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版画的流向及拓展

中国现代版画的流向及拓展

刘波[1]2003年在《中国现代版画的流向及拓展》文中提出纵观中国现代的版画流向,可分为绘画性版画和观念性版画。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版画的拓展主要在于观念和材料的更新,但是版画的低迷状态同样来自对材料和观念的偏激理解,并且目前版画界缺少对人文精神的再度关怀,使版画局限于封闭的学术圈内,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可从正确理解版画、关注人文、及版画工作室的推广叁点来切入。

李巍[2]2013年在《当代中国学院版画实验室的思考》文中认为实验室是版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版画起源于中国,最早的印刷工坊也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繁盛时期,然而版画却在传往西方后得到了发展,经过近七百年的发展,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直至今日,西方版画仍引领着世界现代版画艺术的潮流,现代中国版画除了对传统木刻的继承外,其余版种均引自于西方,所以,西方的版画实验室自然也是中国版画学习的标杆和榜样。另外,学院版画在中国版画中处于母体地位,学院版画实验室在软、硬件设施上都要优于其他类型的版画实验室,对于学院版画教育也极其重要。中国的学院版画实验室在80年代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仍然需要坚持从实验教学、实验队伍、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设备等方面对其进行建设和管理,与当代版画一起共同发展。

武迎春[3]2011年在《科尔沁版画艺术研究》文中指出科尔沁版画艺术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出现并活跃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及所辖地区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内容围绕蒙古族民俗延伸展开,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蒙古族浓郁的生活气息。鉴于目前对科尔沁版画艺术研究的论文较少,本论文试图在此方面进行深入地探索,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和田野调查法对科尔沁版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首次较全面的梳理。主要分为“绪论”、“科尔沁版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影响科尔沁版画材料构成与创作的因素”、“科尔沁版画艺术风格特征”四章。在第一章节撰写了研究科尔沁版画艺术的缘由以及研究方法和相关资料综述等;第二章节阐述了新兴版画运动以及科尔沁版画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并运用田野调查所得资料描述了科尔沁版画艺术的发展现状以及环境因素对科尔沁版画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第叁章节概述了科尔沁版画艺术的工具、版材、纸张等材料选择运用及版画艺术的制作步骤与常用的主要技法;第四章节中阐述了科尔沁版画艺术中文化交融性、信仰膜拜性、主题表现性及蒙古族刚性审美的艺术表现特征,并将科尔沁版画艺术的形成发展划分成叁个阶段,以历史环境为背景做铺垫探讨了各阶段中科尔沁版画作品的艺术风格。随着多元文化的渗入和各种文化形态在接触中发生的变化,致使科尔沁版画艺术在不同时期里的艺术风格有着较鲜明的特点,但终究未变的是作品中艺术创作者对蒙古族审美的表现力。不管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科尔沁版画艺术作品体现了当地居民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和谐地域生态的夙愿。总的来说,科尔沁版画艺术的发展使其作品逐渐成为了解蒙古族文化的又一途径,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价值。

文思[4]2008年在《版画在近现代公共美术教育中的形态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与信息成为了人类发展的动力所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观念的涌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体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经济体制、文化环境逐步由原来计划下的一元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分配、消费方式转向多元化的社会资源选择。人们多层次、多维度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得不同语言、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形态都获得了相对自由的实验、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它们之间的相互碰撞和自由交流也就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版画及其视觉形态的当代性意义。任何艺术都无法回避艺术的当代性问题。版画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以一种文化的自省和批判精神,全面介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在全球经济文化的互动和交融中梳理自己的地位、角色和使命,进而谋求和时代相契合的多层次的“话语权”展现形式。本文主要通过对版画视觉形态和近现代版画教育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切入主题,并与近现代公共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的内容进行交叉论证。旨在将版画现今的视觉形态、版画在公共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它在公共教育体系和文化传播领域中的功能进行梳理、论证,为公共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的发展和当代版画艺术的人文价值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论述了版画及其技术、教学发展的时代契机,以及版画艺术创作和版画教育教学的现状,揭示出学院版画教育与当代社会和全民审美教育相割裂的现象,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第二章通过对版画的概念、版画的属性和类别、版画的当代发展的阐述,诠释了版画艺术的近现代发展状况以及版画在当代艺术发展中地位和展现形态。第叁章通过对近现代版画教育萌生前的背景、我国早期版画教育的形式、现当代版画教育现状的分析,梳理了我国版画教育在近现代大美术教育范畴中的发展。第四章,试从版画艺术、版画技术、版画教育叁个方面分析了版画在公共美术教育中的具体功能。

