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争
长沙市第四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观察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实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impson脑膜瘤切除分级中,I级者占71.43%(50/70)、II级者占17.14%(12/70)、III级者占11.43%(8/70)。病理学结果中,内皮细胞类型者占42.86%(30/70),纤维类型者占28.57%(20/70),砂粒类型者占7.14%(5/70),血管类型者占10%(7/70),恶性类型者占11.43%(8/70)。跟踪随访中,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均得以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治疗中,采用显微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较佳,值得在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治疗中予以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大脑镰及矢状窦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
矢状窦旁脑膜瘤,发病率约占脑膜瘤的25%左右,一般主要在蛛网膜粒出现,多见于矢状窦1/3段位置、前、后1/3段位置。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主要表现:头痛、慢性进行性人格改变、局部癫痫发作等。脑膜血液供应、引流静脉,均非常丰富[1]。在重要皮层功能位置距离较近,发病初期并无显著表现,然而就诊时肿瘤体积较大。这时,就需要将肿瘤部分切除,对神经、血管进行充分的保护,以便减少并发症情况的出现。本次研究,将我院将近年来收治的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研究对象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共计70例。其中,男性、女性比例显示为:46:24;年龄区间为32~66岁,中位年龄(49.7±4.5)岁;病程区间为0.2~7年,中位病程(3.6±0.4)年。7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头痛、癫痫、视力障碍、一侧肢体运动障碍,以及一侧肢体感觉障碍和精神障碍等表现。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加以临床统计处理及分析。
1.2方法
所有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均实行全麻,将头部进行固定处理。然后,大脑镰前1/3段肿瘤者、大脑镰中1/3段肿瘤者,取其平卧位。大脑镰后1/3段肿瘤者,取其俯卧位,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实行额、顶枕皮骨瓣开颅操作,确保切口、骨瓣位置超过中线位置,旨在充分暴露上矢状窦、肿瘤前后极。再在显微镜下,实行硬脑膜切口,做好瘤四周皮层静脉的分离工作、保护工作。肿瘤较大者,需将瘤内分块切除后,进行瘤内减压处理、肿瘤包膜分离处理。对于侵犯上矢状窦肿瘤者,在将外分块切除后,将大脑镰、脑硬膜、累及前1/3矢状窦肿瘤、中、后1/3段矢状窦切除,完成手术。
1.3观察指标
观察70例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实行观察、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70例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相关数据,均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其中,例数方面以“n”的方式表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结合Simpson脑膜瘤切除标准分级,包括I级、II级、III级者各50例、12例、8例。病理学结果中,内皮细胞类型者、纤维类型者、砂粒类型者、血管类型者、恶性类型者各30例、20例、5例、7例、8例。实行跟踪随访中,45例患者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均得以一定程度恢复;其余25例患者中,13例患者没有发生癫痫发作情况,12例癫痫患者发作频率降低。
3.讨论
手术前,实行影像学检查非常关键。因为手术前经头颅CT检查、MRI检查,能明确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以及肿瘤四周情况、是否存在水肿症状。与此同时,对大、中型窦镰旁脑膜瘤病例来讲,实行MRI血管造影检查,可全面了解到患者肿瘤血液供应状况,进而制定完善的手术治疗方案[2]。由此可见,手术前经影像学检查,利于明确手术的最佳时机,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关研究显示,矢状窦旁脑膜瘤位于蛛网膜颗粒,大部分肿瘤均在上矢状窦中1/3段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大脑镰旁脑膜瘤发病比较隐匿,容易在大脑镰前1/3段位置出现[3]。这时,若一侧脑膜序贯供血不足时,就会导致侧脑膜动脉参与到血液供应中。发生肿瘤侵犯颅骨的现象,颞浅动脉就会参与到血液供应活动中。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矢状窦旁脑膜瘤相比,具有较大的不同,但两者手术入路、操作方法比较相似。需要注意事项:实行显微手术治疗的过程,需结合患者的具体状况,选择最适宜的体位、手术入路,以此降低颅内压[4]。在显微镜下进行各项操作,明确肿瘤和各静脉的关系,做好对引流静脉的保护工作。然后,明确肿瘤供应血液动脉及肿瘤四周血液动脉情况。对于一侧较小肿瘤患者,可在早期顺着窦镰旁位置,阻滞血液供应。针对流体较大患者,在肿瘤内切除术操作后,顺着四周蛛网膜界面,将肿瘤充分分离即可。纵裂深部皮层下肿瘤者,应将脑皮层牵开1.5cm左右。必要的时候,可将肺功能区域的脑组织切除,将手术术野有效暴露,以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应做好皮层引流静脉和受累上矢状窦、大脑镰的相关保护工作。因为肿瘤的大或小、皮层引流静脉数量、解剖位置,均属于比较稳定的[5]。此时,如果脑组织静脉回流通道被影响,发生继发性静脉血栓形成、脑肿胀、脑出血等的可能性较大。对侧副静脉血流进行评估的过程中,需确定静脉血流改道的具体位置,并且加强对中央沟静脉、瘤周围引流静脉的保护。若是发生静脉出血现象,应通过适量明胶海绵、脑棉片加以合理的敷贴处理。
总而言之,显微手术应用于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治疗中,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能对引流静脉实行充分的保护,存在临床应用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华龙.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2):122-123.
[2]王兴铧,杜嘉庚.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7):2143-2146.
[3]陈夏东,赵霁,夏子锐等.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手术与继发性癫痫的控制及防治[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7,44(2):151-154.
[4]何徽,邱维加,杨新官.MRI动态增强结合DWI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17,46(15):2078-2079.
[5]邢保玲.非典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与鉴别优点比较[J].临床医学,2017,37(3):99-100.
论文作者:王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1
标签:大脑论文; 肿瘤论文; 脑膜瘤论文; 静脉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皮层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