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消除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困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困惑论文,努力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孩子长大了,由少年变为青年,生理发育的需要不断增加,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不断扩大,其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不适应性愈加突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现象:
过渡期心理现象。人生的青年时期是孩子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最后过渡,盲目自信,强调自我,追求新潮,早恋情结是这个时期普遍存在的特征;
偶象心理现象。偶象是孩子崇拜、模仿、追逐的目标,英雄人物、影视中的主人公、影星、歌星、舞星都可能成为孩子的偶象。家长的行为如果与孩子的偶象不一,便产生矛盾和对立;
代际心理现象。家长认为天经地义的事,孩子则认为是毫无道理的。尤其在学习、娱乐和交异性朋友上,父母与孩子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
逆反心理现象。“你说我不行,不行又怎样?”“你说他好,好啥?”有这种心理的人容易结伙成团,孤立、打击那些被老师、家长颂扬的孩子,甚至干出意想不到的事来。
面对以上种种,不少家长感到困惑。“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爱孩子,又被孩子越来越任性,有悖自己的意愿而苦恼。笔者认为,要消除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必须转变观念,家长要从“孩子是父母私有财产”的传统意识束缚中解脱出来,树立“为国家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崭新观念。家庭是社会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强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掌握科学教育的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强化家庭文化功能。
家庭环境,包括文化读物、房间布局、电视节目、服装发型,都是家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不论人的主观意识如何,家庭的文化环境都在以不同的声、色、形、象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古人所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使家庭文化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信息量更加大,吸引力更加强,由此造成对孩子的影响则更广泛、更深刻、更持久。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加快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家庭文化环境的培育要坚持“四以”的原则,努力造就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起到武装、引导、塑造、鼓舞孩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作用。现在一些家长在造就家庭文化环境时,以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为轴心,忽视了孩子的爱好和兴趣,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收效甚微。家长们应当以此为戒,不断改进方式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强化家长身教功能。
家庭教育是以社会为背景,以家长为教师,以孩子为对象的一种教育机制。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习惯,在实现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能起到学校教育所起不到的功效。《中国母亲》一书中记载了许多母亲把孩子培养成为中国革命、建设精英的事例,十分感人。同样,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存在家长纵容、引诱孩子走上歧途的教训。这充分说明,“身教重于言教”,一次真实的示范,胜过一百次空洞的说教。家长只有自觉学习,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满足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1、政治素质。家长具有什么样的政治素质,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立场、观点、纪律。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前,家里有90岁的老母,身体孱弱的妻子,三个未成年孩子,家庭困难很大。孔繁森把妻子和孩子带到北京,看天安门、看长城,进行思想教育,对他们说,到了北京,就等于走遍了全国,今后无论我走到哪里,你们都不要牵挂,要搞好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如此远大的胸怀,对孩子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有的家长上班迟到,下班早退,唯利是图,贪赃枉法,怎么能要求孩子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呢?家长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做一个正派的人,家长首先要做一个正派的人,象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文化素质。孩子成绩的好坏,除了老师传授好,孩子学得活外,家长的辅导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街头巷尾,常听到一些家长在议论孩子的学习时说,“人家孩子的父母是教授,工程师,咱能和他们比?”言外之意,孩子学习成绩不如人家是情由可原。然而,作为家长是否在“辅导”问题上多动点脑筋,多花一番功夫呢?每一个家长不可能都是大学生、研究生,即使是大学教授也不可能在一切领域能辅导孩子。但每一个家长都有自己的专长,只要肯学习,肯钻研,或在理论、或在实践、或在见识方面为孩子提供某些学习理论、从事实践的帮助是可能的。
3、心理素质。孩子德、智、体、美的状况,有的是先天的,有的是后天的,属于后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行为密切相关。家长的行为是多方面的,心理素质是诸因素中的重要一种。比如孩子有了过错,能不能压住火气,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谈;交谈中孩子顶撞了你,能不能既坚持原则,又坚持疏导,使矛盾得到解决。能这样做,才能做到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使孩子感到“冬日可暖”,所宣传的道理入耳、入脑、入心,达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目的。人的心理素质受事业、家庭、健康多方面制约,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必须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加强修养,经受各种锻炼。
三、强化孩子实践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人的认识规律。对孩子的教育,同样要遵循这个规律。有些家长懂得通过多种形式传授理论知识,却不改革得通过多种形式实践知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比如,宿舍的管道堵塞了,让孩子通过疏通管道这一实践,既可以培养不怕脏、不怕累和关心长辈的美德,又可以运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乃至萌发科学发明的遐想。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在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不参加实践,智力的发展就要受到限制。”就大多数孩子来说,智商的高低是不大的,能力的强弱则会因后天的不同而差异很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家长一定要解放思想,尽力做到“三放手、三舍得”:放手让孩子布置房间;放手让孩子从事生产劳动;放手让孩子参加小发明活动;舍得花精力,舍得花经费,舍得花时间。值得一提的是,家庭的实践活动或多或少与社会的实践活动相联系。这些活动为孩子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实践作了准备,有利于自家的孩子与他家的孩子互相勾通,对于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和发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调整心理失衡,消除心理障碍,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孩子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家教中的种种现象,有成果也有问题。这些成果的取得和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有的是单元的,有的是多元的。家长们要站得高,看得远,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加快家庭教育的步伐,发挥家庭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为培养21世纪的有用人才多作贡献。
标签: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