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中英语教育形成性评价实施情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英语教育论文,评价论文,高中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英语课标》)于2003年制定,随后在全国推广。在评价方面,《高中英语课标》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明确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1](40)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情况是全国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调研的研究问题之一。本文旨在对我国高中英语教育中形成性评价实施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回顾相关研究,确定形成性评价的理论核心。随后,基于教师访谈,分析高中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情况,并对进一步推进形成性评价提出一些建议。
一、形成性评价的理论核心
形成性评价指“课堂中教师、学生及其同伴通过获取、阐释和使用学业成就的证据改进教学后续步骤”的评价方式。[2]与终结性评价对学习结果进行测量不同,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干预,其目的是促进学习。因此,它也被称为“为了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其本质是通过课堂内外的互动,找出学生当前的水平和期望目标之间的差距,提供反馈,推动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3-8]换言之,形成性评价是学习的支持系统(scaffolding),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形成性评价的理论核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形成性评价的本质在于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习伙伴、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互动,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互动,能够让教师看到学生的思考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从而给予恰当的指导。
2.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某一种固定形式的评价。换言之,不存在“形成性考试”这样的评价形式。[9]开展形成性评价时,首先要明确目标,获取学习证据后,对其进行解释,诊断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以及与学习目标间的差距,进行互动反馈,调整教和学的过程,从而缩小差距,继续开始新一轮的形成性评价。这里有四个关键步骤,确定学习目标、获取学习证据、给予反馈和改进学习(见图1),它们构成了形成性评价的整个过程,缺一不可。
3.形成性评价针对的是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对某一具体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反馈,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师提供反馈时,要针对具体任务本身。
4.形成性评价的形式是“互动+反馈+纠错+调整+其他手段”的综合。形成性评价没有固定的某种形式,而是采用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给予反馈,帮助学生进行纠错和调整。反馈时要注重过程。如听力错误,要演示在听的过程中如何关注细节,以有条理的方式记录录音材料,或者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听力笔记要如何根据任务的要求来记,而不是笼统地全部记下来。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采用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形成性评价的直接实施者——高中英语教师,调查当前中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情况。访谈主要围绕高中英语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如何开展形成性评价等话题展开。要真正实施形成性评价,教师首先需要正确理解形成性评价的内涵。因此,本研究分析的重点是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典型理解。通过分析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探求高中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情况。
(二)访谈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八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样以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为主要依据,同时覆盖前六批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省市区,照顾到七大地理区域和民族地区。省内按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抽取高—中—低三个地区/市,每个地区按教育发展水平抽取高—中—低三所学校,全国共抽取72所高中。参加访谈的有省、市级英语教研员,各校英语教研组长和英语骨干教师,参加访谈人数总数为283人(见表1)。研究者在访谈前设计好访谈大纲,与调查对象进行小组式访谈。访谈过程进行全程录音,随后转写成文本进行分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在利用定性分析软件对文本进行编码后,共得到343个有关形成性评价的理解,我们从中选出了28个典型理解作进一步的分析(见表2),并根据内容,把这28个典型理解分为七类进行讨论。
第一类理解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做出评价(表2,第1~8条)。其中第1条理解最普遍,认为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听课情况”进行打分,也就是通常认为的平时成绩。教师在学期末的时候综合学生的表现给出一个分数,在总评分中占一定的比例。在343条关于形成性评价的看法中,这种看法占了36%。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并没有深入到学习过程中,仅仅是一般的教学监控工作,教师们也承认“这一点在实施过程中走了一些过场”,没有实际效果。第3条中教师把平时分数作为一种奖惩手段,因为担心学生不愿意背书,便说背书可以得到更高的平时成绩,这是以分数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努力,实质还是终结性评价。这也反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教师利用自己手中的打分权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学习。第5条认为形成性评价是通过模块认定给学生学分,学完一个模块进行一次测验,给两个学分,这其实是拆分成若干次阶段性的终结性评价而已。通过平时测验给学生打分也是一样,实质还是小型的终结性测试。
第二类理解认为,形成性评价是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表2,第9~11条),“学生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那些互评的表格上,尤其是公开课的时候肯定会搞评价”。这里只提到了评价的形式,没有评价的内容,也没有反馈和改进,课堂看似很热闹,实际是在做无用功。教师自己也说这是在“公开课”的时候搞的,平时上课不会这样做。这样的评价是为评价而评价,会导致形式主义大行其道。
