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彭水阳光医院内科 四川 重庆 409600)
【摘要】目的:急性心绞痛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诊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86例,随机分成两组,各组各43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改善症状的硝酸脂类药物和改善预后的调脂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应用上述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通过上述药物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通过此次实验发现,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9.07%,观察组总有效率95.35%,通过对比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对急性心绞痛患者,治疗在常规应用改善症状的硝酸脂类药物和改善预后的调脂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临床疗效明显较常规治疗效果好。
【关键词】急性心绞痛;心血管内科;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204-02
心绞痛在心血管内科较常见,临床症状主要以劳累或情绪激动后发生,病情重,变化多端,一般病情在休息或口服硝酸脂类药物可得到缓解,但有部分患者需药物联合治疗,若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发展成更严重的心肌梗死,甚至发生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内科急诊。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自2015年4月-2016年3月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诊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86例进行研究,主要分析在常规应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的药物和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自2015年4月-2016年3月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诊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86例患者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及观察组(常规+氯吡格雷治疗)两组,各43例。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62~73岁,平均(62.45±2.25)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61~75岁,平均(63.60±2.02);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阵发性胸痛、以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伴有胸闷,经心电图证实为急性心绞痛,两组资料不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选用的药物为硝酸脂类、B-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阿司匹林肠溶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观察组:在上述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75mg/日。两组均治疗1疗程,共8周。
1.3 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中记载的急性心绞痛疗效评价标准[1],通过对两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按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分为三方面观察,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档。显效:经治疗后患者胸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在静息时无缺血表现,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后患者胸痛症状得到改善,心电图S-T段下降回升1mm以上。无效:经治疗后患者胸痛症状无变化或恶化。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以上经治疗的患者所有数据采取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得到的数据用(%)表示计算资料使用χ2检验分析,其中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患者效果对比
观察组疗效显效36例、有效5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疗效显效26例、有效8例、无效9例,临床总有效率79.07%,通过对比观察组通过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氯吡格雷治疗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3.讨论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疾病谱也发生改变,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急性心绞痛的发生,在临床上发病率高,预后差,治疗过程并发症多,复发率高,从而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急性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起以胸痛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病因大部分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痉挛引起。少数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也可发生,例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主动脉狭窄、严重贫血、肥厚性心肌病以及主动脉炎等[2]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一般选择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ACEI、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调脂药、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促进冠状动脉扩张。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抑制血小板集聚,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从临床总体分析,疗效欠佳。我科自2015年4月-2016年3月收住的急性心绞痛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1/日治疗,收到明显效果。
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该药物能够结合人体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从而对血小板的相互聚集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急性心绞痛治疗的药物[3]。
通过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常规应用药物治疗有效率79.07%,效果有限,为了提高疗效,我院在急性心绞痛患者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8周以后临床治疗有效率达95.35%,更好的控制患者胸痛症状及复发次数,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艳.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1(5):122-123.
[2]李虹,张红.150例急性心绞痛病人临床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3(09):89-90.
[3]王叶堂,甘旭军.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解析[J].医学信息,2015.10.2卷.20.
论文作者:王树茂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7
标签:心绞痛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内科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两组论文; 常规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