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十大关系》到《论十二大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系论文,十大论文,论十二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4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40年后,江泽民同志又发表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简称《论十二大关系》)。从《论十大关系》到《论十二大关系》,反映了党的第一代和第三代主要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历史连续性。正确认识这两篇文章的关系,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一、《论十二大关系》是《论十大关系》的继承
江泽民同志的《论十二大关系》,不是凭空产生的。从实践上说,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新经验、新问题、新矛盾的正确反映;从理论上说,它是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的直接继承。这只要对比一下这两篇文章,就会发现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其一,目的相同。这两篇重要论著,都是为了揭示和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探索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路线,以便统一认识,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点,两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做了说明。《论十大关系》的开头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结尾时又强调:“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江泽民同志的《论十二大关系》的开头也指出,提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目的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客观规律,统一全党认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文章结尾又说:“希望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研究这些重大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调查研究,集中群众智慧,提高领导水平,找出解决办法,把我国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推向前进。”显而易见,毛泽东和江泽民这两位党的领导人都是为了相同的目的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其二,出发点相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是从书本出发,从别国的经验出发,从主观想象出发,还是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不同的思想认识路线有不同的选择。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工作部门的工作汇报,从中看到了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综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十大关系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从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出来的,是鉴于苏联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来的,一句话,是从实际出发的。同样,江泽民同志的《论十二大关系》也是从实际出发的,是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的实际出发的,从当今时代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实际出发的。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否则,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其三,方法相同。研究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除了出发点之外,还有方法问题。方法无非两种,一种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形而上学;另一种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辩证唯物论。毛泽东和江泽民的这两篇文章,全面地深入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提出了处理这些关系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则,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的光辉,都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经典文献。特别是江泽民同志的《论十二大关系》,由于是在《论十大关系》的基础上写作的,是在现代化建设进行了40多年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写作的,因而辩证法的思想更为丰富。例如,在强调重点论的同时,指出要注意协调发展,使协调发展成为贯穿于该文的一条红线;在强调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指出要注意实践的发展,及时研究新出现的问题,调整方针和政策。
其四,有些内容相同。由于这两篇文章都是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问题的,都是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因而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毛泽东1958年3月10 日在成都会议上指出:“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这五条都是讲经济问题的,都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因而也成为《论十二大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尽管《论十二大关系》对这五个关系论述的具体内容、角度,侧重点都不同于《论十大关系》,但这两篇文章都把这五个关系作为重大问题来论述,这说明这五个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也说明党的两代领导人在理论上的继承关系。
上述共同点说明了党的两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历史连续性和继承性。
二、《论十二大关系》是《论十大关系》的发展
毛泽东和江泽民的这两篇论著,虽然都是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重要文献,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但是,仔细对比一下这两篇文章,其中又有许多不同。
一是时代不同。《论十大关系》产生于50年代中期。那时,从国际上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国际反动势力包围之中;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暴露了一些问题,但其基本方面仍然得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肯定。从国内来看,三大改造虽基本完成,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间还不长,经验还不很多。这就使毛泽东只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有限的经验教训为依据,从而使《论十大关系》对一些问题的论述,在深度、广度和正确性上都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论十二大关系》的历史条件则大不一样。从时代来说,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建设环境已成为可能,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和科学文化交流已十分广泛和密切。同时,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打开了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大门,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这样,江泽民同志在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时,在视野上很广阔,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十分丰富。这就使他对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认识比过去更全面、更深切、更正确,做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有所发展。
二是坐标不同。《论十大关系》是以苏联为坐标,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坐标。因此,尽管该文对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有所非议,并提出要引以为戒,但对苏联模式的一些基本内容,包括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仍然是肯定的。我国这种以苏联为坐标、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坐标建构起来的政治模式和经济模式,虽然有不少地方不同于苏联模式,但其基本框架则大体相同。因而《论十大关系》所作的探求,只是对苏联模式、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修补,不是也不可能是体制上的创新。
《论十二大关系》是在我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但这个目标模式又未完成的条件下写作的,其坐标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坐标的确定,使我们一方面能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又能发挥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吸收两种不同制度的优点又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弱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十二大关系》就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坐标来思考问题的,其中对许多关系的论述都是直接或间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服务的。
三是内容不同。前面说到,《论十二大关系》和《论十大关系》相比,有些内容是相同的,但更多的内容则不同。这是由于这两篇文章写作的历史条件不同,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不同,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选择的坐标也不同。因此,《论十二大关系》所提出的一些问题,诸如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和其他经济成份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等等,是《论十大关系》所没有的。这些新关系的提出,不是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它们与当今时代主题密切相关,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密切相关,与新的科学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与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态势密切相关,更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所取得的丰富的经验教训密切相关。这些新关系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不是拘泥于原有的认识,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发展,不断开辟新的认识领域,提出新的结论。
