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思想论文,思想道德教育论文,魏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魏源,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创造出无愧于自己时代的精湛的思想体系,回答了自己所处的时代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重大问题,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发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文化遗产与一般的文物不同,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具有精神价值,现今的人类不仅可以通过这种文化遗产了解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从中汲取积极的思考成果,将其整合到当代的时代精神之中,成为人类新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魏源思想不仅具有时代性,而且具有永恒性。
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能为了国家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和发展。魏源的爱国之情是极其强烈的,他富不忘责,勇赴国难。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十几年间,魏源主要为两江总督的幕僚。这期间,除了科场失意外,魏源是过得比较舒坦的。经济上,他与人合伙经营盐票而致富。1835年,他在扬州置地建宅,赋名“潔园”,又收谭氏为侧室。其他如访友、游山、著书,可说是诸门不误,心情畅快。按时髦的话来说,他当时成了有钱有新房有新欢陪伴会生活的潇洒汉子。但魏源富不忘责,始终把国事放在第一位。他时刻关心国计民生,致力于漕、盐、河、币四大改革,尤其是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作为一个并无守土专责的普通士人;一个有权可随时离开幕主的幕宾,能不顾军旅生活的紧张,前线的危险而勇赴国难。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两次以幕宾身份力效军营。一次赴宁波前线、一次赴定海前线。在宁波,他亲自参与了审讯英俘安突德的工作,并将审讯得来的资料迅速写成《英吉利小记》,为对敌斗争提供参考。在定海,他竭出心智策划海防,提出了暂弃定海、专守镇海和改造防御工事的正确主张。尽管这些主张没有得到采纳而未发挥应有作用,但魏源的爱国主义精神仍是今天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资源。
爱国主义虽然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征。从鸦片战争到今天,从封建社会迈入社会主义社会,爱国主义从形式到内容毫无疑问都发生了变化。但爱国主义作为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刻的感情,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它的共同点:即维护祖国统一,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个人发展的关系。
在今天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国家保障和促进人们全面发展,人们也只有在国家中才能得到其发展的手段和自由,这是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发展的基本准则。但是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发展相冲突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很好地处理。如我国恢复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人员,始于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国家工作重心正在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键时期。当时,可以说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百业待兴,但最突出的还是人才素质不高,高级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和一些大学机构在非常困难的时候拨出了一笔可观的费用,可以说是勒紧裤带节衣缩食,资助了成千上万的各条战线的骨干人才,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和国内外还算是凤毛麟角的硕士研究生,到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深造,对他们寄于了极大的希望,期望他们回国后挑起承前启后、振兴科技和教育的历史重担。但他们许多人都因国外优越生活待遇及个人良好的发展条件逾期未归或滞留不归。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78-1991年底,我国公派出国人员总数是42997人,回国人员是21326人,回国率是49.6%。另据中国科学院10个研究所统计,1978年以来,它们中有300余人出国攻读学位,但归来的不到5%(参见陈昌贵:《人才外流与回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8~79页)。最近几年,随着西方国家与我国经济、学术、教育、科技和其他交往的日益频繁,西方的影响在国内城乡,特别是青年人中逐渐增强。而国外亲戚或留学生为其家人带来的各种经济上的好处,更加强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普通家庭的吸引力。由此,不仅学生和青年科技人员希望出国镀金和淘金,在某种程度上家长们更热衷于让自己的儿女出国留洋,使得国内掀起了一阵阵的出国热潮。大学生出国并非不好,但他们学业有成后,如果不报效祖国,势必造成我国人才的严重流失和教育投资的巨大浪费。印度学者在讨论人才外流时曾经有这样一个比喻,“牛用嘴吃食物,我们从牛乳房处得到牛奶,可是现在牛的嘴巴在印度,乳房在英国”,“喂养它的是印度,而挤牛奶的却是英国。”印度钢铁与矿产联合部部长K.C.潘特曾经指出,“人才外流的实质是一个国家花费大量钱财培养出来的人才,到头来把他们的教育收获奉送给别的国家。”“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得不到它本来该有的这种问题,而且是一个实际上担负不起这笔经费开支的国家,在帮助那些付得起更多教育经费的国家办教育。这真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违背常理的问题。”(同上,第2页)这种违背常理的事情在我国也正在发生着。
对于“出国热”现象,应一分为二地全面分析。但我们应当强调在谋求个人发展时,不应损害国家利益。这是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发展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底线。我们鼓励青年学子出国留学,更期望他们以各种方式或先或后地为国家服务,时刻牢记以国家利益为重。一方面,在科技领域为国家发挥起牵线搭桥和信息传递作用;另一方面,当今我国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与海外华人合作之处很多,客观上需要在异乡落脚创业而又与家乡联系密切的新一代侨民能进行协助,如国外留学生依靠科技优势能在外创建事业中一显身手,这与我国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是完全一致。我们认为,在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时,应在不违背道德底线的同时,不断地向更高的社会主义道德标准攀升,必要时,为了国家利益放弃个人发展、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个人生命。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的独立性日渐遭到削弱,经济上的优势衍生出文化上的优势,经济上的强权衍生出文化上的强权。