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181医院血液内科 541000)
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 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6例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73.68%),组间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15.79%)对照组(18.42%)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效果良好,血小板升高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风险极低,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关键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安全性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相对高发的血液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致死风险较高,需尽早治疗,以降低患者出血风险。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不佳,且不良反应风险较高,近年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药物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为此,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8月~2017 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6例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风险,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7 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6例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符合全国第五届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提出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1]。已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者、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干燥综合征等。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18~44岁,平均年龄(31.07±13.02)岁,病程3~25d,平均(14.34±11.02)d。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31.56±13.41)岁,病程5~25d,平均(15.05±10.13)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浙江瑞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594,1ml:2mg),5mg/d,静脉注射,血小板升至80×109/L 以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728,5mg),5~10mg/次,2~3次/d,每日总剂量10~60 mg/d。两组外周血小板计数<10×109/L时或出血征兆时,需输注血小板。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特比澳,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20050049,7500U/1ml/瓶),15000U/次,皮下注射,血小板计数≥ 100×109/L。
1.3观察指标
密切关注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统计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水平。同时,根据血小板计数水平评估临床疗效[2]:显效,血小板计数增幅≥200%,达到≥ 100×109/L;有效,血小板计数增幅≥200%,达到≥ 30×109/L;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或有出血症状者。总有效率=(样本数-无效)/样本数。同时,监测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 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有意义。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用药期间及停药后:对照组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3例、下肢浮肿2例,易激动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9%(6/38);观察组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3例、下肢浮肿1例,易激动1例,肌肉酸痛1例、头晕头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42%(7/38);观察组和(15.79%)对照组(18.42%)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常见急性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症状,其病理机制复杂,主要可分为血小板过度破坏和生成不足两个方面,其主要病因为免疫介导损伤。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计数多低于30×109/L,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促进血小板升高,同时可明显降低出血风险,多数患者治疗有效,但是毒副作用明显,同时,治疗有效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但临床用药存在一定限制。近年来,对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理机制研究逐渐深入,发现患者血小板减少状态下,血小板生成素并未升高,其调节机制异常,引发血小板弥补性机制功能障碍,因而开始尝试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该病,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3]。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属于促血小板生成素,与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作用相似,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应用较多,临床疗效良好,较单纯激素治疗,升红细胞作用更加明显[4]。本次研究也发现,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总有效率(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73.68%),组间差异p<0.05,可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效果良好,尤其是促血小板生成作用明显,临床应用效果可靠,与上述文献报道一致。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内源性人血小板生成素结构与药理作用基本一致,较少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极高[5]。本次研究监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发现,观察组和(15.79%)对照组(18.42%)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知增加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效果良好,血小板升高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风险极低,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孙君艳,王伟,赵洪国,等.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察[J]. 血栓与止血学,2014,5(02):76-78.
[2]郑杰,马静瑶,苏雁,等.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5例临床观察[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4,5(02):393-398.
[3]高文瑾,刘安生,王华,等.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2014,5(20):4459-4460.
[4]胡晓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7,5(09):92-94.
[5]陈登科,刘照玉,王玉兰,等. 重组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5(03):628-630.
论文作者:陈宏耀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5
标签:血小板论文; 免疫性论文; 血小板减少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对照组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