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乡贤文化发展研究
陈 瑾1 王 屹2/1.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2.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丝绸之路研究所
摘 要: 本文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对乡贤文化做出的一个探讨与研究,主要论述了三个相关问题,第一、何谓乡贤文化,其中包括乡贤及乡贤文化的历史脉络及其内涵界定;第二、发展乡贤文化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联性,即以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第三、新时代该如何发展乡贤文化,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贤 乡贤文化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的振兴与兴盛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内容。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和农耕文明的源头活水与主干,是中国乡村社会的“根”与“魂”,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之所在,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硬实力之倚靠。而乡贤文化,源出于乡土,根植于乡土,最终的目的也是服务于乡土。它无疑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借力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十分重要与必要。
各院校开设的文化类课程不尽相同,在40所院校中共开设43门课程。所有课程按照开设院校数目和所占全部调查院校的百分比降幂排列。
那么,究竟何谓乡贤文化?
通过旅行,我学到了很多地理和历史知识。为了与人交流,我学会了英语、西班牙语和越南语。在越南待了7年之后,可以说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要甚于我对自己的了解。
一、何谓乡贤文化
(一)乡贤及乡贤文化的历史源流
乡贤是乡贤文化的主体构成因子,其嘉言懿行蕴含的人文道德价值及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是乡贤文化的主要内容。在动态的历史进程和特色不一的地域文化中,人们对“乡贤”的认同标准和资质评判或有所差异,[1]对“乡贤”的称谓或有所不同。但无论历史怎样更迭社会如何发展,乡贤的精神要旨亘古不变,品质贤达且能“美其邦郡”是乡贤之为乡贤的最基本要求。
乡贤的基层社会运作功能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商周时期。从商的国家结构来看,是一种以商邦主导的、不同方国之间的结合体。所谓“方国”即指建立在原始社会基础上,以血缘联系为基础的部族(部落)。商的直接管辖地为“王畿”,以外区域称为“四土”,商王分封诸侯领地,由侯、甸、男、卫等诸侯与官员实际掌控,诸侯官员所在的区域称之为“都邑”,是方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邑”之外则是“村邑”或称“宗邑”。商代基层社会的功能运作由作为统治阶层代言人的宗族长管理,甲骨文中称为“邑子”,而更小的村落在依附村邑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沟通上层统治阶层的村落代言人。至周朝,王置六乡,由三老掌教化,推举贤能,称为乡老。商朝的“邑子”以及“村落代言人”,周朝的“乡老”以及由“乡老”推举的贤能,或可看为“乡贤”产生并发展的重要源流。
其次,乡贤文化的内生土壤仍然存在。虽时过境迁,中国农村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了巨大的进步,然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内在基本构架依然存在,主要体现为宗亲血缘联系和“熟人社会”运作模式。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内在基本构架产生了具有地域性的乡村文化共识与行为共识,这种共识是产生“乡情”“乡愁”的原生土壤,也是乡贤文化的原生地。时至今日,各层各级、各行各业多数人的乡土意识、亲乡情怀尚存。
传统乡贤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及官方所默许的特权,能上通下达,成为国家政权对基层控制的有效手段与连接方式,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各乡村的代言人与实际管理者,是秩序的维持者和价值的主导者。
较之传统乡贤,新乡贤产生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新社会,这是一个开放变革性极强、人口流动极频繁、信息化程度极高的时代。这就注定了新乡贤既有与传统乡贤一脉相承的精神品质和智慧才华要求,同时也有其与时俱进的独特创新之处。新乡贤群体的成分更广、队伍更大、涉及的功能领域更多、活动的表现形式更丰富。
传统乡贤是源出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传统乡贤文化的主体构成因子。现代新乡贤是现代新乡贤文化的主体构成因子。现代新乡贤文化是传统乡贤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主动调试与转型表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结合。
(二)科学界定乡贤及乡贤文化
参考目前学界关于“乡贤”概念的已有研究[2],加上笔者的相关专项课题调研总结,笔者对“乡贤”做出如是界定:只要是对一方乡土的建设发展和文明传续做出了一定贡献且被该方乡民认可和肯定的社会贤达,不论他们的贡献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不论是他们是在乡的、离乡的还是外来的,不论他们的身份、地位和从事的职业,他们就可以被尊称为一方乡土中名副其实的“乡贤”。人人都有成为“乡贤”的潜质。新时代的新乡贤更是可能出自各层各级、各行各业。
㉔[日]成田頼明:《行政の制度·システムの改革と会計検査のあり方》,《会計検査研究》22号【巻頭言】2000年第9期。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解释材料”指出:“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特点。借助传统的‘乡贤文化’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为示范引领,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有利于延续农耕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这对什么是“乡贤文化”及发展乡贤文化的意义作了简明扼要的清楚释义。
784 “和谐使命―2017”非洲七国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临床疗效分析 宋 平,杜改萍,易 岚,叶 霞,吴晋晖
二、以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以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背景
首先,以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顺时应势,合符党风、社情、民意。借力乡贤文化是在2016年全国两会讨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时由人大代表钱念孙首先提出。近年来,随着乡贤文化发展实践的纵深推进,乡贤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也日益凸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4]
自乡贤产生以来,在漫长的中国传统社会,乡贤主要侧重的是一方乡民对为该方乡土做出一定贡献的社会贤达的尊称和人生价值的肯定。他们或为宗族姓氏中德高望重的“掌门人”,有权势威望、说话顶用;或因致仕、求学、经商有了权力、功名、财富并助力了一方乡土社会的建设发展与文明传续。行至明清,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
再次,中国的乡土社会尚有大量的乡贤文化资源可供挖掘和利用。乡贤文化始于商周,积淀久远,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该文化模式的普世性强且影响面广。笔者2018年的相关专项课题问卷调查“您认为现代社会有乡贤吗”,得出的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如图1和图2。从图1和图2可以清楚看出,无论是主要针对民族地区情况的西北民族大学学生样本,还是主要针对非民族地区情况的非西北民族大学学生样本,都有九成左右的被访者认为现代社会有乡贤。
您认为现代社会有乡贤吗?
