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政策选择与外贸收支差额的关系——1980~1997年间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差额论文,实证论文,收支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外贸收支是商品和劳务进出口所引起的资金收入与支出,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经济往来的基础和最主要的目标体现。尽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在目前国际经济日益一体化尤其是资本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冲击下,相比于传统的较为封闭的经济环境,一国(地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作用效果发生了较大变化(注:如果是固定汇率制度,货币政策因没有汇率浮动的影响而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是次要的,倒是财政政策的扩张或紧缩效果非常明显,但当汇率一旦受到冲击或成为浮动汇率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精力就得放在维持汇率的稳定以不至于损害本国经济增长方面,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效果相对显著,财政政策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但对于有着庞大本土市场的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来说,如何权衡外贸收支差额与财政政策选择,仍是不同于发达国家和内需较小的国家与地区的。1997年下半年以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尤其是最近的日元大幅度贬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日益显现,压力越来越大,以至影响到外贸部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程度,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外贸依存度在最高年份毕竟已达到43.59%(1994年数,国家统计局,1997年)。所以,在当前为了启动经济适度增长,确保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如何发挥财政政策在各方面的优势,尤其如何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已显得特别重要。而且,就财政政策选择与外贸收支差额间的关系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理论界所急需弥补的一个空白领域,因为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加深,已使这方面的理论指导尤为迫切。为此,本文拟对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在这方面的运行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一些建议性结论。
一、1985-1997年中国财政收支差额与外贸收支差额的变化情况
如果我们将研究分析着眼点界定在改革开放后的1980-1997年,可以明显地观察到财政收支差额与外贸收支差额的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一)财政收支差额:财政赤字不断增长
与放权让利的改革模式与粗放型经济增长相联系,包括国内外债务本息支出在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7.83%下降到1997年的14.86%,各项税收占GDP的份额由1980年的12.65%下降到1996年的10.07%,剔除债务收入以外的各项财政收入占GDP的份额由1980年的25.67%下降到1997年的11.5%。可见,从与GDP比照的相对份额来看,财政支出下降幅度小于收入降幅(为0.5个百分点)(注:至于各项税收,则具有体制性不可比因素,因为改革之初的财政收入中一半是来自非税形式的利润上交、基金等费用,而到90年代,后一类收入大幅度减少,财政收入基本上是由各项税收构成的。),从而使财政赤字尽管呈增长趋势(1980年—1997年间的财政赤字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34%),但相对份额却下降了,即由1980年占GDP的1.53%下降到1997年的0.75%,使得各种形式的国内外债务发行额尽管年均增幅高达25.26%,占GDP的份额由0.95%上升到1997年的3.31%,但相对份额的升幅并不大。如果按累计赤字额即政府债务余额计算,1997年末的这一数额为3825亿元,占GDP的6.45%,显然也算不上庞大。这反映了政府一直在实施压缩财政赤字、控制债务规模的政策(注:在党和中央政府的历次指导性文件中基本都明确了这一点。)。
(二)对外贸易收支差额:起伏波动较大
1980-1997年,中国的外贸收支差额大体可呈五个阶段变化:1981-1984年的贸易顺差:1985-1989年的逆差;1990-1992年的贸易顺差;1993年为顺差转向迄今为止的最大逆差;1994-1997年为顺差不断大幅啬加阶段。
可见,财政收支差额与贸易差额的变化是不同的。下面就开始有比较完全的统计资料的1985-1997年间,观察分析财政、贸易差额间的影响及其计量情况。
(三)1985-1996年间中国财政收支差额与贸易差额的关系考察
1.1985-1989年。这五年内国民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1)在经济增长速度日趋下降的过程中伴随着通胀率的大幅度上升。GDP环比增长率由1985年的13.5%下降为1989年的4.1%,而通胀率由1985年的8.8%上升到1989年的17.8%。
(2)国内总储蓄小于国内总投资,但差额趋于缩小。除1987年外,国内储蓄均小于投资,其中的差额由1985年的367亿元下降到1989年的185亿元(见表2)。
(3)经济处于典型的短缺状态。国内投资总额大于国内储蓄,说明投资需求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因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而使有效供给减少,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通胀程度。
从理论上讲,在S<I时,赤字性财政政策无疑是扩大国内供求缺口和贸易逆差的一个原因。1985-1989年间,财政赤字逐年增大,财政收支表现为净支出,并按支出乘数进一步扩大社会总需求。根据最简单的粗略匡算,1986-1989年的财政支出乘数均在2倍以上。随着财政赤字的增加,由赤字引致的需求扩大额也不断上升,不能不说是引起贸易赤字额逐年扩大的一个因素(见表3)。
但是,这里估算的数据并不完全与理论分析所给出的一致。比如1989年的财政赤字导致的需求扩大差额为389余亿元,如果再加上国内投资大于储蓄的185亿美元的差额,则远大于当年的贸易逆差。这是为什么?由此能够看出这段时间的经济运行具有何种特点?
