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大起大落——1996年以来外贸出口“三起三落”给我们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给我们论文,大起大落论文,外贸出口论文,启示论文,三起三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6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曾在高速增长的“大起”之后出现三次“大落”(1996、 1998-1999、2001年),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负作用。
当前,我国总体经济结构及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外贸出口抗冲击的基础并不牢固,在面临外部和内部的非正常因素后出现“大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出口增速逐月回落以及2007年三月份出口的情况看,我国出口增长已经出现了再次“大落”的先兆。因此,有必要对这三次“大落”的原因加以回顾、总结,防患于未然,防止再次出现“大落”。
一、过去十年外贸出口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三次“大落”
分析1996到2006年这11年我国出口增长情况(参见表1),可以发现,11年中有7个年份的出口增长速度超过20%,是真正的“大起”,但1996、1998、1999和 2001四年则出现了明显的低增长,三次回落都比上一年度回落了20个百分点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大落”。
(一)第一次“大落”
第一次“大落”发生于1996年,比上一年度出口增幅滑落了 21.5个百分点。1996年我国对外贸易在连续几年保持高速增长之后,出口增速从前两年的31.9%和23%骤降至1.5%,不仅远低于“九五”期间平均19.5%的增长速度,而且也低于当年的全球外贸平均增长速度,这种情况在我国外贸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出现这次“大落”的主要原因有三:
表1 1996-2005年我国出口增速情况一览表 单位:%
图1 1996-2005年我国出口增速曲线图
首先是政策调整因素。一是出口退税税率大幅下调。在1995年7月1日下降的基础上,1996年1月 1日出口退税率再次大幅度降低,其中,农产品调整为3%;农业加工品出口退税率由10%下调为 6%;工业品由14%下调为9%。二是出口退税拖欠严重。企业出口退税由于财政缺乏资金而长期难以兑现,当时累计欠税额已达 500亿~600亿元。三是为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多次调高贷款利率(1996年年初,一年期存、贷款年利率分别高达10.98%和 12.06%),并取消了外贸企业的优惠贷款利率。
其次是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因素。一是国内通胀严重,出口成本持续上升。二是人民币币值高估。 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两年内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不变,当年对美元的全年平均汇率约为1美元兑换8.29元人民币,相对于物价上涨,实际比上一年升值约 5%。三是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当年我国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采用的是继续适度从紧的方针,这又主要表现在比较紧的货币政策上,全社会范围内出现了资金紧缺现象,外贸企业由于流动资金紧张,导致出口收购下降或很少增加。
第三,国际市场因素。1996年,我国有几个大的贸易伙伴处于经济复苏乏力、增长迟缓的状态,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进口需求。但这不是主要的原因,因为实际上当年世界经济增长仍达到4.1%。
(二)第二次“大落”
第二次“大落”出现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持续了两年。在 1997年出口高速增长后的1998和 1999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全国上下“千方百计”采取了许多促进措施,我国外贸出口增速仍连续两年陷入低谷,增长率分别仅为0.5%和6.1%。1998年比1997年增幅的滑落再次超过20个百分点。
这次“大落”的情况最为特殊,主要是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回落等因素造成的,但同样与我国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一定关系。
一是汇率政策。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国家的货币纷纷大幅度贬值,使得人民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贬值压力,但我国从大局考虑始终坚持稳定人民币的政策,使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
二是出口退税不及时的老问题再次出现。尽管1998年和1999年三次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扩大退税范围,出口产品的平均退税率仍仅达到12.9%,更致命的是出口退税积压的情况再次出现,并且情况更加严重。
三是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缺乏及时、有针对性的措施。尽管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一系列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但这些政策对出口的作用非常有限。此外,那两年国际市场持续低迷,而国内宏观经济参数变化后出口成本仍在上升,使出口增长更加乏力。
(三)第三次“大落”
第三次“大落”出现在2001年,多少有些“令人意外”。2000年我国外贸出口摆脱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阴霾,增长迅速,进出口总值和增长速度都创下20年来的新记录,全年实现出口2492亿美元,增长27.8%。但在经历了200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01年外贸出口竟然又一次跌入低谷,全年出口仅增长6.8%,整整“大落”了21个百分点。这是很多企业和“行家”所没有预料到的。
之所以说令人意外,是因为尽管这一年发生了“9·11”事件,但这毕竟已是九月份的事了;尽管自 2000年第四季度起美国经济增长转缓,但当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仍达到4.1%(而2001年全球实际经济增长率为不算太低的2.6%)。
现在回头看,引起这次“大落”的主因仍是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调整的因素:
