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超前尝试探究学习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报告论文,超前论文,高中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高中数学“超前尝试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师封闭、预设的传统做法,使课堂教学呈现开放、生成的局面;以学生为主,突出“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原则,关注学生自学能力、交往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和求知欲和个性发展。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本实验课题中蕴含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核心概念及课题界定
高中数学“超前尝试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先放手让学生“超前”去尝试、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尝试探究的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学生的尝试探究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教师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教材特点、教学要求,为学生创造必要的尝试探究条件;教师的指导以提高学生尝试探究能力为目标,教学的精髓是尝试。
在尝试中要做到:明确一个观点——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理解两个特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培养三种精神——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立足四个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的大胆尝试,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规律,由学会变为会学。
(2)激发教师理论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及综合素质。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四、理论依据
(1)尝试教学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观
(3)多元智力理论评价观
(4)“主动学习”原则
(5)“再创造学习”理论
(6)《教学课程标准》
五、研究措施及步骤
认真学习尝试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尝试教学法的教学程序、尝试教学法的实践效果、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以理论指导实验,按照尝试教学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尝试教学的模式、尝试教学法中“七个步骤”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练习、并在尝试模仿过程中,对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细致的分析。
1.准备阶段
(1)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2)进行相关的教科研理论的学习。
2.实验阶段
(1)进行实验研究,积累实验优秀课例(含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案例。
(2)通过相互听课,座谈讨论等形式,及时交流课题研究情况。
(3)定期的经验反思,形成阶段性的小结,并调整下阶段实验进程。
3.总结阶段
(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
(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录用)、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讨论成果汇编。
(3)形成实验研究报告。
六、课题的操作流程和原则
高中数学超前尝试探究学习的操作流程如下:
(1)超前预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大预习(了解一章知识要点理清知识脉络,做到本章重点知识心中有数)、中预习(按章内节次顺序预习,做到在上每节内容前本节知识要点已基本了解)、小预习(即每课时预习,做到在上课前本课基本概念已经掌握,重点难点已能吃透),并能根据已有条件,时间可能和兴趣爱好,在课外通过多种渠道(如:书籍、报刊、网络等)了解科学,人文和时事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参加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
(2)学案引探:教师根据每节课教学目标编写学案,学案内容包括:
①自探目标——向学生提出本节课学生自探必须达到的知识目标;
②自探自查——独立完成基本概念的理解;
③尝试探究——独立完成基本题型的解答;
④提出问题——通过自学课本、质疑释疑、提出问题、交流探讨、尝试练习来获取新知识;
⑤协作探究——同学之间协作完成中难度题;
⑥自我小结——本课重点、难点、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方法,自我评价。
(3)学案点评:在学生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教师以精炼的语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让学生能悟到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
(4)尝试应用:(学生在前两个环节训练)学生能运用一些一起探究出来的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使学生总结出来的规律在再次尝试中得到进一步活化和深化。转变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创新:教师抓住时机,将课堂训练拓展创新,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6)评价总结:通过自评、互评、填写评价表,总结学习规律,学习方法,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
在操作流程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尝试指导原则、即时矫正原则、问题新颖原则、准备铺垫原则、合作互助原则、民主和谐原则;重视七个达到尝试成功的因素: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意作用、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
七、教学案例(“椭圆与双曲线”习题课)
讨论 根据椭圆与双曲线的定义、性质差异及联系,能否将椭圆中的问题转化为双曲线中的问题来研究?
由于椭圆与双曲线很多地方具有“对偶性”。如:定义与标准方程中的“和与差”、离心率的“小于1与大于1”、曲线分布在直线x=±a“之间与之外”等等。
尝试证明 证明方法只要将原有证明过程中的“加”改“减”。
师生总结 椭圆(双曲线)存在命题A,则对于双曲线(椭圆)就有对偶命题B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