西方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之际,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科技优势,通过卫星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大肆推行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发展中国家则由于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对信息的屏蔽能力较差,已经越来越难以控制信息的发布和流动。面对西方媒体的强大攻势和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现实,有些人妄自菲薄,对国家与民族的前途信心不足,爱国意识受到了冲击;有的人甚至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成为“西化”的俘虏,爱国主义观念在无形之中丧失殆尽。因此,越是经济全球化,越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二 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启示
责任意识是对个体的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从各方面史料反映,魏源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仅从以下几点就足以说明:
1.他呕心沥血,奋力探求强国御侮之道。仅拿《海国图志》一书来说,前后就耗费了他十年的心血!读书百卷,达90万字。为编写此书,魏源遍搜了当时能得到的中外文献资料。除林则徐组织译编的《四洲志》外,所引用的历代史志达十三种以上;所用明朝以来岛志和国外见闻录材料达十四种以上;所引用的外国著作达八种以上。全书内容极为丰富。其中七十二卷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史地政情;绘有世界地图及各国分地图78幅;有十二卷绘制了舰、炮、枪、水雷等武器制造图,并对西洋技艺的制作和使用方法进行了介绍;有五卷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和运行规律,特别是介绍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全书的精华是第一、二卷。在这两卷中,魏源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在战败后应采取的防患于未来的措施,系统地论述了“以夷制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这被梁启超称之为“三大主义”的主张,对如何抵御外侮、富国强兵提出了自己崭新的见解。可以想见,这样一部工程浩繁、内容丰富、见解崭新、耗时长久的匡时救世之作,魏源若没有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意识,是难以完成的。当时广东名士陈澧在读过《海国图志》后就深有感触地说:“魏君可谓有志之士矣,非毅然以振国威、安边境为己任,何其编辑之周详、议论之激切如是哉!”(陈澧:《书·〈海国图志〉后呈张南山先生》,《东塾集》卷2)
2.他甘冒家道中落的风险,去唤起国人的觉醒和振作。当魏源开始撰写《海国图志》、《圣武记》等著作的时候,由于鸦片战争的冲击,两淮盐业衰退,魏源所经营的盐业又委之他人,经办欠妥,其经济收入已每况愈下。但魏源对此全然不顾,整日蛰伏于“潔园”寓所,潜心著述。《海国图志》前五十卷和《圣武记》完稿后,为唤起国人迅速“违寐而之觉”,(魏源《海国图志·原叙》)魏源又毫不犹豫,自资刊刻,耗费极大,以致其著作刚出版,其生计已到了“万分告匮”(《魏源集》第923页)的地步了。
3.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抨击道光及权贵。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后,投降派权贵害怕知情者揭其老底,采取了钳制舆论的高压政策。《南京条约》签订后,“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间,亦大书‘免谈国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鸦片战争》(五)第529页)但魏源不怕再度兴起文字狱,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敢于实事求是地写“活的历史”。他对投降派的卖国嘴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道光帝和战不定、浪战浪款、重用琦善、奕经、耆英、穆彰阿之流予以否定,对道光帝撤职查办的林则徐、邓廷桢予以肯定。魏源这种不怕政治风险,敢于坚持正义的勇气,若没有对国家、民族强烈责任感,是很难具有的。
当代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应自觉承担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和历史使命。今天,我们面对的世界仍是一个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任务仍然繁重,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清醒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重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这种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必然要求我们大学生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奋斗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但也应看到,现在达到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能做到拼搏奋斗、锐意进取、继往开来。这是时代的重任,也是历史的传承。
在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入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既要从提高责任意识的内外因素入手,同时基于大学生正处在学习、塑造阶段的特点,也要从思想教育、导向等方面着力。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提高认识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及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树立崇高思想和坚定的信念。首先要强化大学生的立志成才、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两课”主渠道和思想教育工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把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同时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不断激发他们学习和成才的动力,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使他们珍惜光阴、刻苦学习,努力多掌握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增加他们道德使命感。在新形势下,高校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向、德才兼备的人”。根据青年学生个性的特点,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学生要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要学会共事和处理各种矛盾,学会辨别是非,明确所提出的责任;要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当不同利益发生冲突时,要顾全大局、先公后私,自觉地使个人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坚持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通过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来换取自己的应得之利。
