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早产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潘文萍

潘文萍

( 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新桥医院儿科;重庆400037)

【摘要】目的 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在早产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新生儿科中的54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27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27例采用综合护理,对患儿应用PICC置管进行静脉营养。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对比及分析。结果 干预组患儿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PICC是对早产儿肠外营养建立的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其治疗时间短,疗效好,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PICC;早产儿;肠外营养

据报道,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对早产儿及体质量极低的婴幼儿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1】。由于早产儿及体质量弱的幼儿的吸收功能及肠道消化功能差,无法通过胃肠道功能满足幼儿所需营养,因此建立一条安全的静脉通路进行肠外营养支持以获取足够的营养;一些需长期禁食的外科术后的消化道畸形的新生儿也需进行肠外营养支持。PICC导管能较好耐受刺激性药物及静脉营养液,可避免出现因患儿血管壁薄、易脆性高而导致液体外渗的情况,还具有穿刺迅速、方法简便、创伤小等优点为患儿减轻痛苦,可为新生儿提供长期的静脉药物治疗及肠外营养支持,即安全又有效【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院2014年4月一2015年4月我院新生儿科共收治的54例早产儿,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27例,其中男15例,女12例,对照组27例,男13例,女14例。两组患儿胎龄均在30-32周之间,体质量均重于1kg。均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维持营养。两组患儿在胎龄、体重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且均需要肠外营养支持,有可比性(P>0.05)。

1.2 PICC维护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的护理方法,即通过普通置管对患儿进行长期静脉输液,以获取足够营养。

干预组:采用PICC置管对患儿进行长期的静脉肠外营养治疗,并实施系统高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操作如下:1、操作前准备:医生下医嘱,操作者初步评估血管情况。开展穿刺前患儿家属教育,向患儿家属讲明置PICC导管的意义、用途、注意事项,并简单介绍操作程序。随时准备回答患儿家属提出的疑问,同时做好心理指导,避免紧张。与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选择导管3、材料准备:PICC穿刺包一个(含PICC导管一条、穿刺导入针一个,BD导管包内有软尺,其他导管需另备软尺)、10ml注射器2支、肝素帽或无针正压接头1个、无菌无粉手套2副、0.9%生理盐水100ml一袋、肝素盐水适量(成人为100u/ml生理盐水、儿童为10u/ml生理盐水)、穿刺术包一个(镊子1把、孔巾1块、治疗巾2块、无菌透明敷贴1块、胶布纱布若干)、止血带、消毒棉签、消毒剂、一次性隔离衣、一次性手术帽,BD导管包内有切割器,巴德三向瓣膜管需备无菌剪刀一把。4、操作者准备:洗手、戴口罩、戴一次性手术帽(无菌操作前穿一次性隔离衣),再次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工作。5、选择静脉6、选择穿刺点:穿刺点常规首选肘窝区肘下两横指处,如果进针位置过下,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回流受阻或导管与血管发生摩擦而出现并发症;进针位置过上易损伤淋巴系统或神经系统,且上臂静脉瓣较多也不宜作穿刺点7、建立无菌区:打开PICC无菌包,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应用无菌技术准备肝素帽、抽吸生理盐水,将第一块治疗巾垫于病人准备插管的手臂下,注意病人的手臂外展90度放置。8、穿刺点消毒:按无菌原则,先用酒精脱脂3次,再用碘伏消毒穿刺点3次,范围应达10cm×10cm以上,待其自然干燥。更换手套,铺孔巾于穿刺部位上,铺第二块治疗巾扩大无菌区。9、预冲导管并修剪导管:用吸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导管并冲洗导管,润滑亲水性导丝。BD导管应剥开导管保护套至预计长度,撤出导丝至比预计长度少1cm处,按预计长度修剪导管。10、穿刺:在上臂扎止血带使静脉充盈,将保护套从穿刺针上去掉(BD导管应握住回血腔的两侧,切忌按压针尖保护按钮。),活动外套管,以15到30度角实施穿刺,一旦有回血立即放低穿刺角度再进少许,以确保导引套管的尖端也处于静脉内,再将外套管送入少许。11、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护理干预方法:手术后合理的护理至关重要。在PICC术后,不仅对患儿进行基本的日常护理外,而且要注意为患儿更换接头及敷料、冲洗导管,通常一周一次,具体护理根据患者情况而定。期间记录患儿并发症发生类型及数量、治疗时间,分析其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检验标准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比较,干预组并发症出现的类型及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5±5)天,而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31±3)天,干预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得出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PICC主要具有穿刺点在外周静脉上、便于定位、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穿刺点浅、止血容易、不易感染等优点。大量文献报道表明,PICC还能减少静脉穿刺次数、降低疼痛次数、使静脉留置时间更久【3】。目前,国内早产儿及极低体质儿不再因为麻醉或着因多次穿刺而出现多种并发症,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即提高了术后护理效率,也加快了患儿的康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因此,PICC在新生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为静脉输液及营养支持提供了安全的有效的途径【4】。在对患儿的护理方面,护理人员需对患儿的静脉状况以及患儿是否进行长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进行预见性地评估,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根据患儿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穿刺部位,优化护理流程,安排合适的护理人员,做好PICC置入的护理计划。由此可见,把握时机及早的对患儿进行有效的治疗能够提高其治愈率,建立长久、有效、安全的静脉通道。

经过我们进行的试验观察显示:干预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都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明PICC置管明显比普通的静脉输液法更适用于新生儿。综上所述,PICC在新生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广泛,效果明显,有效降低并发症,操作简便,提高了护理效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江兰,汤晓丽.PICC在早产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10,17(17):54-57.

[2]张小平,肖艾青,沈萍等.PICC应用于52例早产儿肠外营养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7(3):76-77.

[3]陆莎莎.PICC在新生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2015,33(5):518-520.

[4]唐梦琳,李继平,廖燕等.PICC在重症新生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3(6):955-958.

论文作者:潘文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2

标签:;  ;  ;  ;  ;  ;  ;  ;  

PICC在早产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潘文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