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5年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教育综述_教学技能论文

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教育十五年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五年论文,文献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情报普及教育几乎晚西方发达国家近50年的时间,但自1981年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中第一次把“文检课”列入由高校图书馆开设的情报教育课以来,已经历了筹备(1981—1984)、初创(1984.2—1985.5)、巩固(1985.6—1987.6)、发展(1987.7—1991)和反思(1991—1994)5个阶段。其间,国家教委针对这门课,先后颁发了(84)004号、(85)065号、(92)108号3个指导性文件,真实地反映了国家对情报普及教育的高度重视。图书情报界在“文检课”的建设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据不完全统计,从1984年至今共发表有关论文1099篇,内容涉及教学文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工作和效果评价等诸多方面,可谓客观地记载了该课程15年来发展变革的历程。可以欣慰地说,该课程的设置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对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锻炼学生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无庸讳言,在其发展进程中也遇到种种困难,甚至一度出现过滑坡现象,以至有人对这门课的前途提出疑问。

本文拟从“文检课”建设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等进行综述。力图客观地、真实地、全面地反映“文检课”的发展足迹,预测其发展前景,加大“文检课”改革的力度,使本学科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信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一、内涵

马克思指出:“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新。要给学生一支枪,而不仅给一袋干粮。”“文检课”正是把一个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获得知识信息的人,培养成毕业后没有教师也能获得知识的科学工作者,即培养学生掌握利用文献、情报检索,不断提高自学能力的一门科学方法课。

然而我国情报普及教育尚属发育阶段,还不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情报界对“文检课”内涵的认识仍存在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认为“文检课”属情报学的范畴,是认识论课程,主要解决对情报理论,意义和作用的认识。

观点二,认为“文检课”是方法论课,主要解决收集情报和运用情报的方法问题。

观点三,认为“文检课”是启蒙教育课,是一门兼有语言方法、工具等特点的课程。

观点四,认为“文检课”是技能与情报意识培养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检索技能,初步掌握利用文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情报素养。

上述观点反映了“文检课”教学的多重涵义,和课程设置的基本轮廓。与此同时这些观点也说明一个事实,“文检课”至今还未定性,在内涵的表述上缺乏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概括。所以无疑会影响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的发展,以致在实施教学任务中出现各自为阵、各行其事的局面。出自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关注文检课的命运,但怎样认识和理解它,改革和建设它,使之茁壮成长,仍有待于图书情报界对其内涵的深入研究。

二、教学大纲建设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目标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具有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大纲规定着一门课的学科知识范围、教学目的、任务、深度、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时间等基本要求。从宏观管理的角度讲,它是国家对某门学科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定,是教材建设和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是检查和评定学生成绩和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文检课”的教学大纲的现状表明,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大纲。大部分高校以国家制定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自制了适合本校教学使用的大纲,这些大纲突出的特点是专用性、目的性和实用性。对不同起点和不同专业,不同培训目的和不同教学要求,大纲均有明确侧重点。无疑它们对本课教学是起到过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有文献指出,自编的大纲也造成了大纲之间的差异,从中反映出各学校对教学总目标理解的偏差和实施教学计划上的自行其事。比如反映在教材内容设计和编写上出现起点偏低,即停留于初级技能训练上,与教学总目标不稳合。起点偏高,脱离学生实际水平和智能范围,使学生难以接受;反映在教学内容上不统一,难以协调和平衡;也反映在教学评估中,难以真实地评价出各校的教学质量水平。所以,近几年情报界对制定国家统一的指导性教学大纲呼声强烈,要求国家职能部门加强该课的宏观调控管理,使其上下统一认识,努力创造有利于这门课发展的大环境,将“文检课”真正纳入各校的教学计划,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操作状态。

三、教材建设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要求,系统而简明地叙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可以说教材是大纲的具体化。

我国的“文检课”教材建设同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综合向专业化、主题化发展的过程。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出版过一批文检课著作。这批著作多以“文史工具书”名命,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80年代中期,以“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和“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名命的教材问世。较之前期著作,它们 在内容和学科上有较大的拓展,涉及到科技文献的各种类型及其检索系统。这批教材明显表现出学科覆盖面广,适用面宽,学科综合性强等特点。

1986年8月全国高校“文检课”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成立以后,该机构负责规划、组织了教材的编写和审订,该套教材的三十种从1987年起陆续出版。这批教材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细分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某一学科为主,主题明确、针对性强、资料集中、使用对口。比如医学类教材,既编有《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又有《中医文献检索与利用》、《药学文献检索与利用》、《针灸文献检索与利用》。由此可见,前期体现学科综合性特点的教材已逐步被专业化教材所取代。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批系列教材印数有限,只为部分院校所采用,缺乏进一步完善、再版,但其影响是深远的,其后各院校的协编、自编教材,尤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出现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其数量达上百种,出版趋势至今未衰,但绝大多数是以系列教材为蓝本。到目前为止,国内教材编著出版情况:自编教材37.5%;统编教材16.7%;协编教材8.3%;无教材12.5%。

