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在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应该并重_叶圣陶论文

叶圣陶:在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应该并重_叶圣陶论文

叶圣陶:语文学习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听论文,语文学习论文,叶圣陶论文,写四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叶圣陶先生(1894-1988)在解放前的许多教育论著中,十分明确地把阅读和写作当作国文教学的两项目标,这是他的一大贡献,因为向来的语文教学都是重写作、轻阅读的。实践证明,若忽视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也不可能真正搞好,最后必然导致整个国文教学的失败。

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期,叶圣陶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他认为语文教学仅有读和写还不够,必须扩展到听和说,要听、说、读、写一起抓。1949年8月,由他负责拟定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就分别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听、说、读、写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1959年,叶圣陶在《认真地努力地把语文学好》一文中,将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阐述得更为明白:学习语文的目的,“就在于把‘听’‘说’‘读’‘写’四项本领学得更好。……这四项本领有连带的关系:‘听’和‘读’是一路,都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是一路,都为了表达思想叫别人了解。了解和表达又是相互影响的:提高了解的能力,表达的本领就能加强;提高表达的能力,了解的本领就能加强。”1964年,叶圣陶在给一位语文教师的信中再次提出语文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随着年岁的增大,叶圣陶的视力和听力都明显下降,但他仍然时刻密切地关注着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 1980的7月20日,叶圣陶发表了一篇题为《听、说、读、写都重要》的短文,明确指出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这是生活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也是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这篇短文中,他还严肃地批判了那种认为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写文章,读也是为了写的错误观点,指出这实际上是封建科举制度的遗毒尚未肃清的表现;过去读书确实只是为写文章作准备,能写文章才能参加科举考试,“现在教学生可不是让他们去应付考试,咱们是要让他们掌握生活和工作必要的本领。所以听、说、读、写四项应该同样看重,都要让学生受到最好的训练”。1982年盛夏,他不顾自己正患着眼疾,为浙江《语文新圃》杂志写了“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的题辞。1983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年会,叶圣陶在开幕式的讲话中,对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其中第三点是专门阐述听、说、读、写的,他说:“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善于说,一方面要使他善于听。什么是读和写呢?读就是用眼睛来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连起来。”

我们认为,叶圣陶之所以提出“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的主张,是由他对时代变化、社会发展后语文教育社会功能的深刻理解决定的。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反复告诫人们,现代的教育,再也不能如同封建教育那样,去培养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而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语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现代的日常生活,“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国家的合格公民”。那么,要怎样才算“合格”呢?叶圣陶认为主要是指广大青少年学生经过培养和训练,能够独立自由地接受和表达思想、感情和意志,具备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能够应付日常生活并推动社会的前进。在这个训练和培养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显示了它特有的功能。要想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国家的合格公民,就必须学好语文,掌握好语文这个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使用语文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生活的能力,而作为一种生活能力,听、说、读、写是缺一不可的,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是生活能力上的残缺,吃亏的不只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为此,在 1949年讨论中小学语文学科的名称时,叶圣陶建议将小学的“国语”和中学的“国文”一律称为“语文”。因为“语”指口头语言,包括听和说,“文”指书面语言,包括读和写:光有口头的听和说不行,光有书面的读和写也不行,必须把四者结合起来才对。由于叶圣陶把听、说、读、写四项并重地当作了学好语文的标准,这对我国语文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毋庸讳言,我国现在仍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长期以来,研究阅读和写作的成果已相当多,而探讨听说方面的文章还相对较少,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改方面的缺陷之一。随着时代的前进,听和说的训练显得更为重要了。1984年,叶圣陶已年逾九十,经过调研,他发现仍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语文课就是光给学生讲课本,光管教学生作文,作了文给他们批改。他认为这是极端错误的认识,必须赶快改变。一定要让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 “看书读书其实就是听他人的话——用眼睛从书面上听他人的话,作文其实就是说自己的话——用笔在纸上说自己的话;读和听是同一回事,写和说是同一回事,不能丢开听和说不顾,光管读和写。认清了这一层,语文教学才能切合实际,对学生真有益处。”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和说的训练是相当重要的,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忽视和松懈。

