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在我国的土建工程中被广泛的使用,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土建工程的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混凝土材料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给予混凝土施工技术一定的重视,才能使得土建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基于本人这些年来的工作经验,谈谈对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法探究
前言:混凝土是土建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建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对整个土建工程的安全结构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混凝土在土建工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们必须注重混凝土在土建工程中的施工技术,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使得整个工程的安全结构更有保障。
1施工阶段混凝土结构特性
1.1施工工序的复杂性
钢筋混凝上结构施工,通常包括以下工序流程:准备工作—测量与放样、模板架立—钢筋架立—埋件安装—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等。这些工序工作面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给施工质量管理控制带来困难。
1.2施工工序产品的过程性
工序产品的过程性是指工序产品不直接构成建筑最终产品,工序产品可能仅是为制造建筑产品的临时支架,如建筑模板支撑系统,或虽进入最终产品,如混凝土、钢筋等,但必须与其它工序产品融合构成新的筑产品,并由此造成工序产品的不可替换性。
1.3施工工序产品的易损性
混凝土结构施工工序产品的易损性是指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前道工序产品作为后道工序产品施工作业的平台和支架,受后续工序施工作业影响,其品质会遭受破坏。而且,前道工序成果在后道工序实施后,通常会变成隐蔽工程,其缺陷不能及时识别:即使未隐蔽,也会因混凝土的硬化成型,使缺陷的处理异常困难,由此造成现浇混凝土建筑结构开裂质量问题,严重的发生倒塌事故。
2混凝土常见的质量缺陷及产生的原因
2.1麻面。
表现为砼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和石子外露。其原因分析: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砼表面被粘损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拆模时砼表面粘结模板;板接缝拼装不严密,灌注砼时缝隙漏浆;砼振捣不密实,砼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
2.2露筋。
露筋是指钢筋没有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产生露筋的主要原因是在浇筑混凝土是垫块被移动钢筋紧贴模板以致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够造成的。有时也会因为保护层的振捣不密实或模板不够湿润导致吸水过多而出现掉角而露筋。
2.3蜂窝。
蜂窝是混凝土表面无水泥砂浆,露出石子的深度大于5mm,但小于保护层的蜂窝状缺陷。它主要是由于材料的配合比不准确(浆少、石多)或搅拌不均匀而使砂浆与石子分离;浇筑方法不当或模板严重漏浆而造成的。
2.4孔洞。
孔洞是指混凝土结构内存在着孔隙,局部或全部无混凝土。它是由于混凝土的骨料级配比严重失调导致砼捣空、石子成堆、沙子水泥分离而造成。另外砼受冻,泥块掺杂物等等都会造成孔洞事故的。
2.5缝隙及夹层。
缝隙及夹层是施工缝处有缝隙或夹有杂物。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砼内部处理不当的施工缝、收缩缝、温度伸缩缝以及砼内有外来杂物而造成的夹层。
2.6缺棱掉角。
缺棱掉角是指梁、柱、板、墙以及洞口的直角边上的混凝土局部残损掉落。造成其掉落的原因有两点:首先砼浇筑前模板未充分湿润,造成棱角处的水分被模板吸去,而使混凝土的水化不完全,从而使其强度下降达不到设计要求。其次拆模过早或拆模后保护不好而造成的棱角损坏。
2.7裂缝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复杂,构件中任意一条裂缝的产生和开展,往往是诸多原因所致,并非单一因素所致,混凝土裂缝主要由“三大变形”造成的。即收缩变形(化学收缩、干缩、冷缩)、温差变形(热膨胀、冷收缩)、结构变形(不均匀沉降、荷载作用、强度不足产生的变形)
3混凝土施工方法
3.1混凝土运输技术
第一,在进行混凝土装罐的过程中,需要确保运输罐车的干燥性,以此保证混凝土在进入罐内时,不会发生生化反应;第二,在运送混凝土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对混凝土进行搅拌,以保证混凝土的状态,在混凝土卸车之前,必须以较快的速度对混凝土进行搅拌,最少搅拌20秒之后再进行卸料,且相关人员需要对运送的距离、运送的时间等进行实际预算,以此保证混凝土运输过程中不会由于水分损耗过度等因素影响混凝土的应用效果;第三,在实际运送完成后,必须及时对混凝土的搅拌程度进行检验,一旦发现所运输的混凝土存在搅拌不均匀的现象,必须及时进行二次搅拌,以此保证混凝土的使用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混凝土的浇筑
(1)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 2m。
(2)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注意:①先在底部填以50~100mm 厚的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②浇筑过程中尽量避免离析现象的产生;③当浇筑高度超过 3m 时,应采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使混凝土下落。