教材的主题化建设始于80年代中期,1988年4月,四川的黄晓斧编写的《新史料检索与利用》一书,以独特的风格,展示了教材新的风采。该书以“新史料”为主题,同时涉及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档案学多门学科,从内容和形式上打破了学科界限,既突出专业性,又把各科、各类文献检索工具有机地集中于一个主题之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不一,现行教材多是根据各学校教学大纲的思路编写的,所以专家们对“文检课”教材的评价是:①教材体系不完整,教材不配套,不能满足层次教学的需要。②教材内容的选择存在遗漏和偏差,社科类厚古薄今,科技类重国外轻国内的倾向。教材对基本理论叙述广度和深度不足,大部分教材均未涉及有关图书和情报利用知识。③计算机检索一章内容缺乏广度和深度,学生只能从中了解概况,而不能掌握其中的技能并应用它。检索技术方面机检、光盘及数据库的利用介绍较少。文献统计50%的自编教材未涉及情报检索语言的专门论述。④重检索,轻利用,有文献指出:利用是检索的目的,如果用户得到足够的情报而不会筛选、整理、分析,就直接影响到利用,检索最终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⑤教材编写不严谨,内容千篇一律,结构松散,重点不突出,语言不简炼。各类教材的检索工具书一章介绍了各语种工具书。但没有体现出“文检课”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逻辑性差。多数教材无配套练习。

众所周知,教材的编写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它既要反映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又必须是科学上有定论的基础知识。教材的现状有喜也有忧,许多学者对其改革也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多数意见要求在高校图工委组织编写系列教材和各院校自编教材的基础上,加强教材的研究力度,完善教材体系,努力把好质量关,在及时调整和更新教材内容的同时加强辅助教材建设,使之即时适应教育目标和要求。

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指教师队伍的充实、提高和发展壮大。教师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数量和教师的质量。我国高校在筹建“文检课”教师队伍建设中,曾广开来源,积聚师资,形成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几千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无疑这支队伍对“文检课”教学的发展作出了直接的贡献。但由于我国的情报教育历史较短,教师队伍建设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目前教师队伍现状是①缺少对教师综合素质评定标准的文字依据,教师质量水平难以平衡。②师资数量不足。据预测全国高校应需“文检课”教师6千多人,但目前仍未达到4千。③质量不高,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现实中教龄偏短,兼职多于专职,既熟悉图书馆学、情报学、又熟悉一门以上专业并具较广博的知识面,外语能力强,并富有实际检索技能和较强情报意识以及良好执教素质的全面人材极少。教师的群体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还存在专业空白,致使本课教学难以深入。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从专家们的许多良好建议中可知,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除了加强师范教育质量,培养新的合格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外,还要调动各方力量,让现有教师参加在职学习、轮训,加强岗位培训和评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等,以更新知识和强化业务能力。执教人员要实行定期考核,职务评定、晋升制度以及严格的筛选淘汰制,从根本上消除误教现象,振兴师资队伍。

五、教学结构层次建设

教学层次包括教学规模、教学形式,即通过教学结构来揭示“文检课”的教学规律,如表1

1.教学规模,即衡量教学普及和教学规模程度。一般以开课院校占调查院校总数比例和教学普及率为指标。1983—1994年间我国高校“文检课”教育普及率分别为:1983年的25.8%,1984年的44.55%,1985年的52.7%,1990年的54.6%,1993年的76.9%。其中医药、农林院校开课率达92%,部分省(如浙江)为100%。从上述普及率可知,1981年到86年全国开课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86年到93年发展势头明显慢于前几年并有滑坡趋势,但93年以后普及率仍在不同地区有所上升和扩大,总趋势发展良好。

2.教学形式是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决定于教学任务和内容,并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服务。主要包括课程的类型和结构,各教学环节的构成时间以及全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工作等。1985年青岛“文检课”教学研讨会后,国内学者对高校“文检课”教学形式问题作了大胆的探索,一致认为,中国的“文检课”教学应密切结合国情、分阶段、分层次连续施教。实践中多数高校均采取“三段式”教学方式。当然作为教学组织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有部分学校采用二段、四段式甚至五段式教学方式。多数专家认为三段式三层次“文检课”教学方式是一种较理想的教学形式,它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环境和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本课施教中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

也有观点认为,硬性将“文检课”内容划成三大块的做法,没有真正体现出“文检课”内容的层次,破坏了本课内容的连续和系统性,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文检课”各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应将“文检课”教育按其固有规律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分成初、中、高三个层次。