首先是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因素。2000年,我国加工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年出口1377亿美元,增长24.1%,进口926亿美元,增长25.8%。但由于自1998年以来加工贸易走私行为日渐增多,国内对加工贸易的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要求缩窄优惠政策范围和加强保税监管一时成为主流。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的意见》以及之后由海关总署、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加工贸易实行了旨在从严控制的分类管理。从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上半年,主管部门在对加工贸易企业实施分类管理时从严控制,造成200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增幅比上年大幅度下降,这是当年出口增长“大落”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出口退税的因素。1998年以后,中央财政用于出口退税的资金持续上升,到2000年年底,全国积压未退的出口退税额已高达近千亿元。2001年如继续实行已有的政策,估计出口退税额将超过 1000亿元人民币,但2001年年初国家新增出口退税额度仅安排200亿元,大幅增加出口退税的余地不大,对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产生了不利影响。企业被欠退税以及出口退税率再次面临降低的压力,是导致当年出口增长乏力的第二大政策因素。
二、“大起大落”产生的影响
(一)影响工业增长速度,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运转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根据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研究所作测算,工业制成品出口每增长1%,会引致工业总产值增加0.667个百分点,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每增长 1%,会引致重工业总产值增长 0.506个百分点。增幅的下降正好产生相反的结果。1996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1998年下降整整2个百分点,2001年滑落了1个百分点,出口增幅下降就是主要的原因。工业生产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转。
(二)出口企业及相关服务企业经营困难
几次“大落”加大了出口降幅较大的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困难,并使部分企业因此而倒闭。除了部分制造业以外,与出口直接相关的运输业、物流业及金融服务等服务行业都受到了严重打击。
(三)减少新增就业机会
据测算,出口每减增1亿美元,就意味着将减少1.2万个新增就业机会。如果是加工贸易减增,大约每1亿美元减少1万个就业机会;一般贸易减增,则减少1.5万个就业机会。出口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减少近90万个就业机会。从国家劳动部公布的数据看,这三次“大落”的当年,全国减少新安排就业人数都有几十万。
(四)影响内需增长
对相关年份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加以分析发现,由于新增就业减少等原因,出口增幅下降后,内需非但没有同步上升,相反,有两次“大落”期间居民消费还因此进一步减少(1998-1999年和2001年,参见表2),一些行业的投资增速也因出口下落而下滑,可见,并非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出口与内需可以“此消彼长”。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近几年并不是出口过多导致内需不足,而是因为内需不足才使出口剧增。
(五)不利于企业有计划地生产和有计划地开拓市场
由于大起大落,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外贸企业,其正常的生产计划、市场开拓计划、品牌推广计划,都受到了不利的影响。有些商品的出口市场受到影响后多年难以恢复。
三、三次“大落”的共性规律
尽管每次“大落”的原因各不相同,因素很多,但对三次“大落”作进一步研究,仍可以发现其中一些共性规律。
(一)高速增长之后出现“大落”往往由国内出口相关政策的调整、宏观经济环境和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三大因素“叠加”所触发
近十年出口增幅的每次“大落”都与这三者有很密切的关联,但相关性强弱略有不同:1996年主要是政策因素;1998年主要是国际市场因素;2001年兼而有之,政策性因素更多一些。如此三大因素“叠加”,则必然触发“大落”。
表2 1997至2002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6中国统计摘要》
表3 1996-2005年世界经济与我国出口实际增幅对照 单位:%
A=世界经济增幅;B=我国出口增幅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海关
(二)除个别年份外,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并不是外贸出口“大落”的主因
这十年我国出口的增长幅度与世界经济增长变化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相关度并不特别高(参见表3)。几次“大落”中,1998和 1999年的相关性最强,1996年的较弱,2001年的相关性为中。前后两次“大落”,世界经济增长变化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三)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出现不利于出口增长的势头是“大落”的基础因素
三次“大落”都与当时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不利于出口的变化直接相关。其中人民币汇率、国内物价水平、人民币利率水平、财政收支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变化都会对出口增长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参见表4)。
1996年的“大落”明显是受宏观经济调控适度从紧政策的影响。
1998和1999年除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因素外,主要是人民币汇率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欧元、日元、德国马克及许多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兑美元的汇价大幅下浮的条件下,人民币相对升值,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001年的下滑与当时国内价格总水平持续提高,出口成本不断攀升有关。在连续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等宏观措施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带动了国内物价的上涨,加上高油价以及高油价带动的相关产品涨价及其他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的影响,2001年我国通货膨胀率明显超过了上一年度,而同期国际市场价格却比上一年大幅度下降。