(1)政府财政的净支出,在扩大需求总额的同时,也扩大了国民产出和收入,其中必然增加一部分国内储蓄,从而抑制了财政赤字支出对贸易逆差扩张的影响。
(2)1985-1989年GDP处于增幅不断下降之中,而与此同时受通胀影响,国民边际储蓄倾向也是逐年下降的,由1986年的0.47下降到1989年的0.29,国内投资的增幅同样由1986年的12.37%下降到1989年的10.9%,1989年与1988年相比,投资增幅下降更大(为16.24个百分点),从而又进一步助长了GDP增长速度的下降。由净出口函数可知,贸易赤字随国内收入的减少而减少,所以,贸易赤字在1985-1989年也是逐年下降的。
(3)人民币的持续贬值抑制了贸易赤字的进一步扩大。1985-1989年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为28.24%,年均贬值22.35%,这必然抵消一部分财政赤字对贸易赤字的扩张。
(4)从中可以看出,尽管这段时间内,财政赤字无疑助长了进口增加,从而成为贸易逆差的一个原因,但很难说贸易逆差就主要是由财政赤字引致的,因为即使到1997年,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尚没有发展到这样的一种状态,即财政赤字的大量出现所引起的政府对借款的高度需求,足以使实际利率上升,导致汇率提高,由此又导致贸易赤字。这一是指财政赤字的相对份额并没有象人们想像得那样大、那样可怕;二是政府的借款需求也不大,还没有达到足以刺激利率上升的地步,相反,1985-1989年间的实际利率基本为负数(见表4);三是由此使财政赤字尚未构成对汇率的影响,期间人民币的贬值就证明了这一点。
2.1990-1992年。这段时间内国民经济特点如下:
(1)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升,通胀率急剧下降后又开始反弹,但其增幅低于GDP的增幅。
(2)国内储蓄大于投资(S>I),但差额趋于缩小。尽管三年内国内总投资的增幅日益扩大,分别为5.7%、16.5%和28.18%,但国内储蓄超过投资的金额却分别为511亿元、617亿元和276亿元,尤其是1990年国民边际储蓄倾向为1986-1996年间的最高,达到0.64;就其中的居民边际储蓄倾向看,1990年也较高,为0.238(宋国青,1998年)。据此可以断定,这三年的经济处于相对过剩状态(注:1990年、1991年为9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经济衰退谷底,统计表明,期间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极度疲软,存货投资大幅度增加,有人估计这段时间内尽管正式失业和下岗人数并不多,但实际的城镇劳动力的平均工作时间要小于1997年至今的水平,但因银行对停产半停产的企业仍然提供可以发放工资的贷款,致使表现出的名义社会投资增长率在1919年为16.65%。参见宋国青,《宏观经济的波动与人民币汇率》,载《联办研究报告》,1998年3月30日。)。
由此,1990年成为近13年来GDP增长率的谷底,尽管GDP从1991年开始回升,但国内需求仍未能足以充分吸收国内储蓄,所以,大量储蓄剩余的存在,必然使外贸表现为净出口,出现顺差,从而表现为净资本流出。有学者估测,1992年中国资本外流232.095亿美元,按当年5.7的官方汇率换算,相当于1327.5亿元人民币,大于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额192.02亿美元(注:李扬,《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
在如此状况下,赤字财政政策是有助于国民经济平衡的,或者说,财政赤字性支出对顺差扩大具有抑制作用。实际上,1990-1993年的财政赤字导致的国内需求扩大额分别为82.03、386.54、460.7亿元,使净出口函数曲线向右移动,这对尽量利用国内储蓄应当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同样地,经济机制和财政赤字规模仍不可能使之对汇率产生太大影响,从而影响外贸收支,尽管政府的国内举债从1990年的170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460.7亿元,(注:《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尽管这段时间实际利率较以前有较大幅度上升,表现为正利率,但并没由此使人民币升值,从而对出口产生抑制影响,因为3年内人民币官方汇价连续小幅贬值。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官方汇率相比于市场汇率和真实汇率出现高估现象,即使真实汇率与市场汇率相比,在以前年份也出现升值现象(见表5),这均都是减少净出口的力量,三年内外贸顺差的趋降不可能与此无关,这也不可能与赤字财政政策无关,尽管无法准确测算财政赤字对这种汇率升值的具体影响程度,但毕竟是财政政策开始对这一领域有所影响。换言之,只要汇率和利率机制向市场化日趋靠近,这种影响的释放量就会越来越明显。
3.1993年。1993年的对外贸易在前3年存有较大盈余之后陡然出现701.4亿元逆差,为改革近20多年来逆差额最大的年份,显得异常突出。
