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是教学的基础--论概率论的基本性质_对立事件论文

育人才是教学的根本——点评“概率的基本性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才是论文,概率论文,性质论文,点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让教育回归生命的本质,是教育的重新唤醒和重新回归.转变学生与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育人.下面通过对高一的一节“概率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实录进行反思和点评,来共同探讨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概率的基本性质”教学实录

1.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学习导学案,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

学生:概率的基本性质.

教师: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什么?

学生:理解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联系与区别及应用.

教师: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自学整理一分钟,对学、群学讨论10分钟~15分钟.

2.独学、对学、群学

教师进行巡视调查与析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前准备1(详见附录)理解不到位,完成不彻底,主要原因是其中列举事件太多,分类太细,不利于理解,教师做出了更改教学内容的决定,等到大部分学生的讨论基本结束(10分钟左右)后,教师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两个人,并分别编号为A、B.

3.课堂展示

(1)教师引导.

教师:大家都认为课前准备1比较麻烦,所以我们跳过课前准备1.请看黑板,黑板上所画人物B正在对人物A说一句“你死我活”(将成语“你死我活”写在人物B旁边).请同学们思考人物B所说的“你死我活”这个成语中包含了几个事件?这些事件有什么关系?思考一分钟.

学生看见黑板上的人物有点莫名其妙,现在一听,顿时来了兴趣,稍做思考之后,纷纷站起发言.

学生A:成语“你死我活”包含了两个基本事件:“你死”与“我活”.

学生B:不对,“你死我活”包含了四个基本事件:“A死”“B活”“A、B都死”“A、B都活”.

教室里一下争论起来,有的认为是两个基本事件,有的认为是四个基本事件,逐渐地,认为是两个基本事件的占据了主导地位.

教师:学生B用“A死”“B活”的表达方式较好,这可不是说我俩之间的“你死我活”啊(教室里笑声一片).我和大家的看法一样,认为这个成语表示的是“一死一活”的事件.如果是两个基本事件的话,请问它们是什么关系?

学生:它们是互斥事件.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A、B只有一个能活.

教师:它们是否是对立事件呢?为什么?

学生:是对立事件,因为不是“A死B活”,就是“A活B死”,两个只有且必有一个发生.

教师:如果真是大家所说的这种情况的话,那么它们既是互斥事件,又是对立事件.不过,请同学们从人物发言的角度再思考一下.

学生:好像有点不对.

教师:请你说说有什么不对.

学生:如果这句话由B来说,“你死”的意思就是“A死B活”,而“我活”的意思也是“A死B活”.这两个事件根本就不是什么互斥事件、对立事件,它们是相等的事件,也就是说这个成语只说了一个事件:“A死B活”.

沉默十秒钟,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学生教师”讲授课前准备.

接下来,学生以教师的身份上台,讲授课前准备的其他部分,教师站在教室内旁听.

在讲解课前准备2时,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能举例说明一下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吗?”

台上的“学生教师”准备不充分,无法自己讲解,但他马上请了一位自己认为是“高手”的学生,“请学生C来讲解这个问题”.

学生C(毫不扭捏地站上讲台):互斥事件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不同时发生的事件”.如这里有1、2、3、4四个数字,从中抽取一个数字,记“抽到1的事件为A”“抽到2的事件为B”“抽到3的事件为C”“抽到4的事件为D”.这些事件任意两个都不可能同时发生,所以这些事件均为互斥事件.

学生:那么它们也是对立事件吗?

学生C:不是这样的.虽然A发生了,B一定不会发生;但是A不发生的时候,B却不一定发生.所以事件A、B不是对立事件.但我们可以想办法使它们是对立事件.(说完,将数字3、4擦掉,只剩下数字1、2)现在从这两个数字中抽取一个数字的事件就是对立事件.

掌声响起来.

“学生教师”接下来讲解课前准备3.在写概率的取值范围的时候,他写成了“0<P(A)<1”,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不对,应该是0≤P(A)≤1.”并且走上讲台用彩色粉笔进行了修改.

教室里马上就形成了两派,在一番唇舌之后,达成一致意见“0≤P(A)≤1”

(3)班内展示.

教师首先将黑板分好板块,规定哪一块是写哪道例题,所有例题,允许任何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当教师一提出开始展示例题,前后两块黑板挤满了学生,还不时有学生上台为本组学生纠正错误.

(4)班内互评.

写好了之后,“学生教师”上台检查与点评例1,黑板上书写的答案都是对的,但是有学生提出了疑问.