第三类理解认为,开展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多表扬和鼓励学生(表2,第12~14条)。采用“鼓励性语言”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不和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笼统的表扬是不起作用的。第13条中教师认识到了“评价学生要具体到课堂上来讲”,但是评价的方式还是笼统的表扬,“哎!今天他表现不错啊,这个问题答得很好啊”,这样的反馈没有针对具体的任务,不能对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提供帮助。
第四类理解认为,形成性评价就是多开展小组活动(表2,第15~18条)。看学生“讨论有没有很积极,对本组做的贡献大不大”。但实际上,教师还是在对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表现打分,没有“干预学习”的行为,不能称为形成性评价。有些教师将评价目标告知学生,然后由同伴打分,第17条谈到了“要让每个同学都知道,我做mini-talk,要从这些item出发”,虽然教师将评价标准告知了学生,但是最终评价结果还是以分数的形式呈现。如果教师能在学生做完mini-talk后针对具体方面给予具体的反馈,则可以帮助学生进步。
有些学校开展了小组式教学,对小组整体进行打分,第18条谈到了“以小组进行教学,每个组每天都有小组评价,每一节课都推出优胜小组。”教师们认为评价这块做得不错,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这里教师们还是在对学生进行比较和排序,只是比较的对象从个人换成了小组,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并不是形成性评价。
第五类理解认为,形成性评价是让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表2,第19~21条),比如,演讲比赛、戏剧表演、社团等,但是仅仅参加活动而没有反馈,没有建立形成性评价的动态过程。如果只是通过比赛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测量,则还是终结性评价。第21条中,教师说“我也会带学生去参加校外的英语口语比赛,但是我们最终还是要接受考试的指导”。这里教师认为口语比赛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是相对的,其他教师也有相似的看法,他们认为参加技能类的比赛可以检验语言运用能力,是形成性评价,期中、期末考试考的则是知识,有教师谈到有的学生语言能力很强,可是考试成绩却一般,这也证明了终结性评价的局限性,不能准确衡量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些比赛如果能就具体的方面给学生指导,可以认为是形成性评价;如果只是参加比赛获得一些名次,那关注的还是结果而非过程。
第六类理解谈到了档案袋和学习档案夹(表2,第22~26条)。第22条中,教师说“天天给他弄这个过程性评价,把什么记录都给他弄到档案里边”,这里的“档案袋”并不是《高中英语课标》中提出的“学习档案夹”,而是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教师们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整理档案袋,却收效甚微,教师们也意识到每天这样做是不现实的。第23、24、25条中教师们尝试了给学生建立阅读和写作的“学习档案夹”,但是因为这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后来就没有进行下去。虽然“学习档案夹”可以通过挑选的过程,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并改进自己的学习,但是,这往往是在真正的学习任务结束后进行的,并非在学习过程中开展的。第26条中教师说“我把那个东西入袋了,最后它能起到多好的作用我就不敢说了”,教师也看到了“学习档案夹”的局限性,主要是一种记录,不能给学生具体的帮助。这种做法不是形成性评价最核心的内容,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学生的互动上,给学生提供最直接和及时的反馈。
第七类理解谈到了课堂内的互动(表2,第27~28条)。第27条提到了教师“自行通过平时课堂提问,通过阶段的测验,通过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包括他的作业等,对学生的个体情况有所了解”。这比较接近形成性评价的核心概念,但是这里我们不清楚教师是否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还是笼统地了解学生的表现。第28条中教师说“我给学生做‘retell’方面的练习,我觉得这属于形成性评价的一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一个单元的一篇文章,用到一些词汇”。“课文复述”是一个具体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运用学到的词汇,如果能够根据学生具体表现给予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可以认为开展了形成性评价。
总体上,高中英语教师是这样理解形成性评价的。
1.把形成性评价理解为对学生平时表现的关注和打分,但是这些实质上是教学监控的手段,没有干预具体的学习过程。
2.把形成性评价理解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但是,这些评价没有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展开,只能流于形式。
3.把形成性评价理解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干预,这对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帮助,但是笼统的表扬没有对具体学习任务的反馈,不能直接促进学生学习。
4.把形成性评价理解为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只是一种课堂组织形式,是否进行了形成性评价要看是否有互动、反馈和提高,把小组活动等同于形成性评价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
5.把形成性评价理解为参加课外活动和语言技能类比赛。只通过比赛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评定,仍然是终结性评价。
6.把形成性评价理解为成长记录袋和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袋并不是专门针对学习方面的,而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习档案袋是对学习结果的收集,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干预学习。
7.个别教师认为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课堂中的任务检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比较接近形成性评价的核心思想,但是教师是否进行了后续的步骤,即根据学生表现提供了具体的反馈并相应地对教学作出调整,是决定是否开展了形成性评价的关键。
总之,大部分受访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不够准确,没有抓住形成性评价最核心的内容,他们没有认识到形成性评价是一个以互动为基础的动态过程,关注的是学生对具体知识或技能的学习。
