、赤峰(消费)、锦州(消费)、丹东(消费)(图2)。
3 核心功能区与服务链网
3.1 大连在粮食物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经上述定性定量分析及图2可知,大连在整个东北经济区的粮食物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连既是粮食产区和销区的结合部,也是国内国际市场的结合部;既是现货和期货的结合部,也是水陆运输的结合部,同时还是粮食交易、仓储、加工的结合部[4]。大连北方国际粮食物流中心于2003年12月9日正式挂牌成立,总投资6.87亿元,囊括了粮食经销、粮食加工、铁路、港口等数百家企业。有关人士认为,在未来的几年里,大连粮食现货和期货交易量有可能成为亚洲第一,从而取代东京,成为亚洲最大的粮食交易中心,临港产业和粮食深加工业也会因此蓬勃发展。
图2 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节点体系空间布局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drawing of Northeast Economic Zone grain logistics node system space layout
从市场交易上看,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是集粮食交易、信息发布、综合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货交易市场。经过4年的发展完善,已拥有正式会员408家,覆盖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交易量逐年增加,成为国家粮食局确认的全国八大粮食交易市场之一。与此同时,大连商品交易所是全国交易规模最大、管理水平最高的粮食期货交易所,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占全国的79%和66%,其中大豆期货交易规模列亚洲第一,全球第二。
从粮食储运优势上看,大连已拥有仓储企业400家,粮食储存能力已经达到近700万t,特别是全国最大的南关岭粮食储备库和北良储备中转库建成投入使用后,使得大连的仓储能力在全国乃至亚洲都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如此,大连作为东北经济区最大的口岸,还拥有雄厚的水运、公路、铁路运输的基础设施;已经建成投产的北良港是亚洲最大的散粮码头,可供8万t的船舶停靠,年设计吞吐能力为1100万t。
大连虽然不是粮食主产区,但已经成为粮食贸易中心、集散中心、结算中心。依托北方粮食交易市场,全国主要粮商云集大连,资金、信息流汇聚大连,客户网络覆盖全国各地,形成了巨大的网络群;大连既是口岸城市,又是开放城市;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比较高,特别是金融、证券、旅游业十分发达,这些都为其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2 粮食物流服务链网的空间布局
如上所述,大连北方国际粮食物流中心应成为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体系的核心功能区。其中的重点功能中心为大连北良港及工业园区。北良港是世界银行贷款粮食流通项目的核心,是根据我国北粮南运的粮食流通格局,在大连开发区投资建设的大型粮食中转枢纽工程。目前,北良港外贸出口粮食中转量已占东北经济区各港口中转量的48%,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外贸出口口岸。
核心功能区与产销区主要物流基地(产区: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工作站;销区:上海、福州、广州、海口和南宁等工作站)及各仓储销售服务点协同合作,共同构成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的服务链网,其空间布局如图3所示。
图3 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服务链网空间布局示意图
Fig.3 Schematic drawing of Northeast Economic Zone grain logistics service chain network space layout
4 对策与建议
4.1 深化对粮食物流的认识
现代物流理念[5]把粮食物流组织看作是一种资源,不同的配置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学地配置与组合粮食资源能大幅度地提高粮食物流的效率。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到消费领域整个过程中的商品实体运动,以及流通过程中的一切加工增值活动。它是涵蓄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加工和信息应用的一条完整的“环节链”系统,这个“环节链”从生产布局一直延伸到粮食加工增值和成品粮销售服务。而以往仅将其视为粮食流通中的储存、运输和装卸,认为科学组织粮食物流就是合理组织粮食运输和做好粮食的库存管理,这种片面理解将使粮食物流“环节链”分裂,粮食物流系统不能合理、有效地运作。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对粮食物流的认识。
4.2 建立粮食物流调控机构
粮食物流量大、点多、面广、时间性强,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实现粮食物流系统高效运作的保证。此外,解决目前粮食物流存在的无序现象和因体制不顺导致的部门分割、缺乏相互协调的问题,也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具体可成立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调控机构,由区内各省市相关部门和企业的人员共同组成,通过反映商品经济规律、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及加入WTO后国际粮食市场运行要求的经济手段、行政措施、法律法规来约束粮食市场主体行为,规范粮食商品价值转移过程和实体运动过程,并结合全国粮食物流情况,打破目前人为造成的行政分割、运输方式割裂、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协调和促进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4.3 调整粮食行业内部结构
粮食行业内部结构指的是粮食购、销、存、运、加5个业务环节的有机联系[6]。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应重组资产、优化结构,促进5个业务环节的密切衔接和协调运作,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依据加入WTO要求,构建新型的粮食行业组织结构模式,对于目前“小而散”的粮食企业,遵循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必要的改组、改制、兼并和调整。改变目前按行政区划设置粮食管理机构和经营机构的做法,按产销区域规划设置管理部门和经营单位,努力形成精简、统一、高效的组织结构新格局。组建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使其具备与国际粮食企业竞争的实力。
4.4 改造粮食物流基础设施
粮食物流的运转是以具有良好的物流设施条件为前提的。因此,必须保证对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投资,尽快解决粮食物流各个环节在基础设施上存在的问题。在建设中应侧重对已有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和改造,避免因重复建设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改造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的重点应放在“四散”(散储、散装、散运、散卸)上,增加散粮自动接卸、计重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适度提高集装箱运粮的比重。
4.5 完善粮食物流信息系统
及时、准确地掌握和利用信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粮食物流的客观要求。为此,各地应成立和完善粮食物流信息中心,建立反映灵敏的粮食物流信息网络。粮食主管部门、经营单位和交通部门应利用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各方面信息,并加强相互间的联系与协调,将收集的信息与粮食物流的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源头上杜绝不合理运输。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强化粮食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引导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网上交易,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并与有关部门及时联系、协商,合理、有效地组织粮食物流。
注释:
①限于篇幅,建立的数据库及其生成的专题地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