学生A:老师,我认为“抽出牌的点数为3的倍数”与“抽取牌的点数大于10”这两个事件是互斥事件.

“学生教师”:这不是互斥事件,因为如果抽到Q,它是12点,它既是3的倍数,又满足点数大于10.不满足互斥事件“只有一个发生”的条件.

学生A:假若我抽到的是8点呢?它既不是3的倍数,又不大于10点.这符合互斥事件的第三条:事件A与事件B都不发生,所以它们应该是互斥事件.

学生B(立即站起):互斥事件的这三条是都要成立的.也就是说,当两个事件是互斥事件的时候,条件(1)(2)(3)都成立,也只有满足条件(1)(2)(3)的事件才算是互斥事件.你认识发生偏差了.

教师在“学生教师”下了讲台之后,再次引导学生检查.

教师:是否所有的概率都可以直接相加呢?

学生:书本上没说.

教师:我们学的概率加法公式的前提是什么?

学生:当事件是互斥的时候就可以使用概率的加法公式.

教师:这些解题的过程中体现这个前提了吗?

“学生教师”点评与讲解例3中的易错点.

4.总结与小测

教师:好了,现在请大家自我评价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用双色笔将自己出现过问题的地方标出来.接下来进入5分钟当堂检测.

检测之后,学生报答案,集体纠正.对于检测3,“学生教师”讲解得特别到位.

教师:请大家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它记录下来.

二、教学自评

本节课在发现学生对课前准备1出现畏难情绪时,如果继续按照原来的教学思路进行,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后面知识失去学习激情,临时改变为探究“你死我活”的成语所包含的事件.虽然将学生从情绪低迷的漩涡中带了出来,学生互动得比较到位,但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

(1)忽略了对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的概念的准确理解.这样的情况以后在备课中应提前预想到.

(2)在学生讲解课前准备2的时候,“学生教师”讲解得不很透彻,未能从两个互斥事件进行推广,思维具有跳跃性,应加以提点.

(3)学生对前面的知识还有混淆,如在上课的时候,有学生居然说了一句“必然事件包括了必然事件与必然不可能事件”.

另外,本节课未使用多媒体配合教学,是因为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交给学生自主解决,但是在接下来的随机数的产生的教学中,必须要使用多媒体进行配合.

三、专家点评

唐卓明(湖南省永州市教科所主任):传统的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单向,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二是教案封闭,教师自备、自用,没有让学生参与,缺乏开放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只能被动地学.将教案变学案、由传授变为引导的“学案导学”,转变了课堂教学的立足点,从编制“学案”出发,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教会学生学,回归到教学的本义,找到真正提高教学效益的立足点.

另一方面,导学案的编写必须改变教师以往的备课角度,由备教材、备方法、写教案,转变为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和编写“学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本节课在这方面明显不足,临时改变导学过程,虽然处理得较为恰当,但同时也体现了不相信学生,这样的难点学生不能突破吗?也可以知道教师在集体备课时没有换个角度来设计,如果将课前准备1修改得简单一点,相信这堂课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主导完成.

刘永亮(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巡讲教师):本节课做到了教师在课堂上“销声”,学生在课堂上“有声”.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了组织者和参与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阵地,只有课堂上快乐了,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课堂上充实了,学生才能体会到生命的充实;课堂上精彩了,学生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精彩.

有两点需要桂老师注意:(1)教学需要模式,当然模式不是模式化,流程也不可以固化成企业生产的流水线.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课堂流程必须包含“自学、展示、反馈”三环节,有了这三个环节的课堂才有资格说是达标的课堂.展示环节充实了,学生才能享受到课堂的乐趣,才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反馈环节也应加强;(2)评分细节需要完善,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很高,但是评分细节没有跟上,我看到的是只有数学课代表对小组进行了评分记载.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评分细节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王建华(祁阳县第四中学校长):本学期,我校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试点.这是教育的需要,根据“学习金字塔”(见下页图),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记得的学习内容,会因为不同的学习方式而有很大的差异.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学习效果最差的是排行第一的“听讲”,其学习保存率只有百分之五;从第五项的“小组讨论”开始,学习效果可以提升至百分之五十;如果学生有机会或是有能力将所学消化吸收后“传教别人”,学习的保存率更可高达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从第五项至第七项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大幅地提高了学习的参与度与主动性,所以效果逐项递增.因此,在教学中应实现教的方式的转变、学的方式的转变、评价发展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教师“放手”,学生才能学会“走路”.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改的“六字真言”,课堂一旦仅有知识本位而离开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是低层次的,甚至是应试的.我们承认知识能够通过灌输获取,那能力呢,智慧呢?是无法靠灌输得来的.离开了“在经历中体验”这一过程,死记硬背和知识灌输就显示出必然的劣势,它无法承载素质教育的需要.学习即经历,学习即失败、反馈、矫正,学习即创造、成长、收获,知识一旦离开了应用,学生得来的就只能是“死知识”,而“活知识”必须生根、开花、结果,能够让学生一生“带得走”“用得上”,唯有致力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生成他们的终身发展能力,教学的根本还是在于“立人”,它是一个“教育”概念.

