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适应目前建筑市场现状,提高工业化设计与建造技术水平,符合国家“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全面提高建筑建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需加快装配式砼建筑建设力度。
关键词:装配式;BIM图纸深化;预埋;吊装;灌浆;危险源
工程概况:
新城四小工程PC构件预制率30.7%,装配率50%,其中预制柱358根,预制梁441根,预制板1024块,现场设有两个预制构件堆场,堆场总面积500㎡。
潜藏的问题:
一、图纸质量与设计交底
1、不同的项目,虽说设计图纸基本都能满足构建生产和现场安装要求,但均存在很多不足。最常见的是各专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整合。过程中因功能调整、优化,而导致相关专业必须随之调整,这时各专业图纸整合起来往往矛盾重重。
2、现场PC深化设计和设计交底,往往比较简单,形式化较重。导致现场施工人员很难领会到其设计意图和要领,到头来只能凭借相关人员的经验、责任心解决施工中的问题,这无疑会产生遗漏。
二、检查验收,缺乏指导
预制构件规格、技术指标较多,存在构件在进场时验收程序不细致、不全面,还有大量损坏的、有质量缺陷的构件隐藏在其中;进场报审中也未及时认真的填写验收报告,未形成准确的验收记录。
对策:
一、基于BIM的装配式深化图纸
装配建筑的施工管理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需要进行二次深化设计。通过BIM技术手段,便于找出各专业之间模糊地段、矛盾冲突碰撞焦点,有效消除各项隐患,保证各项预埋、预留信息能够完美地体现在预制构件上。如机电安装预留预埋节点等,及时跟进,做到图纸上的问题在施工前就将其解决。
二、加强现场的有效管理,显得重要、迫切
现场项目管理,是保证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的关键。施工现场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往往停留在书面文字里或口头约定,缺乏操作性,或流于形式。看似制度健全,由于管理没有章法,执行没有力度,结果很不理想。要以身作则,要成为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捍卫者;要落实到人,又要重点突出各单位项目负责人的带头、示范作用。
1、认真研读政策导向,认清行业发展趋势,才能有效地投入到装配整体式工程建设中。这些文件,在管理、技术方面,都要很强的约束性和操作性,各参建主体单位依此各司其职,保证装配整体式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2、明确参建各方主体质量、安全行为责任,提高工程实体质量,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成立相应的管理小组或团队,合理、有效分工,各成员间合作、协作,管理、施工井然有序。有一个精干、团结的团队,是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组织保证。其中灌浆操作班组人员稳定性,对于保证灌浆质量连续、稳定至关重要。
3、组织调研、参观和相关培训。新近较大范围推广的装配式建筑,各参建单位经验累积均不够充足,这就要求各相关行业间交流、沟通,参观、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汲取其不足之处,综合各家之长,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管理经验。因此,调研、参观,参加各种专业培训,能较快的进入角色。
三、加强技术管控,关键工作及时研讨、总结
1、 学习规范、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熟悉原设计图纸和二次深化图纸,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性,工作起来有理有据。
2、重视、规范工作流程:
二次深化设计及设计交底:设计单位应对设计意图、部品部件的拆分与合并、新技术、生产制作、吊装定位、灌浆和外墙防水中难点、疑点等内容向建设、监理、施工和部品部件生产单位进行交底。
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应编制包含部品部件的场内运输及堆放、施工测量、部品部件吊装定位及临时固定、灌浆工艺、灌浆与吊装层间隔、外墙板接缝处密封防水、各专业管线布置、质量问题处理、检测和验收等内容的施工方案和质量风险源控制方案。
驻场监理:对部品部件生产过程进行监理,重点解决各项原材进行验收和见证取样复试,并对灌浆套筒连接接头、砼试块、结构性能等进行见证检验;对相关各项制作、安装、混凝土浇筑进行检查验收。其中有一点,特别要注意预制柱预留套筒部位的箍筋,位置距离底面2-3cm为佳;如果位置过高,在吊装时常常会出现碰掉套筒保护层或出现较大缺角,容易导致整个构件报废。
技术交底与记录、台账: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对关键部位、和工序向施工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部品部件进行进场检查验收,建立相关台账,主要包括施工管理人员和灌浆操作人员培训台账,灌浆作业、检查验收和摄像等。
3、关键和重点工作:
3.1部品部件进场和验收:部品部件质量在工程构件中是必须的关键环节。主要质量控制资料、标识、外观质量、尺寸、预埋件数量和位置、插筋的规格数量和锚固长度、预埋管线以及灌浆套筒的预留位置、套筒内杂质、注浆孔和溢浆排气孔通透性、复合板叠合面的粗糙度等,应有记录其各项质量信息的芯片或二维码。
3.2吊装:吊装前,应将部品部件上序号和图纸上序号一一对应。对于预制柱等竖向构件,在运输和堆放时是采用平躺叠放,在吊运前需将其由平躺姿态调整为站立姿态,便于吊运、就位。在预制构件根部设置轮胎、木方等柔性材料,保护预制构件根部预留套筒在翻转过程中不被破坏保护层或缺角而导致整个预制柱报废。
3.3预留接头钢筋固定、切割:为确保竖向柱、板套筒连接钢筋定位的准确性,根据图纸钢筋定位尺寸制作钢筋定位套板,孔的数量及定位根据图纸加工。每个定位钢板的序号与柱编号相同,保证在施工过程中钢板不混用。预制柱安装前,将安装操作面清理干净并凿毛并冲洗操作面,保持湿润。对预制柱插筋的规格、位置、数量、长度进行检查验收。
3.4座浆与灌浆:
3.4.1PC柱底灌浆连通腔封缝座浆
预制构件吊装固定后,对需要灌浆的接缝外檐进行封堵。封堵前,先用水将封堵部位润湿。 封堵深度(宽度)一般在 15~20mm,封堵高度为接缝高度。封堵时,为填抹密实并防止封堵过深堵住套筒里孔,需要里侧需要加内衬。
3.4.2本工程采用的连接方式套筒灌浆连接、浆锚连接、后浇混凝土连接等方式,应按设计要求检查套筒中连接钢筋的位置和长度。
1)灌浆前应制订套筒灌浆操作的专项质量保证措施,灌浆操作全过程应有质量监控、摄像;
2)灌浆料应按配比要求计量灌浆材料和水的用量,经搅拌均匀后测定其流动度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灌注;
3)灌浆作业应采取压浆法从下口灌注,当浆料从上口流出时应及时封堵,持压30秒后再封堵下口。
3.5成品保护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竖向构件阳角、楼梯踏步口宜采用木条(板)包角保护。现场装配全过程中,宜对预制构件原有的门窗框、预埋件等产品进行保护,质量验收前不得拆除或损坏。预制外墙板饰面砖、石材、涂刷等装饰材料表面可采用贴膜或用其它专业材料保护。预制楼梯饰面砖宜采用现场后贴施工,采用构件制作先贴法时,应采用铺设木板或其它覆盖形式的成品保护措施。
四、危险源识别,做到安全施工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主要危险源
结束语
实践证明,由于各项管理制度健全有效,过程管理严格,实现了功能要求,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江红, 纪凡荣, 解本政, et al.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7, 34(3):108-113.
[2]王琳琳,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J].民营科技 2012,(01).
论文作者:纪明海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套筒论文; 图纸论文; 预制构件论文; 构件论文; 部件论文; 质量论文; 现场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