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的结构差异_总产值论文

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的结构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中国论文,差异论文,结构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熊彼特在1939年指出,创新不是随机地均匀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而是倾向于集中在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而究竟是哪些部门,则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会不同。某些建立在重大科技突破基础上的新产品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一旦这种需求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市场需求弹性就会稳步上升,带来新兴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通过产业之间的前后技术关联改变着整个经济的发展,一是直接促进相关产业创新的高级化,二是改变产业间劳动力和生产资源的配置,从而改变经济发展的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推动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本文即在此理论基础上,分析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的结构差异及其对工业演变的影响。

一、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的产业差异

一般而言,产业的技术创新差异是比较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就明显不同。新产品和附加价值高的产品总是出自于那些在技术创新上作出最大努力的产业。所谓最大努力,除了从投入来考虑以外,也要从产出方面加以衡量。表1显示了1992年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情况[①]。投入方面,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最多的6个产业是机械产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支出额占整个工业技术开发经费的60.88%,其中机械工业为22.75%,达到47.5亿元。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最低的5个产业是饲料工业、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其它工业,其支出额只占了整个工业的0.32%,其中饲料工业仅为291万元,占0.01%。产出方面,新产品产值最大的6个产业仍然是支出额最多的6个产业,占整个工业新产品产值的73.44%,其中机械工业为339亿元,占18.75%。新产品产值最低的5个产业是自来水生产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家具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它们的新产品产值仅为整个工业的0.11%,其中自来水生产供应业最低,只有267万元,占0.00125%。扣除产业规模差异以后,投入方面,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即支出强度)超过0.02,排序在前的产业有6个,分别为仪器仪表业(0.0421)、机械工业(0.0321)、其它工业(0.0257)、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0.0245),印刷业(0.0239)和电器业(0.0228)。支出强度低于0.005,排序在后的产业有7个,分别为饲料工业(0.0009)、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0.0023)、木材及竹材采运业(0.0039)、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0043),煤炭采选业(0.0046),石油加工业(0.0046)和烟草加工业(0.0049)。而产出方面,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产出强度)排序在前五位,超过0.2的产业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0.4169)、仪器仪表业(0.301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270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2568)和机械工业(0.2239)。产出强度排序在后,低于0.01的6个产业是自来水生产及供应业(0.0005)、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0.000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0015)、煤炭采选业(0.0047),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0092)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0097)。

表1 产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情况(1992年)

注:为便于后文同1985年比较,故选择了未进行行业重新分组的1992年资料。

支出百分数=行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整个工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100%

支出强度=行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行业产品销售收入

产出百分数=行业新产品产值÷整个工业新产品产值×100%

产出强度=行业新产品产值÷行业总产值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3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二、形成差异的原因

导致技术创新在各个产业之间明显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市场需求选择着技术创新。从理论上讲,科技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率,从而使各个产业都能获得发展。由于各产业的技术发展有先后的区别,因此在同一时点上,各产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和不同的市场容量,导致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时对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需求,从而使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不同,产业技术创新的选择方向受到制约,也就是受到了市场的选择和淘汰。

其次,技术创新也受到产业技术基础的影响。一般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科技发展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多地是以经验技术为基础,其技术创新具有渐进性的特点,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则更多地依赖于科技的发展,创新的阶段性和突破性比较明显。同时,由于技术的复杂程度和关联程度不同,技术创新也不一样。如电子工业的发展主要地依赖于科技理论的突破,技术复杂程度和关联程度小,一旦电子科技取得进展,电子工业的技术创新就可以大大提高。而纺织工业技术则与化学、机械和农业的关联较大,纺织技术较为综合复杂,因而其取得创新的难度也较大。

最后,影响产业技术创新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策和财政投入。产业政策体现了政府发展各个产业的意图。我国在“七五”计划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规定了产业政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领域的产业政策主要侧重于消费品工业、瓶颈部门和主导或支柱部门三个方面。其中后两个方面主要指能源、交通运输、机械、电子、重化和建筑等产业,而前者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轻纺等日用消费品工业实际只受到有限重视,而且主要是重视劳动力就业。另一类如彩电等耐用消费品加工工业在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就被限制发展。所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投资行为仍为“政府意志”的前提下,最能体现政府对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指标就是政府的财政投入。从表2中可以看到,政策投入在三大类型产业中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在投入比重上,三者依次相差10个百分点,在投入强度上依次相差0.05个百分点。

表2 政府投入在三大类型产业中的差异

比重(%) 强度(%)

高密集产业 43.58 0.17

中密集产业 31.61 0.12

低密集产业 24.81 0.07

其中:比重=某类型产业的政府投入÷三大类型产业的政府投入之和

强度=某类型产业的政府投入÷该类型产业的产品销售收入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3年P.169计算而得

三、创新差异对工业增长的影响

60年代以来,库兹涅茨、钱纳里等外国经济学家对工业化进程的研究表明,工业增长的实质就是结构转变。前文已经从理论上分析了技术创新是如何通过内部驱动力以及产业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来加速整个工业的增长与发展的,这里再从实证上考察技术创新对我国工业增长的影响。

1992年高中低密集三大类型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中,技术创新的显著差异并未能体现出来,集中了一半以上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高密集产业,其就业比重和总产值比重均不到三分之一。但联系它们在1995年的状况可以看到,技术创新密集程度不同的产业的发展变化是不同的,在产出和就业方面,比重变化及增长率都是创新高密集产业的贡献较大。

表3 三大类型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3年和《中国科学技术四十年》有关数据计算而得

在总产值产出上,一方面,创新高密集产业所占比重净增1.97个百分点,而中低密集产业所占比重都下降了。从1985年到1992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产值由379亿元上升到1594亿元,净增1215亿元。如果1985年的总产值比重结构不变,那么高中低密集产业总产值就应当分别是439亿元、536亿元、619亿元,但实际是471亿元、522亿元和601亿元,也就是说高密集产业相对多增长了32亿元,而中低密集产业相对少增长了14亿元和18亿元。另一方面,从1985年到1992年,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2.78%,高密集产业的增长率超过平均值1.21个百分点,中低密集产业的增长率则分别低0.43个百分点和0.52个百分点。

在就业方面,年末职工总人数从1995年的1892万人上升到1992年的3448万人,年均递增8.95%,净增1556万人。在就业比重上,高中密集产业吸收了更多的就业职工,均以10.62%的速度相对多吸收了114万人和113万人,而低密集产业则以6.28%的较低增长率相对少吸收了227万人。

以上分析表明,不同创新密集程度的产业对工业增长的作用是不同的。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创新高密集产业的推动,而工业就业的增加则主要受惠于高中密集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对于前者,即技术创新能带来财富的增加,理论上几乎毫无疑义。而对于后者,与“创新能带来就业的增加”则存在根本对立的观点“科技会排挤就业”。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由于劳动力流动不足,冗员比重较大,但在本文的分析中尚未排除这些因素,因此难以确证高中密集产业的确带来了就业的增长。然而从理论上可以说明,尽管因创新提高了某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而给该产业的就业增加带来了负影响,但同时创新也带来了产业整体规模的扩大和整个生产迂回程度的增加,这都会促进就业的增长。

注释:

① 由于资料缘故,这里以技术开发作为技术创新的替代。

标签:;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的结构差异_总产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