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核心区开发强度高、交通量大的特性,通常会伴随地面交通拥堵、停车难等诸多城市交通问题。建设地下道路,被广泛认为是缓解核心区地面交通拥堵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梳理核心区地下道路功能定位、建设原则、建设方式与布局结构,提炼出核心区地下道路规划建设阶段的需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以深圳市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地下道路为例,为同类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核心区;地下道路;布局方案
Abstract: The city cor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development intensity and large traffic volume, accompanied with much urban traffic problems such as ground traffic congestion and parking difficul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underground road is widely considered effective methods to alleviate traffic jam. By combing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layout structure, refining the key issues to be considered and solved i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tage of the underground roads in the core area. Taking the underground road in Super Headquarters Base of Shenzh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ha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projects.
Key words: urban core area; underground road; layout plan
0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聚集和高密度开发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城市核心区作为城市生产、活动最活跃的区域,加上其开发强度高、路网密度低的特性,“进不来、出不去”等现象已成为常态。
为缓解城市核心区道路交通压力,在大规模引入轨道交通的同时,规划建设地下道路已被视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针对城市核心区地下道路规划建设的研究还较少,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1地下道路功能定位
地下道路功能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通过对知名核心区地下道路(北京中关村、北京金融街和广州珠江新城)主要特征的分析,得出城市核心区地下道路主要功能:1、完善路网解决核心区到发交通需求;2、串联地下停车库等;3、满足城市设计构筑地面无车化环境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地下道路的规定与原则
根据国内外地下道路使用情况及专家经验,地下道路除了满足《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的规定外,还应尽量遵循以下原则:1、作为区域性服务交通设施,核心区地下道路应避免引入过境交通;2、地下道路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与城市骨干道路衔接;3、地下道路应组织简单,易于实施;4、地下道路规模应与交通需求、服务车位数相匹配;5、地下道路可视性差,交通标志系统应简单、醒目;
3地下道路建设必要性与布局模式
3.1建设必要性
根据国内外案例分析,认为以下两种情况需要建设地下道路:
1、在高强度开发的片区,地面道路系统无法承担大量的到发交通时,需考虑建设地下道路,作为地面道路的补充或衔接,分离过境交通,分流到发交通,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2、在城市核心区或滨海、滨水片区,有较高的城市景观、公共空间品质要求的片区,可考虑建设地下道路,采用局部下穿的模式,营造地面高品质慢行休憩公共空间。
3.2布局模式
根据国内外案例分析,目前地下道路主要有以下模式:
模式一:局部下沉,打造地面良好无车化慢行公共空间
主要用于地面道路能满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考虑地面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的片区。
模式二:通道通过型+衔接车库
应用于存在大量过境交通与到发交通的片区,地下道路分离过境交通的同时,需要兼顾衔接地下车库功能。
模式三:成环成网型
应用于开发强度高、地面道路承载力较弱的片区,往往需要大规模、成体系的地下道路系统,分流地面交通压力,满足片区进出交通需求。
4地下道路规划重点考虑的问题
4.1建设标准
地下道路建设标准与其功能相关,大部分地下道路定位为地面道路的补充,只是分担部分地面交通流。超总由于区位特征决定了其为出行的尽端,在这样情况下,地下道路完全是建筑地下车库集散功能。根据超总地下道路承担功能,可分为地下干道和车库联络道两个等级,分别按照城市次干路、支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30km/h。
4.2断面选取
依据地下道路承担交通量及服务车型,确定地下道路车道数、结构净高;同时,地下道路断面应与地下车库相匹配。超总内部地下道路到发交通量较大,同时地下道路两边均需进出车库,因此采用单向三车道的断面。同时,超总地下道路服务的车型为小汽车,车道宽度为3.0m/车道、设计净高采用3.2m、通行限高3.0m。
4.3与周边建筑开发的协调
地下道路通常设置为直接服务建筑停车,地下道路的实施效果也需要与建筑开发相协调。深圳超级总部基地内部地下道路通过地下干道、环路、联络道等,未来可实现95%地下停车位的集散功能,其设置充分体现了地下道路的集散功能与建筑的停车需求的契合。
4.4与轨道交通的协调
在城市核心区,如何协调好地下道路与轨道交通的空间关系,是核心区地下道路布局的重难点。超总现状有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受地铁2、9、11号线,红树湾、红树湾南、深湾站站点及区间的限制,后期规划建设的地下道路必须结合地下车行、人行竖向净空要求对已建地铁进行避让。
4.5与相关市政设施的协调
城市核心区高强度的开发,势必会涉及到市政管线等市政配套设施分布。超总现状有4处南北排洪渠,规划有4条综合管廊,超总地下道路布局必须与市政设施相互协同,预留足够的空间供排洪渠及管廊使用。
5结语
地下道路是地面道路网络的补充,尽量与城市骨干道路衔接,避免一味追求网络化;因其导航效果受限、可视性差等问题,在保障其功能基础上,交通组织尽量采用单向组织、标识系统一定要简单醒目。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规划的地下道路与建筑紧密协调,体现了各方面规划的协调一致。目前国内外很少有如此典型而大规模的地下道路,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对同类项目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论文作者:周林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8
标签:道路论文; 地下论文; 核心区论文; 交通论文; 城市论文; 地面论文; 功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