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历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历史教学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国际竞争的加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我国教育迈向21世纪的主题。基础教育必须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这不仅决定和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明天和未来,也决定和影响着民族素质的明天和未来。只有站在这一宏观背景上才能思考和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要性、紧迫性,并努力探求转轨的具体措施和主要内容。

一、弘扬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是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全体学生得到相对于自身来说最全面、积极、创造性的发展。当前,弘扬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是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

首先从理论上来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的“人”当然是指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高素质的人。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人民大众”也必然是实现了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高素质的“大众”。因此,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一项国际性课题。本世纪70年代,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斯莱特·布朗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首先就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七、八十年代教育改革的重点也开始转向培养全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凸现出来。80年代末召开的“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未来社会的人都应具有学术的、职业的、素质的三本“教育护照”。美国著名的"2061"教改计划也把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崭新素质的未来人”。

再次,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从80年代后期,素质教育作为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96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这就要求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要实现从传统应试教育向现代素质教育的转变。只有培养和造就大批能驾驭市场全局,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人,才能确保两个根本转变的实现和两大战略的贯彻实施。

二、中学历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刻不容缓并将大有作为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历史往往被学生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能拿高分的科目,有些教师也只是一味地要学生去背诵知识点,根本忽略了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大量丰富的素材,于是本应是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历史课变成了“闷课”、“死课”。要使历史教学走出困境,实施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至少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思想品德素质:中学历史教学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贵在以史为鉴,升华思想,净化灵魂,陶冶情操。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掌握和领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弄清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昨天是什么”,而且应告时学生“昨天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深刻挖掘历史教材中渗透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教材。

(二)文化知识素质:如果说思想品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文化知识素质就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我们很难想象世界上有“高素质的文盲”。更何况对于历史这门课程本身而言,就蕴含着广博而丰富的知识内容,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宗教、艺术、哲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知识都渗透其中。历史的本身就是一部硕大的“百科全书”,可以说,知识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托和载体,从中可以吸收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和财富。可见,文化知识素质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素质的基石,离开了它,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是一句空话。

(三)能力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又相辅相成。知识是基础,属表层的东西,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实践训练和提高形成的,属中层,而素质则是知识和能力在长期的实践训练和培养过程中,经过升华和内化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良好品质,它固化于人的内心。因此,能力是整个素质系统的关键。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应着重于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一是宏观驾驭能力:历史教学从空间横贯中西,包括中国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时间纵向来看涵盖上下几千年。对于这样一门时空跨度大的学科,如果仅仅满足于个别年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背诵与记忆,而不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不放到特定的历史坐标中去审视、分析,是绝对无法培养出历史的精明、准确与厚重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把整个历史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去从宏观上把握和驾驭,把握历史的内在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宏观驾驭能力。二是对比分析能力:历史中常常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人物与事件是构成历史的两大基本素材,只有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必要的对比分析,方得真知灼见。比如在讲中国近代史时不妨将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封建官僚发动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运动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自身的阶级特点、提出的政治主张作对比分析,这些政治派别尽管都希望中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但无一例外地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把这四者作了一番对比分析之后,在中国现代史的学习中,不妨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阶级特点、政治主张、时代背景与前者作一番对比分析,学生就不难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三是历史运用能力:历史运用能力是指如何运用历史观点、事实来观察、分析、论证现实重大问题的能力,如何运用历史的立场、观点指导自己实践的能力,如何在一系列具体活动中,比如作文、演讲等,运用历史的能力。

(四)心理素质: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要求每一位社会主体破除安于现状、中庸无为、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心理积淀,培育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立自主心理、破旧立新心理、优胜劣汰心理以及敢于冒险的风险心理、不骄不馁的平衡心理,自强不息的奋斗心理。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历史的成功者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现实的失败者,必然是脆弱的心理素质。中学历史教学要以史为本,以论为纲,着力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顽强的意志、大度的宽容、相当的心理承受力和良好的心理平衡力等。

三、中学历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途径与方法

(一)转变教育思想,正确认识历史课程的功能,真正发挥其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起的奠基作用。

(二)切实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古往今来,任何教育改革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教师,教师自身的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三)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与世界相结合。通过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努力寻求历史教学与文化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培育的结合点。

(四)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要筛选和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又要积极创建新的教学模式。一种教学模式的好坏,最主要的是能否贯彻素质教育的目的,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否适合学生个性的全面充分发展。

(五)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加大历史运用的力度。这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如:故事会、演讲比赛、征文、纪念日活动、课外学习小组、参观等等。

标签:;  ;  ;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