本次调研选取的学校包括各级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和薄弱学校,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参加访谈的对象主要为省、市、地区教研员和一线资深教师,他们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可以较好地代表全国高中英语教师的观点。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从理念到实践层面,高中英语教师都没能正确把握形成性评价的真正内涵,教师仍然倾向于以分数来评定学生,未能真正贯彻《高中英语课标》有关评价方面的建议。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广大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存在偏差,直接造成实施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倾向,未能达到通过形成性评价促进学习的目的,也直接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效果。这些做法也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教师没有掌握形成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和策略,而只是进行平时成绩记录、互评和自评、档案袋收集等工作。这些做法徒劳无益,使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产生了怀疑和抵触情绪。因此,为了使新课程改革真正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必须及时应对上述问题。总体上看,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客观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教师面对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压力,不敢也不愿放手尝试教学改革。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有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纷纷提意见,教师只好又走回老路。许多重点中学在教学改革中迈的步子不够大,也是这个原因;而一些原来的薄弱中学由于升学压力小,反而开展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进步。这样,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保证“升学率”继续按老路进行教学,但同时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于是就只好在形式上做文章,这样无形中加大了教师自己和学生的负担,而实际课堂的情况却没有很大改观。
第二,主观上,教师和学生也没有摆脱“学习是为了考试”的看法,没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上。甚至有教师说,他问学生是要“学好英语”还是要“考出好成绩”,学生都回答“考出好成绩”。在他和他的学生的潜意识里,“学好英语”和“考出好成绩”是互不兼容的两回事,英语好不一定能有好成绩,成绩好不一定英语好,这正是高风险考试的代价,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时间钻研考试技巧、进行题海战术,而不敢把时间放在真正提高语言能力上。
第三,教师素质也限制了形成性评价的真正实施。部分教师习惯于“一言堂”,不会开展“以互动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不会通过任务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他们语言发展中的问题,不善于针对学生的语言错误提供有效的反馈,所以只能按老办法进行教学。“以互动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价”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能够设计合适的语言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纠错和反馈。如果教师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课堂中就会发生看似很多活动,可是对学生没有帮助的情况。
第四,《高中英语课标》对形成性评价的描述不够清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在实践中出现偏差。《高中英语课标》没有对形成性评价进行明确的定义,《高中英语课标》中说“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1](41)。这里,“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指什么,“所取得的成绩”是何种形式的成绩,《高中英语课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尝试,就有了以上各种形式的理解和做法。
为了推进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实施,我们需要在教师的职前教育、实习和在职培训中,增加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帮助教师正确理解形成性评价的内涵。现有的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中,有关评估的课程主要关注终结性评价的设计、信度和效度分析等方面,忽略了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我们需要在这类课程中增加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帮助职前教师领会形成性评价的本质。《高中英语课标》也需要明确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内涵,相关培训应注重评价方面的内容,将形成性评价的本质和实例展示给教师,使教师领会到形成性评价的“互动”本质,在课堂中开展有效的互动反馈,避免只关注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倾向。
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形成性评价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教师自身的语言能力不够,则无法给学生及时的反馈,错过最佳教学机会。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例如,教师提问要注意留出一定时间给学生思考并回答。Black,Harrison,Lee,Marshall和William的研究发现教师常常提出问题,然后只留一秒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回答,如果学生没有回答,教师往往自己把答案讲出来,这阻碍了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10]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到,包括观察学生,使用开放式问题提问,要求学生通过图示、模型、动作、角色扮演、概念图示和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等。[11]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授课方式,通过任务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评价学生与学习目标间的差距。因此,教师要学会承担多种角色,不仅是学习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者和评估者,以及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支持者。
形成性评价是“确定目标—获取学习证据—给予反馈—改进学习”的动态过程,关键是互动反馈。实施形成性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本次调研发现,高中英语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本质了解不准确,在实施中出现了偏差,将形成性评价简单地等同于平时表现、课堂表扬和档案袋记录等,对学生具体学习过程的反馈不够,没有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教育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更多扎实细致的工作,确保形成性评价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