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课标教材市场环境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环境论文,新课标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我国全面推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开始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管理体系,基础教育多年来的全国一本教材统天下的模式被教材多样化政策取代。目前,全国已有82家出版社或独立法人团体被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编写出版中小学教材(即新课标教材),中小学教材现在每个学科少则三四个版本,多则几十个版本,人教社独家编写出版基础教育教材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一时间,新课标教材市场成“群雄并起,中原逐鹿”之势,竞争十分激烈,好像进入了完全竞争的市场时代。情况果真如此吗?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当今教材市场环境进行简单分析。
一、教材选用秩序
在新课标教材市场,由于教材版本、品种繁多,围绕选用的问题,教材出版单位与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指与省级和各地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微妙复杂,本来“减负”、“教材降价”、“一费制”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给教育主管部门的创收带来了一定的打击,但是课改与“教材多样化”政策的推行实施,新课标教材选用权下放到各地市(县),又给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创收带来新的契机,很多地方官员依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力介入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和发行。他们一方面充分利用选用教材决策的不确定性,决策过程的复杂性或信息的模糊性来进行创收,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按照教材的适用性、教材的质量等标准来选用教材;另一方面他们或借助民营书刊经营公司,或利用教材代理机构或自己成立书刊经营机构或挂名当编委来从事教材、教辅的经营,以官商合一的特殊方式强行交易,获取高额回报。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过分强调服务,除合理的培训要求外,许多地市教育局经常会提出更高的服务要求,如出外考察、参观、旅游,解决经费困难等,教材出版单位如不答应,则以服务不好为由更换版本,把教材出版单位当成了“提款机”。
在此形势下,各教材出版单位不得不撒大把的票子,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来建立和维护各种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谋求在新课标教材市场中占一定的份额。其中有些教材出版单位为了抢占市场,竟罔顾规范经营和公平竞争,采取极具破坏性的竞争策略,以不甚光彩的手段,比如行贿、给高额折扣、排挤其他版本教材等,阻碍了出版资源在市场规律支配下的优质化流动,致使新课标教材选用成为教育腐败的重要领域。在此背景下,收缩教材版本,逐渐形成主流教材的呼声日高。
二、教材租型难题
2001年以前,中小学教材由国家投资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出版,在当时的经济和生产条件下,为了解决大规模出版中的印刷难、供货难等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把教材制成胶片,分发到各地出版单位,由当地负责印刷和供货,各地出版单位则把教材总价的3%至4%上缴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这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租型”。尽管目前国家教材已经开始多本化,教材由国家投资组织编写转变为各出版单位投资并组织编写出版,教材的著作权和所有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经济和生产条件、教材的印制和供应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历史沿革下来的“租型”仍然在我国不少省份存在,并成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相关各方争议较大的问题。
租型问题之所以成为难题,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由于租型的存在,地方出版集团和相关教材原创单位为达到垄断目的,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利用各种机会,影响正常的教材选用,甚至利用行政手段更换已经获准使用的教材版本,并通过删减学生用书目录等多种手段排挤非租型教材。在此种形势下,我国中小学教材行政性垄断和区域性分割的情况更加严重,教材市场的垄断趋势不断加强,严重阻碍了中小学教材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对教材原创单位而言,任何一个学科教材的成功开发(立项、编写、送审、推广、培训、回访等)都需要耗费近千万元甚至数千万元资金,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如果各省只支付3%~4%的租型费给教材原创单位,那么每门学科教材的保本回收周期将被大大延长。而且,这几年受教材限价、纸价飙升、政府采购教材回款缓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许多教材原创出版单位几乎难以为继,只能苦苦支撑。如此一来,不但开发教材投入的巨额资金收回无期,而且保证教材内容质量的教材修订工作及保证教材使用质量的教材售后服务培训工作也将无力推进,原创出版单位开发多样化的、优质的中小学教材的积极性将受到很大打击。为此,教材原创出版单位和相关机构一直强烈呼吁,希望能尽快改变和废止租型,提高国家对教材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还教材市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其二,租型虽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看上去有种种的不合理,有违公平竞争,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经过多年的经营与发展,租型教材在各省都形成了一条相对独立的完整的产业链、利益链。租型教材总定价的3%~4%作为租型费上缴给教材原创单位后,总定价的96%~97%都留在了各省,在各省内部自行分配,而且租型教材的产值很大,成为各省出版集团、新华书店的安身立命之本,同时也是各省出版产业的龙头之一,带动了很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在许多省份,涉及教材出版、印制、发行的从业人员数以万计,一旦中小学教材租型的利润被抽走,有可能诱发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