表4 出口高增长年份与低增长年份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对照表
(四)政策调整时机不佳或调整力度过大往往是出现“大落”的第一位原因
除1998、1999年主要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直接引起,有很大的突发性和不可抗性以外,1996年和2001年的“大落”与相关政策出台时机不佳和政策调整力度过大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国际市场形势和宏观经济环境出现不利于出口的形势宛如下“大雪”,与出口相关的政策调整的不慎就有如“寒霜”又来到。外贸出口出现“大落”,都是因为“雪上加霜”。
(五)最易引致“大落”的政策是出口退税与加工贸易政策的“强度调整”
1996年和2001年的“大落”都与出口退税政策有关。前一次是因为大幅度调低出口退税率并且退税严重滞后。后一次也是因为出口退税滞后非常严重。之所以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的影响如此之大,是因为退税率和退税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出口企业能否盈利或利润水平的高低。
2001年的“大落”,第一位的原因是加工贸易政策的“强度调整”。这次“大落”是因为加工贸易进口、出口增幅都受政策调整影响而严重滑落。可见,加工贸易同样经受不起“强度调整”的冲击。
(六)持续“大起”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大落”的危险
一是因为每次“大起”都会伴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从而引发贸易保护主义并使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二是“大起”往往带来国内经济的高增长,高增长之后国内的经济环境又总是面临“过热”的危险,国家在这个时候往往又会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从而使外贸出口又面临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三是每次“大起”之后都会出现一大片控制“出口过快增长”的呼声,并导致抑制或者“牺牲”出口的政策出台。四是国际市场周期性波动对出口总会产生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最高峰往往就是我国外贸出口增长最快速的阶段,同时也意味着离下降的“拐点”不远了。
四、我国外贸出口形势分析
我国外贸出口是否又将面临新的一次“大落”?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外贸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正逐步受到抑制,出口增长新的一次“大落”今年内可能再次出现。
与1996年和2000年下半年的形势比较,当前外贸出口面临“大落”的类似先兆有:
(一)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出现了不利于外贸出口的运行趋势
一是国内价格水平和工资水平持续小幅上涨,企业出口成本不断攀升。
图2 当前出口增幅变化趋势与1996、2001年“大落”对照图
二是人民币正在加快小幅升值,对出口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只是因不同行业和不同商品而有差异(其中纺织服装业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
三是银根抽紧,利率进一步升高。央行自2005年以来,已经四次加息,并多次提高准备金水平。
(二)控制或不利于外贸出口的政策已经出台或正要出台
一是有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取消。
二是对于“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采取了严格控制出口的措施。
三是正在酝酿新的调低出口退税率的政策。
四是国内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调整的呼声高涨,并且已有调整的初步方案。
五是“两税并轨”对新的外向型外资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外贸出口累计增速总体呈回落趋势
从2005年第一季度累计出口增速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34.%,其中1月份为42.2%),至2006年上半年累计增速为25.2%,累计出口增速呈逐月、逐季下降的趋势,增速平均每个月下滑超过1个百分点(参见图2)。2006年下半年以后,由于“赶出口”效应的影响,出口累计增速下降的势头暂时被抑制住,到2007年第一季度保持27.8%,总体呈较平稳的趋势,但专家普遍分析认为这其中有大量的非正常因素。
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自2005年年初以后,出口累计增幅呈“稳步”下滑的趋势,但比之1995- 1996、2000-2001年的那两次“大落”,这次下滑的程度缓和得多,时间拖得也将更长一些,从高位滑到谷底(10%以下)可能需要三年(到2007年年底)。
(四)2007年3、4月份出口增速明显回落
据海关统计,2007年3月份当月我国出口总值834.3亿美元,同比增长6.9%,比上月增速大幅回落40多个百分点。这其中固然有春节的因素,但是,从出口结构及上海、厦门等地企业反映的情况看,其中不能排除由于出口成本上升、出口政策调整、人民币汇率走势及主要出口市场经济衰退所带来的“叠加”效应所造成的影响。比如,同样受春节影响,3月份我国钢铁、集装箱、铝锭等大宗出口商品的出口增速还维持在100%以上,而纺织与服装出口却大幅回落到仅增长14.6%,其中纺织品 (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仅增长 9.8%。同样有春节因素,但往年同期的影响远远没有2007年这么大。虽然4月份的出口大幅回升,但如将3、4两月的出口累加与上年同期相比,仅增长16.8%,增幅仍下滑约10个百分点。
(五)世界经济存在衰退的迹象
与2000年年中一样,当前世界经济同样仍处于较高的增长期内,同样面临着高油价的威胁,同样尚未看到明显的衰退迹象,各方面同样对下一年度的世界经济存在着相对乐观的看法。然而, 2000年美国经济从第四季度开始衰退,加上次年“9·11事件”的影响,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滑落。
对于2007年下半年的世界经济走向,有不少专家认为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特别是美国经济衰退有可能变成现实。在住房市场衰退加剧、企业投资减少和消费者开支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美国 2007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折合年率为2%,低于上个月做出的 2.4%的预测。美国主流经济学家已下调了对2007年下半年GDP增长的预测,全年的增长预测仅为 2.4%,是五年来增长率最低的预测。
五、应对措施
如何避免外贸出口出现新的“大落”?
