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数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生活与兴趣爱好,抓住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以期设疑激趣,触动学生心弦,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是初中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好的问题情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不但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关注,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来,而且能使教师陶醉其中。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达不到吸引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联系新旧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解决好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这一首要环节。只有挖掘并有效使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已有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才有可能创设出成功的问题情境。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抓住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巧设妙问,引爆激情。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情境要想吸引学生,就必须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中挖掘数学因素,引起学生悬念,引发学生思考,使其顺势进入新知的学习。
【案例】教学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认识三角形》时,我抓住中学生追星的现象,针对中学生大都非常喜欢篮球明星姚明的现实,设计了问题情境。我用多媒体投影给出了姚明的图片,并用文字给出了姚明小档案:身高226cm,体重125kg,臂展221cm,腿长141cm。提出问题:有人说,姚明步子大,一步能走3米多。你相信吗?说说你的理由。
问题一提出,马上吸引了学生。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说:认识了三角形后,你一定能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说出理由的。学生带着一种冲动,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认识三角形》这一节的学习之中,不但关于姚明的问题解决了,更为重要的是,三条线段满足一定条件才能构成三角形的知识难点被学生在兴奋中突破了。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抓住学生已有数学知识或数学经验,概括精要,推陈出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学习新知,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于问题情境只是本节课的开场“序幕”,不是本节课的主题和高潮,因而不能复杂、繁琐,要切中重点,做好铺垫,引出主题。
【案例】教学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计算:(1)102×102;(2)102×102。
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教师设疑:你对102×102=104可以做出几种猜想?两个题结果都正确的是哪一种形式?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出现了两种猜想:102×102=102+2,102×102=102×2。但学生通过观察102×103=105从而否定了后一种。这个设计从学生已掌握的乘方和熟悉的乘法知识出发,通过巧妙设疑,合理启发引导,使学生于正常的思维处产生了认知冲突,形成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初步感性认识,走进了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上的问题[计算:(1)105×108;(2)10m×10n;(3)2m×2n;(4)( )m×( )n(m,n都是正整数)]、总结同底数幂相乘的规律做好了铺垫。
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旧拓新。
认知论告诉我们,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是生活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案例】在教学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数怎么不够用了》时,教材是从知识竞赛计分的问题引出负数的。考虑到农村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问题1:小东同学用4元钱买笔记本,若每本1元,则买3、4、5本时分别剩余多少钱?用算式表示。
问题2:气象台预报,明天气温要下降4-6℃。若明天某时的气温是5℃,则当温度下降4℃、5℃、6℃时,某时的温度分别是多少?用算式表示。
对于上述的两个问题,学生有生活经验和经历,可以用负数表示不够减的运算结果,即列出算式4-5=-1、5-6=-1,也就是还差1元、温度降为零下1℃。老师告诉学生,在中国古代,人们也正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不够减的情况才引入了负数。负数引入的这一难点, 通过这两个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经历密切相关的问题顺利解决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本中负数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除了把握好上面三个方面外,数学教师首先要用好教材提供的情境,同时还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新思维新、发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经常与他人交流,虚心学习。数学问题情境是一节数学课的开场,万事开头难,但每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都是对难的最好回报。要知难而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享受快乐,充满无穷乐趣。
论文作者:温 凯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7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6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角形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负数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7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