三 创新意识培养的启示
魏源的哲学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人才思想、改革思想等方面之所以有独到之处,且对当时的社会发生深刻的影响,乃至今天仍值得我们去借鉴,就在于他有创新意识。
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兴起的经世致用——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这三个接连不断、嬗替演进的思潮中,魏源能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成了最全面的推动者,其贡献也最卓著。他“是把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思潮不断推向前进的最全面的代表”。(陈胜粼《魏源的历史定位》,《魏源与近代中国改革开放》第1页)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朝兴起一股以陶澍、魏源、龚自珍、林则徐等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潮。他们反对空疏义理、抨时议政,或主张或实施改革,为暮气沉沉的思想界注入了一股清风。其中,魏源的贡献颇大。正如举世著名学者齐思和指出:“晚清学术之风,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皆魏氏倡导之,或光大之。”(齐思和《魏源与晚清学风》,《燕京学报》卷39,1950年12期),然而鸦片战争前的经世致用的思潮仍局限在传统的向内寻找医国“古方”的范围内,不具备近代意识。
以1839年林则徐到广州禁烟首先睁眼看世界为先导,一股开眼看世界的思潮油然勃兴。在这股新思潮面前,一些曾经以经世匡时为己任的爱国志士因冲不出闭关主义牢笼而落伍而沉寂了。魏源则激流勇进,不但紧跟林则徐迅速睁眼看世界,而且成了顶尖级的弄潮儿。他在林则徐译编的《四洲志》的基础上所编撰的《海国图志》,把一个全新的世界推到国人面前。自此,“徒知奢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魏源《圣武记》卷12)的国人才开始有近代世界观念。
但魏源并没有到此止步。他认为“知夷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制夷”。而欲“制夷”,就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去“师夷”。他不顾忌讳,再次激流勇进,将林则徐“师敌之长技”的思想予以充分发挥,系统地提出了“师夷长技”的理论,从而打开了林则徐尚未来得及打开的推动传统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近代的关键。以此为标志,中国社会思潮终于实现了从中世纪封闭型的经世致用思潮向近代开放型的“师夷长技”思潮的飞跃。魏源上述思想的精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既充满着各种机遇又存在无数挑战。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创新成了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尤为重要。创新不是盲目创新,更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实践。因此,必须科学地把握时代精神,深入研究时代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也才能得到实事求是的成果。作为德育工作者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呢,从魏源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迪:
1.培养大学生独立的自主的思考能力。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现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每一个学生,学生就是在我与课本、我与课堂、我与老师、我与学校、我与家长、我与人们、我与社会、我与环境、我与未来、我与……中认识我,建设我,这时的我就不是一个孤立的我,而是一个独立的我在蓬勃成长。学生完全可能发现:老师、专家、父母或其他人士说的,都有对,也有错,谁的见解更接近正确、接近可行?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变成了主动对各种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辨析、判断的主体,然后决定取舍或动手改造。此时,教育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了真正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培养大学生独立的自主的思考能力。学生本人价值体系的建构,是教育应该去完成的最为了不起的建设。这种建设就是要塑造一个最终能融入社会,对社会有用,能解决自己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有独立人格的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对传统教育进行选择、改造、创新、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的自主的思考能力,从而塑造其独立人格。大学生具有了独立的、自主的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后,其思维和视野就不会被书本上的知识所束缚,“我与世界”的思维就能被打开、被塑造,其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将不可估量,将远远超过他们的祖辈和父辈。从更深层次上讲,大学生自主的、独立的思考能力,远不止关系到知识和技能,它不仅将促进创造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将促进政治文明。
2.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从工业化时代现已进入了计算机时代。在工业化时代,教学方式的显著特征是重传授,这种“我传授你接受”的方式,注重同口径、同规格、标准化,如同生产上复制产品那样“生产”学生。这种方式现已落后,因为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更何况知识经济时代涌现的知识是任何人都无法靠头脑容下的。获得成功,无疑非常需要创造性思维、探究能力。为此,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发达国家,都已发生或将要发生浩浩荡荡的教育转型,新的学习方式将波及各行各业。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毫无疑问要主动变革。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任务很多,但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德育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法,采用探研式教学法,鼓励大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探索,培养批判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尊重他们所提出的新见解,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克服“填鸭式”“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思维。在“两课”教学中要积极采用案例分析、模拟企业战略策略、模拟谈判、模拟法庭、模拟就业面试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识,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应用,又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