《论十二大关系》在开辟新的认识领域的同时,对《论十大关系》已提出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再思考,丰富了原有的认识。例如,关于工业和农业的关系,《论十大关系》标题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在《论十二大关系》中,不仅标题改为“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这种改变表明我们对产业结构由工、农业二元结构变为一、二、三产业三元结构),而且在具体内容的论述上有很大的差别。就拿农业来说,在《论十大关系》中,它并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相反,它是为更好地发展重工业这个重点服务的。在《论十二大关系》中,则认为“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指出“制定计划首先安排好农业,研究政策优先考虑农业”,并提出要“形成‘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机制”。很明显,毛泽东和江泽民这两位领导人对农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是不大相同的。对农业的认识如此,对其他问题的认识也如此。这种认识上的不同,并不是两位领导人认识能力的差异,而是事物发展程度和认识的客观条件不同造成的。
更值得指出的是,与《论十大关系》不同,《论十二大关系》提出并精辟分析“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它放在十二大关系之首,认为它是“总揽全局”的,它和其他“关系”的关系,并非平行的并列的关系,而是服从和服务的关系,就是说,其他关系的解决必须有利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事实上,其他关系都是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一关系展开的,特别是围绕发展问题进行的。其中第二个关系讲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第三个关系讲发展的后劲或可持续发展问题,第四、五、七、十一、十二等五个关系,分别从不同角度讲协调发展问题,即产业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所有制协调发展、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第六、八、九、十等四个关系是讲发展的机制和动力问题,即发展机制问题,国家、集体和个人积极性问题,国外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利用问题,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问题。由于《论十二大关系》有了这样一个“总揽全局”的东西,就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明确方向和基本方针。
四是结果不同。《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最成功最著名的著作之一。但是,由于此文发表不久即连续发生了“反右派”、“大跃进”、“四清”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左”的错误,使该文提出的正确的理论观点、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并没有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落实,产生应有的良好效果。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它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才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改革开放的发展,使我国的具体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文中所阐述的一些具体观点和规定的具体政策,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这就需要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新的情况写作新的著作。江泽民同志的《论十二大关系》就是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现在,全国人民正在认真学习这篇重要著作,正在用这篇著作的精神指导实践,正在根据这篇著作提出的原则实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可以肯定地说,《论十二大关系》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出丰硕的成果。
上述《论十二大关系》和《论十大关系》的同与异,说明《论十二大关系》是《论十大关系》的继承和发展。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进行认识和研究的重大成果,都是通过对体现本质的重大关系的深刻分析来把握和驾驭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但是,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事物自身的规律也是发展的。同时,事物矛盾的暴露总有一个过程,我们对矛盾的认识,对事物规律的把握,也需要一个过程。由于这两篇文章分别产生于50年代和90年代,相距40年,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许多矛盾各不相同,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也当然不同。上述不同,正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产生了新飞跃,获得了新成果。
三、从《论十大关系》到《论十二大关系》的历史启示
《论十大关系》和《论十二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百花园中两朵奇葩。透过这两朵奇葩的先后开放,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启示之一,任何著名著作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都要解决特定的重大问题。那种主观的无的放矢之作,是不会有生命力的。这两篇文章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因为它们都是在中国历史转折时期,对以往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研究和探索。
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人民也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面临的重大问题。1956年,当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许多问题的时候,当中国完成三大改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遇到很多矛盾的时候,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和矛盾,就成为中国共产人面临的任务。毛泽东及时抓住了这个问题,科学总结了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精辟阐述了事关现代化建设大局的十大关系,给我们指明了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这篇文章的精神没能在实践中落实,但这篇文章的生命力至今犹在。事实证明,凡是科学真理,即使一时不被重视,但它的光辉终究是掩盖不住的。
90年代的今天,当世界格局由两极称霸向多元竞争转变的时候,当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候,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问题和矛盾的时候,江泽民同志抓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刻而辩证地阐述了处理十二个重大关系的思想和原则。这篇文章的生命力已经并将进一步显现出来。
这两篇文章的成功启示我们,必须善于从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善于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切不可迷信书本,埋头故纸堆,从书本到书本,搞学究式的研究。
启示之二,任何成功著作的产生,既要继承前人的成果,又要有自己的创新。这两篇著作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因为它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继承,勇于创新。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实际的结果,毫无疑问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但是,它绝不是马克思主义词句的照搬,也不是苏联经验的翻版。恰恰相反,他是为了批评苏联现代化建设的错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而写作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正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同样,江泽民的《论十二大关系》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分析当代中国和世界的产物。他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思想,也概括、深化和延伸了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特别是关于实现两个转变的思想,即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更反映了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认识的新成果。《论十二大关系》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指导性文献,就在于它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体现了我们探索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成果。
启示之三,任何经典性文献,既要用于改造客观世界,也要用于改造主观世界。如果把它置之高阁,是不会发挥作用的。这两篇文章不同的历史命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这篇名著,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得应有的良好效果。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对它学习不够,宣传不够。当时许多知识界的人都不知道这篇文章,更不用说广大群众了。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今天对待《论十二大关系》,就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用这篇文章的精神武装自己的思想,改造主观世界,现在,有些人讳言世界观的改造,其实,改造世界观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根本内容。人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改造的一生,没有改造,就没有进步,就没有发展,就会落后。所以,用《论十二大关系》的精神武装头脑,改造主观世界是正确的。只有吃透了这篇文章的精神,才能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才能发挥它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标签:论十大关系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毛泽东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