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及热活检钳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_李耀东,邓家征,邓宏,丁顺斌,凌晶

(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目的:比较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及热活检钳高频电切术治疗广基或扁平结肠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1月在我院住院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入院前已行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为结肠广基或扁平息肉,息肉为最大径线不超过5mm。随机分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组及热活检钳高频电切术组。观察治疗中及治疗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治愈率。结果:氩离子组治愈率96.1%,高频电组则为98.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氩离子组出血发生率2.3%,明显低于高频电组的18.6%,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氩离子组无一例穿孔,高频电组穿孔发生率2.3%,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较小的广基或扁平息肉,切除效果好,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内镜;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切除术;结肠息肉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2-0003-02

结肠息肉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其中部分息肉有癌变的倾向[1],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可以起到早期治疗的作用。传统上内镜治疗结肠息肉常采用高频电切术,对体积较小的广基或扁平息肉,圈套器不易套取,常采用热活检钳高频电切。目前氩离子凝固器在国内医院已有较广泛的应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结肠息肉的报道越来越多。对体积较小的广基或扁平息肉,两种方法的切除效果和安全性如何?我院内镜中心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及热活检钳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进行了比较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15年2月-2016年1月在我院住院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入院前已行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为结肠广基或扁平息肉,息肉为最大径线不超过5mm。共86例患者被纳入,其中男50例,女36例,年龄区间30~70岁,平均为44.3±4.5岁。对符合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组(简称氩离子组)及热活检钳高频电切术组(简称高频电组)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仪器设备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及热活检钳高频电切术两组均采用ERBE VIO300S+APC2消化内镜工作站,内镜采用Olympus 260J电子胃镜(主机为EVIS LUCERA ELITE CV-290)。

1.3 切除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禁食至少6小时,使用33%硫酸镁溶液50ml及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1000ml进行肠道清洁。氩离子组:ERBE VIO300S+APC2消化内镜工作站调至APC模式,结肠镜插镜至息肉部位,充分换气后,将氩离子专用导管经内镜活检孔道插至距息肉3~5mm处,氩气流为2 L/min,功率为25~40W。踩踏开关后对息肉行凝固治疗,每次1~3s,凝固次数视息肉大小决定,直至息肉表面颜色出现发黄,最后变成黄黑色为凝固完成。息肉切除后观察有无气肿、出血等情况。高频电组:高频电功率设置为40~50W,插镜到位后,旋转镜身使结肠息肉位于5~6点钟方向,将视野暴露充分,用热活检钳完整夹持结肠息肉,注意夹持组织要恰当,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然后回拉、上提,使息肉尽量悬空,热活检钳金属部分避开周围肠黏膜。每次通电2~3s,必要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切下息肉。息肉切除后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情况。

1.4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进食无渣或流质饮食,避免剧烈活动1周。密切观察有无便血、腹痛、腹胀,如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则及时处理。如无异常,术后3天出院。所有患者3个月复查结肠镜,观察肠道原来切除息肉的部位是否有息肉残留。

1.5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切除效果指标:息肉治愈。并发症指标:出血、穿孔。术后3个月复查结肠镜,如果原发息肉位置无息肉残留,新生粘膜上皮被覆良好,则定义为息肉治愈。出血为术中出现新鲜渗血、喷血或术后7天内出现便血。穿孔为术中发现肠壁完整性破坏,肠腔与腹腔相通。或术后经腹部平片检查提示气腹征。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息肉切除情况

氩离子组43例患者共有103枚息肉,治愈息肉99枚,其余4枚息肉为3月后二次切除。高频电组43例患者共有106枚息肉,治愈104枚。氩离子组治愈率96.1%,高频电组则为98.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术中均未发生活动性出血和即时穿孔,氩离子组术后发生腹痛8例,腹胀26例,出血1例,穿孔0例,高频电组术后发生腹痛15例,腹胀27例,出血8例,穿孔1例。氩离子组出血发生率2.3%,明显低于高频电组的18.6%,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氩离子组无一例穿孔,高频电组穿孔发生率2.3%,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后通常需要内镜下切除,内镜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是考量其治疗效率的两个方面。

目前对于广基小息肉,临床最常用的是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及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切术常用的是圈套法和热活检钳法,圈套法需要套住息肉蒂部或根部后切除,常用于带蒂息肉或亚蒂息肉,广基小息肉则不易套取。热活检钳法使用热活检钳夹持息肉,然后回拉、上提,使息肉尽量悬空,然后通电切下息肉,这种方法适合切除直径较小的息肉。使用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最严重并发症是肠穿孔,引发肠穿孔的原因多由于息肉组织过大、肠壁薄、术中操作不当等因素[2]。其中操作不当常为切除过程中过度电凝,引发息肉切除创面局部肠壁全层损伤和急性炎性反应,严重者发生肠穿孔。氩离子凝固术将氩气电离后的氩离子通过专用导管无接触地引导至病灶部位进行凝固治疗,其特点是氩离子凝固脱水局部组织后会出现该部位电阻增大的现象,这时氩离子流可自动避开高阻抗的组织,流向未凝固的部位,通常组织凝固的深度不超过3~4mm。该方法操作时导管无需接触组织,无碳化,产生的烟雾极少,视野较清晰,使用便捷[3-4]。从其特点可以看出,氩离子凝固术较适合扁平或广基小息肉,弥漫性粘膜出血止血,且发生肠穿孔风险较低。

本研究中氩离子组治愈率96.1%,高频电组则为98.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氩离子组出血发生率2.3%,明显低于高频电组的18.6%,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较小的广基或扁平息肉,切除效果好,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临床上应根据结肠息肉的大小、形状、部位等特点,针对性的选择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辛国秋,唐悦,唐先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与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5):392-393.

[2]余建华,劳辉.无痛结肠镜下氩气刀治疗老年人结肠息肉的临床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873.874.

[3]徐涛,赵燕颖,孙远杰.氩离子凝固术与高频电圈套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4,15(8):615-618.

[4] LimTR,MaheshV,SinghS.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of colorectalpolyps in typical UK hospitals[J].WorldJGastroenterol,2010,6(42):5324-5328.

论文作者:李耀东,邓家征,邓宏,丁顺斌,凌晶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9

标签:;  ;  ;  ;  ;  ;  ;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及热活检钳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_李耀东,邓家征,邓宏,丁顺斌,凌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