上述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形式,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总结出来的具有建树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文检课”教学组织形式将不断完善。

六、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大纲和教科书的总称,它规定着学生在教学中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的体系。是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

国家教委在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我国高校情报普及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增强情报意识,提高获取文献的能力,改善治学方法。文件精神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家对“文检课”教学内容的某些规定性。如:目标性,即紧紧围绕“文检课”的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专业性,教学内容的选择紧扣专业。实用性,教学内容在设置上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认识规律,思维习惯,理解能力。高智力价值,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结构性、典型性、深度性。系统性,教学内容应按“文检课”知识固有的逻辑序列进行选材和组织。

然而,由于国家尚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严格的教学管理体系,所以各校教学内容的施展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按国家有关规定:情报教学应向学生讲授①理论知识;②中外文检索工具;③参考工具书;④计算机检索;⑤情报检索分析研究;⑥获取和整理文献资料的方法等内容。但各个学校在执行这一教学内容中却有很大差异。据云南图书馆学刊94.3杨嘉的报道,云南24所高校中按上述6方面内容教学的只有3所,占学校总数12.5%,只讲以上5方面内容的有4所,占学校总数16.7%,讲4个方面内容的有4所,占其16.7%,讲3方面内容的有3所,占其12.5%,讲授2个方面内容的有8个学校,占其33.3%。正如文献指出:“目前的教学内容重大遗漏有三个方面,是情报环境方面的知识,事实和数据检索方面的知识,文献阅读方面的知识。”“重文献检索,轻文献利用,重文献对象的微观研究,忽视文献的宏观控制,重外文文献的检索与利用,轻中文文献的检索与利用。”“忽略获取新文献的直接浏览法内容,忽视重要中文科技文献方面的内容。”

这种随意性,从认识上也反映出同样差异。主要观点如下:①认为,凡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检索利用情报技能的,都可以作为文检课的内容;②认为,情报课的选材原则是实际需要,只有研究情报用户的情报实践,从中提炼出主要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才是教师科学的选材原则;③认为,克服文献利用过程中的一切障碍应该是文检课的基本任务,也是文检课内容设置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④认为,教学内容应努力跳出本门课。教学的内容限制,做到与学科专业结合,与培养合格人才结合,增加对企业、市场等信息和非文献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面的内容;⑤认为,教学内容应根据形势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重点传授情报收集、交流、分析研究方法的内容,增加各种情报源、国内外科技情报系统等内容;⑥认为,“文检课”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学生情报意识和娴熟的检索技术上,重实践、少抽象理论,密切结合专业知识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要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受一定社会生产发展和科技发展,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制约,所以按照“文检课”总目标原则,专家们认为“文检课”教学内容应包括四大部分。如表2

文献利用是文献检索的结果。只有检索没有利用,检索就失去了意义。文献利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很难把握分寸的部分。具体表现在对“利用”的理解上尚不统一,如:“文献检索本身就是利用文献”,“利用包括:利用检索结果和利用文献写出新文献,开发新产品和引进新技术。”“利用包括阅读方法与技巧,文献整理与综述,情报分析研究”,“文献利用包括3个层次:①建立个人资料文档的方法;②文献阅读技巧,选择与情报鉴别方法,专题资料汇编方法和情报分析研究的一般方法;③综述,述评与情报研究成果的写作方法,情报预测方法和技巧。如何解决好“检索”与“利用”的矛盾是教学研究中的深层次问题,只有统一认识,才能统一施教。

计算机检索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建设的繁荣,计算机检索已经成为现代情报检索的核心,占据情报教育的重要位置。

1992年国家教委下文强调“文检课”要加强机检教育,但在施教过程中,同样出现较大的随意性。特别是教材中关于机检部分的内容深浅不一,能够与国外主要数据库系统功能相配合的教材较少。在教学上,内容面偏窄,学时比例小,与现实要求相差较远。所以对加强计算机检索与利用的教学要求,学术界呼声较高,并提出①在教材中加强机检内容编著,结合专业和专业数据库,加强其基本操作的技能著述;②在教学环节推广微机模拟联机及光盘情报检索系统,从基础理论和实习过程加强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训。

七、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是教与学方法的统一。教学法不仅要受教育目的、内容的制约,而且也受学生的认识规律制约。我国的教学法主要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这一特色,在“文检课”教学法中也得到深入贯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图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三连贯”教学法、“三基法”、强化实习教学法和现代化教学法等十几种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值得一提的“现代化教学法”,其顺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运用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设备、教具等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突出的特点是信息传输的质量高、效率高、内容翻新及时,可真实模拟信息检索的过程。所以这种教学方式,是“文检课”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八、教学实习和考核原则