1993年宏观经济情况是,通胀率急剧上升,由上年的5.4%陡升到3.2%,名义和实际GDP增长率均下降,实际GDP增长率仅有0.3%;与此同时,国内投资需求却大幅度上升,升幅为55.65%;尽管该年国民边际储蓄倾向为0.56,但居民储蓄倾向却有所下降(降幅为0.187个百分点),使国内投资大于国内储蓄,缺口高达680亿元;财政赤字也高达293.35亿元,由此对社会总需求的扩大额为231.75亿元。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国民经济达到均衡,以此抑制趋于过快上升的通胀,必然使外贸表现为净进口,逆差扩大,产生资本净流入(当年资本净流入57.929亿美元)。但有趣的是,尽管赤字比上年有所增加,但政府对举债券数量却减少了近100亿元,因而实际利率趋于下降,并表现为负数,使得无论是官方牌价汇率,还是市场汇率和估算的真实汇率都有较大走低,按三种口径计算的人民币贬值幅度分别为4.54%、32.62%和13.83%。如果将时滞因素考虑进来,由此产生的本币贬值为1994年净进口减少打下了基础。
4.1994-1997年。这段时间的国内经济特点为:
(1)名义经济增长率继续萎缩,通胀率达到迄今为止最高年份1994年的21.7%,后便大幅度下降,到1997年成为历史最低水平(0.8%),由此使得实际GDP增长率还是不断上升的。
(2)国内储蓄大于投资(S>I)。国内投资增长率由1994年23.96%下降到1997年的5%(注:《中国证券报》,1998年3月16日。),导致对储蓄的利用率降低;另一方面,尽管通胀近年来出现直线下降,但并没有因此而引起最终消费的增加,反而使居民储蓄倾向处于逐年上升(分别为0.2、0.252、0.276和0.294),由此使国内储蓄余额逐年加大,由1995年的904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1555亿元。
在这种背景下,尽管从1994年开始财政赤字额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仅相当于国内储蓄剩余的三分之一,由赤字导致的国内需求扩大额也及其有限,因而国民经济的均衡要求使得净出口额日益增大,1996年顺差额有所回落后,1997年因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下降以及进一步压缩财政赤字等因素的影响,外贸顺差又大幅度回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这段时间内,因财政赤字累计额的扩大,政府举债需求扩大,尽管因通胀率急剧下降而使实际利率处于上升之中,但由于政府举债的相对规模仍然很小,不足以对利率产生影响,反而名义利率出现连续下调,也就使这两年的汇率基本稳定。当然,顺差的扩大使人民币有小幅升值,不过从真实汇率看,人民币从1996年开始还是趋于小幅贬值的,从目前确保一定经济增长速度而明确提出刺激国内需求的任务后,预计顺差额将在今后几年内会趋于缩小。
二、建议性结论
1.无论经济增长是处于日趋上升还是下降过程,也无论是贸易收支处于逆差还是顺差状态,中国财政收支差额对贸易差额都会有所影响,尽管由于赤字的相对份额较小,使得这种影响还不是很大,但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影响应当是今年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予以重视的因素,因为它对实现国民经济均衡是重要的。
2.过去10多年内的两次贸易顺差阶段,均是发生在经济萎缩时期,不可否认,出口的增加带动了一部分国内生产,但引起了资本的净流出,这两个阶段的财政赤字性支出对于抑制这种资本流出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只不过因赤字额较小而使这种作用并不明显,然而这总比平衡性或盈余性财政政策要来得积极,在为它缓解了经济的萎缩程度。
3.尽管某些时期内经济会出现相对过剩,但中国毕竟仍是一个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仍面临消除绝对贫困和较大就业压力的发展中国家,资本仍是这个国家最为稀缺的要素,储蓄的充分利用也是最为紧要的,因此,在确保外债适度和足够偿债能力的条件下,尽量避免出现资本的净流出,尽量确保国民经济的均衡,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意味着,贸易顺差的过快增大并非全都是积极的。为此,适当的赤字性财政支出政策将有利于经济均衡目标实现。
4.就1998年的情况看,为了确保8%的增长速度,在人民币不能贬值的前提下,来自出口的压力不会进一步扩大,而国内储蓄剩余又意味着足够的潜在支撑力,所以,国家明确提出以重点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住房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来刺激国内需求的政策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注:实际上,1997年第一产业的增幅也是最小的,当年一、二、三产业的增幅分别为3.5%、10.8%、8.8%。参见陈锦华,《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这些增长首先是需要扩大政府投资来引导的,但在由刺激国内需求目标所决定的不能增税筹资以支撑一定财政支出的情况下,应当加大债务融资力度,而且就目前来看,债务融资支持的赤字性财政支出即使有所增加,也不会对贸易收支产生较大冲击,反而有助于既定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由此也可看出,“压缩财政赤字、控制债务规模”也应是相对而言的,应视经济运行态势、外贸收支差额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所需而有相应灵活的调整。
标签:财政赤字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财政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