张亚雯[5]2015年在《全国版画作品展(2002-2014)创作题材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版画迈入新世纪之后,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主题在不断地转换、技术在不停地更新、版画市场也在崛起,这些变化令版画呈现非常活跃的态势。这些版画艺术的传承与突破都可以通过全国版画展览直接反映出来。其中也能反映出创作题材的类型明显增多。由于作品繁多,本文暂时定为主题性、地域风情、城市化进程、个人化这四类题材进行论述。随着新世纪经济政治科技的急速发展之下,全球实现了互联网科技的普及,我国也进入了消费型社会,思想文化理念更加多样,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人民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从这五届版展的情况来看,创作题材的选择折射出了当代的艺术进程、社会诉求、人文关怀与生存状态。本论文以2002年至2014年全国版画作品展的创作题材取向为研究对象,以这12年中的5届全国版画作品展的入选作品为分析对象,并从版画作品题材的取向入手,理清艺术家们的创作思绪的脉络。本文分为绪论、正文与结语,而正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是叙述2002年至2014年中五届的全国版画展览入选作品的题材现状。通过前期对这些作品进行分类之后,解释如此分类的原因。将这五届的作品与以往的15届作品进行一个大的比较得出现状的结论。第二章叙述影响版画家们选取题材的原因分析。本文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角度进行剖析,总结会对艺术家们选材起变化的重要因素。第叁章是分析并深入研究具体的作品,从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文化等层面阐明作品题材的价值取向反映着艺术家们内心的诉求以及时代的缩影。

吕源[6]2014年在《北冈文雄风景版画研究》文中提出北冈文雄是日本着名的水印版画家,在1980年代的中日版画交流热潮中,曾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学院讲学,其作品通过杂志和展览形式被介绍到我国,是为中国版画观众所熟悉的水印版画家,并与中国版画家前辈有深厚的友谊。北冈文雄等日本版画家的友好往来促进了两国艺术文化交流和版画教育的发展,其作品形式和水印技法对今天的中国水印版画有不小的影响和启示。通过对北冈文雄风景版画作品的大量搜集和系统分析,可以比较清晰地发现其在图像借用和构图、色彩模式套用上的规律,而且可以发现些许与西方现代艺术及日本浮世绘的联系。如果说改革开放的浪潮使北冈文雄作为一个文化使者的身份为大家熟知有其历史的必然,本文试图在系统分析北冈文雄作品的前提下,尽可能还原他作为版画家身份的真实创作状态,着重剖析他如何有选择性地吸收浮世绘和西方现代艺术形式,以及他在抽象与具象间的反复和摇摆。他对于版画创作的态度和文化选择的过程,应该能给我们今天的创作带来一些启示。

廖江波[7]2009年在《版画在当下文化环境中的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重大的变革,社会环境的改变也催生了艺术创作面貌的焕然一新。从传统复制木刻发展而来的新兴木刻,其辉煌仍历历在目。而今天版画的创作方式和视觉形态与昨日已不可同日而语,有着转型后的荣耀,也有着在当下文化环境下失语的困惑。在应对当下的文化环境时,艺术作为一种现象、社会事物,其创作形态也在与时俱进。以观念和技术加以复合的版画,在今天既不是承载印刷技术的工具,也不是视觉愉悦的图片和年画,而是致力于转变为精神载体的艺术。一方面,版画创作在对一百余年以来发展而来的西方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思潮的观念整合着,借以现代各种制版印刷技法,完成了对传统版画的超越;另一方面,版画创作从传统版画概念的阐释中解放出来,作品呈现五花八门,版画的内涵和语境都得到历史性的转变和突破,但它的观念还是立足于传统版画的语言和精神母体之上的。本论文立足于当下的文化环境下谈版画创作,分析当下的文化环境的特点,对时代的政治科技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合理利用当下的文化资源,在版画创作中体现对现实的立场和人文的关怀,从而使作品切入当代的文化环境。版画的发展需要一手抓版画创作,一手抓版画理论家的培养,使版画创作有理论的导向。拉近大众对版画的距离,培养观众对版画的审美情趣,开拓版画市场,提高版画创作的创作质量,才能让版画历久弥新。