图1 西北民族大学学生样本
图2 非西北民族大学学生样本
(二)以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公益广告、各级乡贤文化研究会、乡贤理事会、同乡会、团拜会等媒体媒介和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村史馆等场所,建立健全乡贤文化展板、宣传墙、长廊、展馆、亭园、传承基地等,通过展示、宣讲、演出等形式,加强对民众关于传承与创新发展乡贤文化之重要性与必要性的教育,让民众不仅能了解和明白传统乡贤文化的精髓要义,还能更懂得现代新乡贤对当今乡村振兴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与作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民众意识观念的更新,提高大家对乡贤和乡贤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让乡贤文化精神真正内化于百姓,入脑入心。同时在全社会大力营造起“人人均可成乡贤,人人都争当乡贤”的良好氛围。如甘肃庆阳西峰区什社乡李岭村,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乡贤文化宣传融入到乡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教育教化影响他们,丰富和美化他们物质生活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精神文化修养。
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乡贤,为乡村振兴尽力所能及的心力,回报故乡造福桑梓,得到乡民们的认可与肯定,这不仅是许多新时代新乡贤们的理想归宿,也是具备“乡贤”潜质的“潜在乡贤们”的一种精神和心理需求。因为其实对大多数人而言,不管自己承认与否,人生的意义都是在努力寻求一种“被认同感”,被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度和肯定度越高,越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越能提升自己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获得感与满足感。
大课间活动是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平台。如何提高大课间活动的实施质量成为了每一个小学体育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跳绳是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一种形式,几乎在全国普及开来。跳绳对场地以及运动器材的要求并不高,适用的人群也较为广泛。在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指导下,跳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及平衡感。将花样跳绳整合到小学大课间活动当中对促进体育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学校以及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1.1 药物及试剂 白藜芦醇、D-半乳糖、γ-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GCL)测定试剂盒、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测定试剂盒均购于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总蛋白(TP)测定试剂盒购于长春汇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三)以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的战略行动,需要社会群策群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如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分田到户一样,充分催生、调动和释放农村生产力和创新发展的活力。传承与创新发展乡贤文化,能为乡村振兴凝聚共识、集聚资源、汇聚力量,是乡村振兴的“智库+资源库”。
仅就从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来说,传承与创新发展乡贤文化既是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地方贯彻落实该战略的一项良好举措。
在笔者进行的相关专项课题调研中,当问及“您认为有必要传承和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吗”,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除了未作答者,其余均表示“有必要”。这就充分表明传承和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具有可观的需求和广阔的前景。但是在传承和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的具体实践中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境。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包括相关组织机构、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各地各项乡贤文化传承与创新行动都还有可待挖掘和发挥的巨大潜力。
(2)将第2行对角元以右的3个元素赋值给对角元以下的3个元素;再对第2行的3个元素规格化;继而对第2列元素消元,仅计算虚线框中的6个元素,见图4下图。
乡贤文化,不仅是有记录、保存、流传等看得见的贤达与善举,更是一种溶于民族命脉且能世代传承延续的文化模式。乡贤文化是世代乡土社会在精神文化层面的一种深层次追求、崇尚与表达,是一种归属感与秩序感的认同,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之一,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之一,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也是现行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直接嫁接并开花结果的老树新枝。
可见,以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十分重要与必要。我们应多措并举,大力发展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三、多措并举,大力发展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一)加大宣传,加强教育,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意识观念的更新