(一)必须客观地判断形势
一是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现在回头看,三次“大落”都和对当时的世界经济形势判断不够准确有关,特别是2000下半年,国内各方面普遍对当时的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持盲目乐观态度,结果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从第四季度开始明显下滑,并一直持续到次年,从而拖累了整个世界经济。当前,国内对明年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走向也同样有一种盲目看好的趋势。
二是对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对外贸出口影响的判断。每次调整与外贸出口相关的政策时,有关部门都会做各种调查,听取各方面意见。在此过程中,由于所持立场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各方面往往对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对出口的影响的判断差别很大。1995年和2000年下半年在做出政策调整前一些宏观经济部门都认为总体上国内经济形势对出口是有利的,实践恰恰证明这种判断过于主观。
三是对出口发展趋势的判断。 1995和2000年年底,无论官方还是学术界,大家对第二年的出口发展趋势还都是看好的,没有人能够预测出第二年的出口增速会下降 20个百分点以上。对目前的出口发展趋势如何做出准确的判断也同样是面临的考验。
(二)要慎重权衡重大政策调整的得失利弊
实践一再证明,出口的每次“大落”都和国内出口政策调整密切相关。1995和2000年年底分别针对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的两次重大调整都造成了出口增长的急剧下降,最后不得不又作了“再调整”。因此,政策调整除了要对出口影响的程度加以权衡外,对因出口增长下降所造成的得失利弊也需要进行认真地研究测算。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由于出口持续高速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抑制出口的呼声高涨,因此有关部门又在酝酿进一步调低出口退税率和从严控制加工贸易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固然有必要做出适当调整,但一定要对可能造成的影响做出更加科学的测算,需要对得失利弊做出慎重的权衡,掌握好调整的力度。有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如果投资和出口出现“双紧缩”,就有可能出现“硬着陆”,从而得不偿失。
(三)要增强动态研究,提高预见性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市场的“传导”滞后效应明显,比如前段时间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和最近的房地产调控,都有一个相当长的滞后效应。宏观政策对外贸出口的影响同样如此。2007年年初以来,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和国内市场价格上升等因素对出口的影响就会有一个明显的滞后效应,对此要有充分估计。
此外,还有一种反向的效应也要估计到。比如,由于许多出口企业已经“确认”未来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只是对升值幅度不能准确判断,所以,趁人民币升值幅度还不大,加快了出口速度。也就是说,现在的出口增长有一定的透支成分。而与此同时,进口又有有意延后的迹象。所有这些,对今后进出口的增长趋势和顺差额都会产生影响。
从动态上分析,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或升值幅度过大,那么升值所导致的边际负面效应还会扩大。比如,有专家测算,2005年因人民币升值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损失就超过了20亿美元,工业产值增速因此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
当前,对外贸出口增幅是否可能持续走低,要在进一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四)要注意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比之1996年和2001年的两次“大落”,目前还出现了一些当时所没有的新情况。一是外商投资实际到资开始下降,二是国内劳动力工资成本呈较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三是人民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值压力,四是由于巨额外汇储备,货币政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
对这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跟踪、分析,全面研究其对整个出口形势的影响程度。对国内外可能出现的各种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外贸出口可能面临的困难,要有两手准备,及时采取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