白雨迪[8]2016年在《铜版画艺术中肌理语言的研究与运用》文中指出在版画的发展道路上,铜版画艺术随着技术的演变不断发展着,正确的认识肌理对版画创作的重要性,有效地利用肌理的丰富效果,将它有机地通过正确的研究和运用融合到画面中。肌理是版画艺术创作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语言表现形式,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中,由于材料本身和不同组织形式的不同对象,有一定的表面组织纹理,这些纹理能引起艺术家们的共鸣和激起观众心灵的震撼。肌理是一种艺术家对于在创作自己作品的内心感受的一种独特纹理,其纹理或纵横交错或高低不平或粗糙平滑,这些纹理的变化都是形成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的一种形式,这就是肌理。本文主要通过从当代版画艺术创作中对肌理的创新的运用的研究,从肌理语言入手,进一步剖析了铜版画的肌理语言及肌理语言在铜版画创作中的具体应用,重要作用和意义。在本文中尤其对铜版画肌理的独特创新性魅力、肌理语言与思想情感的表达做了重点研究,这对肌理语言在美学价值研究方面也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谈了谈自己在铜版画创作中对对肌理的具体运用。此次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及阅读有关书籍,结合铜版画家们在作品中的对一些肌理效果的研究运用及一些自己在做版过程中对肌理的巧妙运用的创新和一些奇妙效果进行研究。整篇论文主要想通过对肌理在现代版画艺术创作中应用的研究,我们只要能够把肌理适当的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它就会激发人们审美情趣的艺术语言的形成并且还能够向人们传递一定的思想和精神内涵。通过对肌理的不断深入探索实践和研究,既拉近了艺术与自然的距离又拓宽新工具、新材料、新技法、新思想的应用途径。在不同绘画形式的表现领域带来更多研究课题和新的挑战。在当今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铜版肌理语言这一独特领域也给铜版画家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不断探索和发现铜版制版过程中的奇妙效果,不断充实和丰富铜版画肌理技法,是肌理在当代版画艺术中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希望铜版画还继续保留着这般生命力延续下去。

邬继德[9]1995年在《中国版画样式的衍变和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翻阅一下中国的版画,从远古的到近代的,从宫廷的到民间的,从复制的到创作的,可以明显地感悟到中国版画的样式随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而在不断衍变和拓展,同时也感到研究这一历程中各种形式语言的特点或优劣,对于指导中国版画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中国版画民族语言的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承川[10]2012年在《版画情怀 刀锋战士》文中研究表明鲁迅先生对我国现代木刻版画的产生与兴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主张版画艺术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注重创新;在艺术理念上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思想。鲁迅先生还主张版画要讲究实用性,革命性和便捷性。延安时期,由于延安物质条件有限,再加上革命事业的需要,以木刻为主的版画,就成了当时延安美术的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版画的流向及拓展[D]. 刘波. 南京艺术学院. 2003

[2]. 当代中国学院版画实验室的思考[D]. 李巍. 西安美术学院. 2013

[3]. 科尔沁版画艺术研究[D]. 武迎春.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4]. 版画在近现代公共美术教育中的形态与功能研究[D]. 文思. 中国美术学院. 2008

[5]. 全国版画作品展(2002-2014)创作题材价值取向研究[D]. 张亚雯.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6]. 北冈文雄风景版画研究[D]. 吕源. 中央美术学院. 2014

[7]. 版画在当下文化环境中的创作研究[D]. 廖江波.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8]. 铜版画艺术中肌理语言的研究与运用[D]. 白雨迪. 沈阳师范大学. 2016

[9]. 中国版画样式的衍变和思考[J]. 邬继德. 新美术. 1995

[10]. 版画情怀 刀锋战士[D]. 刘承川. 重庆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中国现代版画的流向及拓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