在我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乡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乡贤文化,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一直起了并还将继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贤们直接而持续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代代传承延续,深深影响着乡村秩序的维持与稳固、乡村社会的治理与发展。他们是中国乡村的“安全阀”、“润滑剂”和“助推器”。
(二)积极搭建相关平台和载体,以活动的开展带动效应的产生,以产生的效应争取社会各界更多更大的支持与关怀
建立乡贤文化资源数据库,并对其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对数据库进行持续动态的跟进式管理;可以效仿甘肃庆阳的良好经验,建立健全并科学化管理各级乡贤文化研究会、各类乡贤理事会及乡贤文化传承基地等;建立新乡贤文化“线上+线下”服务体系。
把乡贤文化发展与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及精准扶贫等进行密切关联和深度融合,整合并合理分配利用资源;着力打造乡村(社区)这一传承与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的主阵地;注重挖掘和搜集整理各地古今乡贤及其生平事迹,编辑出版相关书籍或宣传画册,让乡贤们能名垂青史的同时还能光照和恩泽子孙后代;深入开展新乡贤荐评、示范、涵育、汇智、传承、礼敬等工程,颂传“古贤”,引进“今贤”,培育“新贤”;修订村志家谱族谱,编写家风家训,建立乡贤及乡贤文化展馆,展示乡贤风采,教化乡民,引领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平时主动出访联络,或书信或电话或微信或采访或团拜等,与电视台、报社、外宣办等联手,零距离听取乡贤们的心声,热情讴歌众乡贤,努力争取乡贤们支持和反哺家乡振兴,推动资金回流、项目回归、信息回转、人才回乡,或通过乡贤们的传帮带,帮助更多的乡邻更早脱贫,更快步入小康生活。
(三)制定政策,以有效的激励条件吸引乡贤回报家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引导乡贤文化健康良序发展
各级相关部门和文化部门以及乡村管理机构,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以有效的激励条件吸引乡贤回报家乡。可以考虑在乡村领导班子换届选举时,本地具备基层管理事务能力的乡贤具有优先当选资格;对愿意返乡创业的乡贤,给予场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热情、热心于当地文化事业、公益事业发展的乡贤,给予保护、赞扬……
以日本Yahoo知识堂为例,其向人们提供了在网络上以互动问答的方式来分享个人知识的服务,基本上是问答形式的对话文体,与新闻报道的文体有所区别。正如杉村(2011:21)所说,基于网络的语料库“对于了解词汇如何由中心用法向边缘用法扩展,是一种有效的语料”,笔者认为可以合理有效地运用网络数据。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引导乡贤文化健康良序发展。建立完善、规范的约束制度和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这对乡贤文化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现代新乡贤的权威和职权必须来自乡民的知情同意与认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要按照行为规范行事,做到公私分离,且接受普通乡民的监督。
(四)灵活机动,因地制宜,智勇双全,大胆创新
不同地域乡村的主客观条件有差异,必然导致他们在不同领域的乡贤数量及乡贤发挥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也不尽相同,乡贤文化的发展水平和侧重点也有差别。所以,传承与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切忌“单一化、一刀切”,而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扬长避短,灵活机动,充分发挥各地各领域能人贤达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积极作用。
同时,乡贤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贤及有志于发展乡贤文化者必须具备智勇双全、大胆创新的智慧、谋略、胆识和眼光。笔者特别赞赏调研中甘肃庆阳西峰区什社乡李岭村原村支书(现什社乡副乡长)李志霖说的:“都允许国家领导人改革发展中摸着石头过河,还不允许我们探索尝试乡村振兴中的新思路、新方法?”事实也是如此,李岭的一景一物、一砖一瓦,一街一路,其功能布局都经过精心的研讨设计,赋予了深刻的文化与科学内涵。大好的传统美德,优秀的中华文化,国家的利好政策,先进的理念与经验、精华的知识与科技……都能及时地为我所用和活学活用,都以细致入微和似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会贯通到了大事小事的点点滴滴之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五)走传统与现代融合、城市与乡村补益的发展路子
在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应当保证传统不变质的前提下大胆与现代元素融合发展,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好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或也可尝试着把乡贤文化的精髓嫁接到城市文化中,提升城市文化的品味,挖掘和培育城市人群中的新乡贤,利用城市文化的引导,实现城市资源反哺农村,带动更多的新乡贤力所能及地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先明.“新乡贤”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建构[N].光明日报,2014-8-20(001).
[2]胡鹏辉,高继波.新乡贤:内涵、作用与偏误规避[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0~24.
[3]李鹏.乡村道德被质疑倒退?乡村道德建设可以这样尝试[N].农民日报,2018-1-13.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http://www.xin huanet.com /2018-02/04/ c_11223 661 55.htm,2018-02-04.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自筹经费项目“甘肃乡贤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B010)。
作者简介: 陈瑾(1979-),女,江西宁都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屹(1975-),男,陕西西安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标签:乡贤论文; 乡贤文化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论文;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丝绸之路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