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运用论文_韩敏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新生儿监护室 山东 济南250033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择 60 例足月新生儿随机分成 2 组,对照组(n=30)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30)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日增加 1 h 的母婴早期皮肤接触。对 2 组新生儿的母乳喂养情况及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新生儿吮吸持续时间、母乳喂养成功率、都高于对照组,啼哭次数少于对照组,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2 组新生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结论 将早期母婴接触应用在新生儿护理中,能够显著提升新生儿的母乳喂养效果,促使母乳喂养成功率得到提升,具有理想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母婴;皮肤接触;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

通常情况下,新生儿分娩后会出现体温下降现象,加上该时期母乳喂养处于学习阶段,需高度重视其临床护理工作。有研究认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能有效改善新生儿体温,防止出现新生儿低体温现象,且能延长母乳喂养时间,提升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本研究对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7年 2 月—2018年 2 月我院接收的 60 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并保证在患儿家属知情的前提下展开,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其分为 2 组。观察组 30 例,产妇年龄为 24 岁 ~37 岁,平均年龄(29.5±0.7)岁;新生儿胎龄为(235.3±7.2)d,平均体重(3 176.2±290.8)g。对照组 30 例,产妇年龄为 23 岁 ~38 岁,平均年龄(28.7±0.9)岁;新生儿胎龄为(245.1±8.6)d,平均体重(3 247.3±286.2)g。2 组新生儿及产妇临床资料差异不存在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在新生儿出生后断脐、对呼吸道进行清理,并在完成脐带包扎消毒后将其放置在28~30 ℃的辐射台上。再用温水将血迹擦拭掉,注射维生素K1,并用婴儿润肤油将其胎脂擦除。对婴儿体重及身高进行测量,并用婴儿毯包裹好将其放置在婴儿床内。

观察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母婴皮肤接触,主要步骤为:

护理人员在获得产妇知情同意后,在分娩前,指导产妇将内衣脱去。完成分娩后,协助产妇保持舒适仰卧位,并帮助其将上衣解开。期间严格控制产妇、新生儿皮肤接触的室内温度,确保为28~30℃。实施早期皮肤接触时,确保婴儿处于裸体状态,将其以俯卧位置于产妇裸露的胸前,婴儿背部以毯子或衣服轻轻覆盖。接触过程中,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分别用手托住婴儿的背部、臀部,保证婴儿处于安全姿势。确保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时间在 60min 以上,皮肤接触时间尽量不间断。并指导产妇以温柔的语言或轻轻哼唱歌谣的方式与婴儿进行沟通。指导产妇通过轻轻抚摸新生儿头部、皮肤等,与其进行沟通。

1.3 观察指标

对 2 组新生儿吮吸持续时间及母乳喂养时间进行比较,对 2 组新生儿的母乳喂养成功率进行比较;采用 Matthews 修订的母乳喂养测量工具对产妇母乳喂养情况进行比较,该测量工具包含母乳喂养时新生儿的状态、新生儿吮吸情况、新生儿同母乳接触时的姿势状态、新生儿同产房接触的状态、啼哭情况,包括新生儿出生后的啼哭次数以及啼哭时间等几项内容。每项内容为 12 分,若大于 8 分则记为成功完成第一次的母乳喂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 2 检验,P<0.05 说明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及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为 96.67%(29/30),对照组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为 76.67%(23/30),差异显著(χ 2 =5.192,P=0.023)。观察组患儿开始母乳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吮吸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啼哭情况比较

观察组啼哭次数少于对照组,啼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 组新生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临床上恢复并保持新生儿体温特别重要,分娩的过程会造成新生儿体内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分泌的增加,新生儿会因此发生应激反应,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因此新生儿出生后很长时间处于觉醒状态,这比睡眠状态会消耗更多能量,也会加重新生儿低温的发生。此外,新生儿出生后还会遇到母乳喂养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会对婴儿、母亲等有很多好处。体温是指身体内部腹腔、胸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胎儿从温暖潮湿环境中进入寒冷干燥的环境中,如果没有采取措施会造成散热量大,体温降低。因此,新生儿出生后很容易出现低体温。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 1、2、4h 的体温都比对照组新生儿高,这表明及时适当的母婴接触能够有效恢复新生儿的体温。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早期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包括新生儿吮吸持续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及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观察组及对照组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分别为 (35.7±6.5)min,(69.3±8.2)min,从数据上可以看出 2 组新生儿母乳喂养时间开始时间差异较大。新生儿出生后 2 h 左右是觅食反射及吸吮动作学习的最佳时间,因为此时新生儿对母亲抚摸动作及母亲气味刺激最为敏感,也是建立母乳喂养的最佳时机。通常新生儿会在这个短暂的时间段中学习到机体生存及适应能力,所以护理中要尽量保证好新生儿健康正常的生命体征。此外,母亲喂养期间其气味及体温可以刺激新生儿的触觉及嗅觉,加强新生的觅食能力及吮吸能力。观察组母亲的首次喂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母亲在新生儿有觅食反应后稍微协助,就能使新生儿成功顺利吮吸到母乳,产妇怀抱婴儿,产生了亲密的感情。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吮吸持续时间分别为(24.9±13.4)min,(10.3±8.6)min,观察组新生儿吮吸持续时间上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 2 h 内,对母体的触摸、温度及气味感知极其敏感,该时期帮助新生儿建立有效的母乳喂养,能够加强新生儿吸吮及觅食的动作;新生儿在和产妇实施早期皮肤接触的 1 h时间段内,新生儿呈觉醒状态,在没有外因打断喂养情况下,新生儿吮吸持续时间可得到延长。

人们普遍认为,啼哭是新生儿生命力的象征,但是在具体生长过程中,啼哭代表了不舒服。临床有研究显示:啼哭是哺乳动物离开母亲身体后发出的一种特殊信号,在与母体聚集之后,啼哭便会立即停止,因此新生儿在出生后啼哭,一般是为了母亲寻找他们。早期母婴皮肤接触通过母亲的心搏、声音、气味等会起到一定的抚慰作用,减少新生儿的啼哭次数,予以新生儿一定的安全感。

综上所述,新生儿出生后采纳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有效缩短啼哭时间,维持机体正常体温,避免体温下降,延长持续吮吸时间,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安全有效,临床值得信赖并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家琼.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6)

[2]孔亚利.母婴皮肤接触对母亲及新生儿的护理影响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54)

[3]傅赛红,严雪群.母婴早期接触对新生儿体温及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17)

论文作者:韩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  ;  ;  ;  ;  ;  ;  ;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运用论文_韩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