教学实习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的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环节。一般情况下实习题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根据事物的认识规律,通过解剖典型例题,深入理解基础概念和理论,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增强学生的检索能力,完善“文检课”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而考核则是评价教学与实习目标完成情况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实习和考核都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检课”起步之初,学术界并未对这二个问题予以重视,甚至没有一篇文献涉及这二个内容。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教学组织管理工作的加强,才逐步触及到实习与考核问题的探讨。认为“实习是巩固知识,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实习是综合性的模拟练习,是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实习基地应以图书馆为现实环境,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个部门,强化对文献信息的全面开发和利用。”体现出对建设好实习基地重要性的认识趋于一致。

在考核命题方式和原则上,人们认为应采取综合评定的方式,既要有现场考核,又要有课后考核。成绩应分成课堂讨论、提问,课后作业,实习现场表现及实习报告,闭卷全面考试4个部分。归纳起来有以下4个方面,即:

①采取综合性,全面性和多样化原则和方法进行考核;

②采取专业性和实用性原则和方法进行考核;

③理论实践相结合和可检性原则和方法进行考核;

④采取共性、个性和典型性相结合原则和方法进行考核。

九、教学研究与评价

教学评价也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评价”这一概念是美国泰勒在1929年提出来的。他认为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发现教师教了什么,怎样教,学生已学了什么以及所学内容有什么价值。

现有文献报道,我国“文检课”教学评价工作起步较晚,且仅在少数几个学校试行过。所以经验尚不成熟,多为理论性探讨。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95(2)章云兰的一篇论文对制定课程评价标准体系应遵循八大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作了研究。各文献对教学评价的研究主要有:评价的教学内容,包括教育的全部领域;教育评价功能;评价的主要原则;评价类型和评价模式、程序。研究程度已初具规模和体系,一致认为,只有按教学基本要求,提出“文检课”的评价标准,通过评价,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提高教学质量,但这一研究有待于赋诸实践。

教学研究是对有关教育的宏观和微观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研究本门课的发展规律和如何因才施教。所以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是衡量“文检课”教学理论水平的重要尺度。1984年以来,我国大部分省市都相继成立了“文检课”教学研究会,各图书情报刊物纷纷开设了“文检课”教学研究专栏,学术活动频繁,气氛浓厚,研究活动效果令人振奋。1985年以来全国出版高校“文检课”研究专题文集两辑,各刊登载学术论文、教学成果报道共一千多篇。有专家指出:我国高校的“文检课”教学研究规模仅次于美国而大于其它国家。据《大学图书馆通讯》等刊物抽样调查,本课教学研究水平从80年代中期起逐年提高,1985年前发表文章多为经验总结及对“文检课”重要性的论述,之后教研活动转入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等问题的深层次探索,部分学校出了教学研究成果。

十、教学投资

教学投资是投入到教学领域中,用于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受教育者素质能力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自1987年全国高校“文检课”教学研讨会后,这门课的环境建设已受到各级的不同程度的重视,开始有意识的给予了一定教学投入。有条件的学校设立了实习基地,配备了实习工具,条件较好的学校还配置了微机、音响、幻灯等现代化设备。大部分学校的教学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但从总体上来看,国家对“文检课”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求。没有教学建设专用款,无力购置必备的教学实习设备,甚至实习用工具书都难以满足。教育经费中根本没有计划“文检课”建设款项的学校,大有存在。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科学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用于培养具有一定熟练程度劳动的费用和建设教学环境的费用,在性质上与用于生产各种产品费用相同,两种费用都是发展生产力所必需的。“文检课”教育投资与物质生产部门投资相比,它不象物质生产部门的投资那样直接取得经济效益,但应该看到,经过教育过程,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只有这部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才能极大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才能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有专家指出,教育界的领导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教育投入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由于培养人才的周期长,因此教育投资见效果的时间也较长,长期的教育投资所形成的劳动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可以长期在生产中带来经济效益。只是在教育投资比例上应该注意科学的分配,使之在一定时期内教育投资同教育发展趋于平衡。

结语

综上所述,“文检课”十五年的发展进程与时代进步休戚相关,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存在一些劣势和问题。社会在不断进步,信息化也正以出乎人们预料的速度和广度向前推进。可以预见信息时代将使未来的整个社会系统发生根本变革,不仅对职业生活,而且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所以积极总结“文检课”发展的现状,对预测其发展前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换言之,这门课有光明的前途,但它必须不断改革,推陈出新,才能在信息化同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知识相融的大熔炉中发挥其活跃的生命力。

(本文承蒙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夏继明馆长指教,在此深表感谢。)

标签:;  ;  ;  ;  ;  ;  ;  

近15年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教育综述_教学技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