附录:“概率的基本性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以及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

2.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2)当事件A与事件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3)若事件A与事件B为对立事件,则A ∪B为必然事件,所以P(A ∪B)=P(A)+P(B)=1,于是有P(A)=1-P(B).

3.正确理解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预习教材P.119~P.121,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2.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119~P.121,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2.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____,具体包括三种情形:(1)事件A发生而事件B不发生;(2)事件B发生而事件A不发生;(3)事件A与事件B都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____,其包括两种情形:(1)事件A发生而事件B不发生;(2)事件B发生而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是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3.(1)概率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2)必然事件的概率是多少?

(3)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多少?

(4)互斥事件的概率应怎样计算?

(5)对立事件的概率应怎样计算?

二、典型例题

例1 判断下列每对事件是否是互斥事件?是否是对立事件?

从一副桥牌(52张)中任取一张:

(1)“抽出红桃”与“抽取黑桃”;

(2)“抽出红色牌”与“抽取黑色牌”;

(3)“抽出的牌点数为3的倍数”与“抽取的牌的点数大于10”.

例2 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那么取到红心(事件A)的概率是,取到方块(事件B)的概率是,问:

(1)取到红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

例3 某射手在一次射击中射中10环、9环、8环、7环、7环以下的概率分别是0.24、0.28、0.19、0.16、0.13,计算这个射手在一次射击中:

(1)射中10环或9环的概率;

(2)至少射中7环的概率;

(3)射中环数不足8环的概率.

学习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当堂检测

1.给出下列命题,判断对错.

(1)互斥事件一定是对立事件.( )

(2)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 )

(3)互斥事件不一定是对立事件.( )

(4)若事件A为必然事件,则P(A)=1.( )

2.把红、黑、蓝、白4张纸牌随机地分发给甲、乙、丙、丁四个人,每人分得1张,事件“甲分得红牌”与事件“乙分得红牌”是( ).

A.对立事件B.不可能事件

C.互斥但不对立事件D.以上答案都不对

3.一箱产品中有正品4件,次品3件,从中任取2件,其中事件:

①恰有1件次品和恰有2件次品;

②至少有1件次品和全是次品;

③至少有1件正品和至少有1件次品;

④至少有1件次品和全是正品.

是互斥事件的组数为( ).

A.1组B.2组C.3组D.4组

4.若P(A∪B)=P(A)+P(B)=1,则事件A与事件B的关系是( ).

A.互斥不对立 B.对立不互斥

C.互斥且对立 D.既不互斥也不对立

5.已知盒子中有散落的棋子15粒,其中6粒是黑子,9粒是白子.已知从中取出2粒都是黑子的概率是,从中取出2粒都是白子的概率是,现从中任意取出2粒恰好是同一色的概率是多少?不同色的概率是多少?

反思与问题

1.我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

2.我的疑问.

课后作业

1.某单位有甲乙两种报纸供员工订阅,记事件A为“只订甲报”,事件B为“至少订一种报”,事件C为“至多订一种报”,事件D为“不订甲报”,事件E为“一种报纸也不订”.判断下列每对事件是否互斥,如果是,再判断它们是否对立.

(1)A与C;(2)B与E;(3)B与D;(4)B与C;(5)C与E.

2.抽出20件产品进行检验,设事件A:“至少有三件次品”,则A的对立事件为( ).

A.至多三件次品B.至多二件次品

C.至多三件正品D.至少三件正品

3.设A、B为互斥事件,则( ).

A.P(A)+P(B)<1B.P(A)+P(B)>1

C.P(A)+P(B)=1D.P(A)+P(B)≤1

标签:;  ;  ;  ;  

人才培养是教学的基础--论概率论的基本性质_对立事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