这几年,虽然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措施加快调整过分依赖教材的出版产业结构,但由于目前各省新的出版产业支柱还没有建立起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也没有形成,教材租型所产生的利润无可替代。所以各省的政府和出版集团都会利用地域垄断和行政权力强制教材原创单位租型。况且,如果彻底打破教材出版发行垄断,各省出版行业和新华书店系统的经济收入将锐减,严重影响出版产业的发展。
由此看来,租型难题的实质就是教材利润的分割问题,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设计一套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维护教材出版产业的整体利益,才能增强我国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教材相关政策
自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关于教材的政策可谓多矣,减负、课改、教材多样化、教材限价和降价、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免费教材政府采购、教材循环使用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颇具“大上快干”之遗风,让人目不暇接,疲于应付。不可否认,国家出台这些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希望通过一系列改革,调整过分依赖教材的产业结构,革除教育出版业的种种弊端,使出版业走上符合市场规律的良性发展轨道。但我国当今教材出版利益格局和出版产业结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是经过几十年的累积演变而成,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此对其进行改革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否则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以课改为例,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老编辑说,以前要课改,推一套新教材,从编写、试用、修订到向全国全面推开,大概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这样就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普及课改理念,教材也在试用修订后得以完善,在全面推开之时,大家普遍都能接受,没太多的问题。2001年开始实施的第八次课改,短短几年间就全面推开,这次课改的进展之速,范围之广,影响之大,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目前已有82家出版社或独立法人团体获准参与中小学教材编写,2400种小学教材、1200多种初中教材进入教育部全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用书目录”,造成新课标教材泛滥,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新问题。据闻,国家有关方面已经意识到新课标教材泛滥带来的种种弊端,今后将采取“收缩审批”的方式,逐渐让新课标教材形成“主流版本”,让编制质量不高的教材在市场大潮中被淘汰。
以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为例。国家出台这一政策的原意是进一步打破各省行政垄断,降低教材价格,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调整过分依赖教材的产业结构,初衷是好的。从部分省份的试点结果看,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虽然令教材价格降低了些,却牵涉到复杂的教材利益格局,涉及众多的法律法规问题,导致地方出版割据局面和区域化垄断趋势不断加强,严重影响到教材出版业的发展。在众多出版社的联名上书及抗议下,准备在今年全面铺开的教材出版招投标也被紧急叫停。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新课标教材市场是一个不成熟、处于变革转型期的市场,既有计划属性又有市场属性,权力机制和市场机制都在发挥作用,在很多方面表现为无序竞争、行政干预、地方垄断及不规范操作等,可以说是混乱有余而秩序不足。如何规范市场秩序,较好地走过这段转型期?这是一个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宏大命题,笔者力不胜任,在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广大教材出版工作者对此问题的关注。
1.改革教材选用机制。现在各地市选用教材按有关规定都要成立由专家、优秀教师、校长和占一定比例的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教材选用委员会,由委员会投票决定选用各科的教材。在实际操作中,该委员会形同虚设,往往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说了算,这也是造成教材选用秩序不规范的原因之一。这就需要进行教材选用机制和决策的改革,使广大家长、学生和教师直接参与决策,有实质性的权力维护自己的权益。
2.建立教材退出机制。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越来越明确中小学教材的公益性性质,随着免费教材的推广和循环教材的使用,中小学教材出版的利润将不断萎缩,中小学教材市场终归会走到寡头垄断的格局。这需要建立退出机制,使那些编写质量不高,售后服务不佳,订数不多的教材逐步退出市场。
3.加大对出版业新经济增长点的扶持力度。我国的出版产业还处于幼年时期,是一个过分依赖教材的弱势出版市场。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出版业新经济增长点(如数字出版)的扶持力度,使之形成规模,逐步降低教材在出版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同时,教材出版单位不能再把中小学教材看作最大的盈利来源,应该抓住此时期,积极优化图书结构,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走多元化经营之路,实现符合市场规律的健康发展。
最后,以柳斌杰署长在参加央视《新闻会客厅》节目接受白岩松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我给出版界说的一句话,现在作为我们一个新的起点,去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路子。
标签:新课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