下面,我们分头来淡谈“听”和“说”。

先说“听”。“听”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是须臾也不能离开的,很难设想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缺了“听”将会是个什么样子。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观察一般语言活动的使用频率,得到的结果是:“听占45%,说占 30%,读占16%,写占9%”。可见人们直接获取信息,求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听”。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谈话、议论、报告和讲课,得到了许多新鲜的知识,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国内外不少心理教育专家都提倡父母要尽早与新生儿多进行语言交流(不要误以为他们听不懂而不交流或少交流),让他们在听父母的讲话中感受亲情,开发智商,训练能力。这样的幼儿往后进入小学和中学,往往会变得耳聪目明,见多识广,在听老师讲课和同学发言中,能够边听边想,作出敏捷的反应。时间一长,他们不仅能获得坚实而灵活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而且综合素质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总的要求应是叶圣陶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所写的那样:“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的要旨,不发生误会。又能够加以评判,对或不对,妥当或不妥当,都说得出个所以然。”根据听话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辨音力、理解力、品评力、摄取力等四种),我们可以将听话训练的目标概括为五个“能”:能集中注意力,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能听清讲话人的意思,最大限度地正确理解讲话人的意思;能记住对方讲话的重点;能评价讲话的内容和形式的优劣;能通过听话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辨别判断能力。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的训练。其方式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听读、听讲、听问、听辨、听记,等等。仅以其中的听读而言,听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静听别人读文字材料,并根据诵读的内容理解其意义,掌握其要点。这种训练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语感。声情并茂的朗读,常常会带着学生进入意境,融入角色,使他们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体味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组词造句的最佳形式。此外,由于听读时听到的是瞬息即逝的声音,因此,听者必须及时捕捉听觉信息,迅速辨清语音语义,并把握其中心要旨,久而久之,语言的感受能力就会逐渐增强。当然,在整个听话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地域、学识等差异,分别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就一般而言,应遵循先慢后快、先简单后复杂、先具体后抽象等原则,使学生听话能力的诸要素都得到全面训练。到那时,学生养成了专心听讲的好习惯,听话的质量必将大大提高,在听话方面形成的能力就可真正享用一辈子了。

再来说“说”。解放前,叶圣陶虽然没有把“说”列入国文教学的目标,但却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早在1924年,他就专门写过一篇题为《说话训练》的文章,把训练儿童说话一事看得极其重要,认为“儿童时期如不经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可宝贵的锁钥”。所以在学校里,一定要认真地对学生进行说话的严格训练,否则的话,“他们出了学校不善说话,甚至终其身不善说话”。叶圣陶认为训练学生的讲话,“其实就是要迫使儿童的内面有所产生.合理且丰富地产生。换一句说,就是要他们磨炼思想,培养情感。……所以训练儿童说话实在是一个总枢纽”。又说:“所谓善于说话,决不是世俗所称口齿伶俐,虚文缴绕的意思。要修养到一言片语都合于论理,都出于至诚,才得称为善于说话。……有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达等的意思。”

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里,叶圣陶对中学生“说”的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对个人或公众能够说出自己的意思,能够作辩论,不虚浮,不夸张,老老实实,诚中形外。说话又能够不违背论理和我国的语言习惯,明确,干净,不含糊,不啰嗦。”国家教育部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说话能力的要求除增加了“说普通话”这一条外,其他方面与叶圣陶当年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现代语言学家把说话能力的构成要素归纳为定向能力、编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音调控能力和态势配合能力等五种。根据这些构成要素及《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将说话训练的目标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说普通话,发音准确、正确,语音清晰;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文明,有礼貌;说话内容清楚、实在,中心集中明确,条理分明;语言简练、生动,尽量减少语法错误;能做有准备的说话,也能根据变换了的环境和话题调整自己说话的内容;说话时能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态势。

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课内可采用诵读(包括朗读和背诵)、复述、发言、讨论(包括辩论)等形式,还可结合作文教学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先说后写,写后评说和口头作文等。至于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进行说话训练,如慰问、接待、致辞、演讲等。当然最好都能有教师的指导;指导得法,学生不但能提高说话能力,而且交际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都能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

听和说与读和写一样,都是一种技能。“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我们一定要克服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像认真对待读和写那样来认真对待听和说。语文教学如果只注意读与写,忽略了听与说,就会如同张志公先生所批评的那样,是一种“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花的办法”。

无论是从国家的需要还是从广大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考虑,语文教学都应力求做到听、说、读、写四者并重。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指导方面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叶圣陶曾在多次讲话中引用过两句古语,叫做“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做到的,才能够要求别人做到;自己没有这样的缺点,才能够批评别人的类似缺点。笔者认为叶圣陶所引用的这两句古语可以当作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长年从事着教育工作,“凡是带点儿教育意味的事都一样:自己做不到的,别教人家做;自己教人家,要想收到效果,就得自己做出榜样来”。语文教学既然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仅不能有所偏废,而且对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应进行深入的实践和研究。这个实践和研究应该伴随自己的整个教学生涯,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使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一步一步跨上新的台阶。

标签:;  ;  

叶圣陶:在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应该并重_叶圣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