(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梁、板、柱等构件是沿垂直方向重复出现的,所以一般应按结构层次来分层施工。对于平面,如果其面积较大,还应该考虑分段进行,以便使混凝土、钢筋、模板等工序能相互配合、流水进行。
(4)在每一施工层中,应先浇筑柱或墙。在每一施工段中的柱或墙应该连续浇灌到顶,且每一排的柱子按由外向内的对称顺序进行,防止由一端向另一端推进,导致柱子模板受推倾斜。柱子浇筑完毕后,应停歇 1~2h,使混凝土获得初步沉实,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浇筑梁板混凝土。梁和板应同时浇筑混凝土,只有当梁高大于 1m时,为了施工方便,才可以先行浇筑。
(5)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当浇筑混凝土必须间歇进行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一般情况下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得超过 200min,超过时应留置施工缝。在浇筑与柱和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后停歇1h,再继续浇筑。梁和板宜同时浇筑混凝土。拱及高度大于 1m 的梁等结构,可单独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3混凝土的振捣
(1)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应使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
(2)当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时,捣实普通混凝土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 1.5 倍;捣实轻骨料混凝土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其作用半径;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 0.5 倍,并尽量避免碰撞钢筋、模板、预埋件等。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应大于 50mm。一般每点的振捣时间为 20s,使用高频振动器时,最短不应小于 10s,应以混凝土表面成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且表面泛出灰浆为准。振动器插点要均匀排列,可采用“行列式” 或 “交错式”。
(3)采用表面振动器时,在每一位置上应连续振动一定的时间,正常情况下为 25~40s,以混凝土面均匀出现浆液为准,移动时应成排依次振动前进,前后位置及排与排之间相互搭接应有 30~50mm 的间距,以防止漏振。振动倾斜混凝土表面时,应由低处逐渐向高处移动,以保证混凝土振实。
(4)采用外部振动器时,其振动时间和有效作用依混凝土的坍落度、结构形状、模板坚固程度及振动器的功率大小等因素而定。一般每隔 1.5m 的距离设置一个振动器。当混凝土成一个水平面且不再出现气泡时,可停止振动。
3.4 施工缝
由于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上的原因,不能连续将结构整体浇注完成,并且间歇的时间预计将超过规定的时间时,应预先选定适当的部位设置施工缝。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3.5 混凝土的养护技术
养护是为了保证混凝土凝结和硬化必需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促使水泥水化作用充分发展的过程,是获得优质混凝土必不可少的措施。实验表明,未养护的混凝土与经过充分养护的混凝土相比,其28 天后的抗压强度将降低 30%左右,一年后的抗压强度约降 5%左右,由此可见养护对于混凝土工程的重要性。混凝土的养护方法有以下几种:
1、自然养护
这是最简单的养护方法。
2、蒸汽养护
蒸汽养护是利用蒸汽加热养护混凝土。可选用棚罩法、蒸汽套法、热模法及蒸汽毛管法。
3、太阳能养护
太阳能养护是在结构或构件周围表面护盖塑料薄膜或透光材料搭设的棚罩,用以吸收太阳光的热能对结构、构件进行加热蓄热养护,使混凝土在强度增加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温度和湿度,促进水泥水化。太阳能养护具有工艺简单、劳动强度低、投资少、养护周期短、节省能源等优点。
4、养护剂养护
养护剂养护是在结构件表面喷涂或刷涂养护剂,待溶液中的水分挥发后,在混凝土表面上会结成一层塑料薄膜,可以使混凝土表面与空气隔绝,以阻止混凝土内部水分的蒸发。
4小结
综上所述,混凝土作为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中做常用的材料,其质量和施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土木工程建筑的质量,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对混凝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混凝土的配料和搅拌;第二部门主要介绍了混凝土的运输;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浇筑技术;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养护方法。笔者坚信,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提高将会在极大程度上保障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宏山.土木工程发展中的几个重点问题[J].建筑与结构设计,2007(2).
[2] 韦林杰.浅谈混凝土裂缝成因与控制[J].现代企业文化,200816(6).
[3] 祁建财.土建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加固方案及施工分析[J].青海科技,200916(6).
[4] 罗添明.论土建施工技术的分析[J].城市建设,201016(4).
论文作者:刘广钶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9
标签:混凝土论文; 工序论文; 振动器论文; 土建论文; 模板论文; 表面论文; 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