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科学知识累积思想评述——‘波普尔片面强调科学革命’论之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波普尔论文,片面论文,科学知识论文,思想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是当代西方一位很有影响的哲学家。在对其思想的一些述评中,存在这样三个公认的观点:(1)波普尔的科学哲学片面强调科学革命;(2)其政治哲学强调改良,反对社会革命;(3)他的社会政治哲学就是试错法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的应用,他的科学哲学与其社会政治哲学是浑然一体的,显然这三个观点是不能一以贯之的。因此,我们想以此矛盾为基点,以直接探析与间接引证相结合的方法,着力于探讨波普尔科学哲学中有关的科学知识累积的思想,并期盼与大家共同商讨。
1.波普尔旨在追求科学之深刻性理想的证伪学说并不拒斥科学知识的累积思想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是同归纳主义、辩护主义相对抗的产物。长期以来,在认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科学知识的绝对无误论,绝对无误论者认为科学提供了同意见有别的真知识:绝对确实的、可证明的知识。他们认为:只当一个信念能够为正面的证据所辩护,我们才能接受它。因此,科学的目的是要提高理论的概率,希望得到概率越来越高的理论,但证实主义者却未能使科学的这一确定性理想更趋于实现。于是,波普尔指出,不仅确实性是一个幻想,不完全确实性的程度或概率也是一个幻想,确实性的幻想不仅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是有害的,科学的合理性并不在于它的为支持其意见而诉诸经验证据的习惯,而唯独在于它的批判方法。在这里,波普尔抛弃了科学确实性的理想,转而追求科学的深刻性,即科学的目的是希望得到较好的理论,或者说,概率最低的理论,内容最丰富的理论。“对于我们来说,科学同寻求确实性或概率性或可靠性都毫不相干。我们所关心的并不在于确定科学理论是安全的、确定的或者概然的。既然知道难免有错误,我们关心的只是批判和检验理论,希望发现我们在哪里错了;关心的是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并且有幸的话得出更好的理论。”①
虽然波普尔把科学的目的从追求确实性转变为追求深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波普尔一定会完全拒斥科学知识的累积,事实上波普尔所持的评价理论的深刻性标准也证明了这一点,“凡是告诉我们更多东西的理论就更为可取,就是说,凡是包含更大量的经验信息或内容的理论,也即逻辑上更有力的理论,凡是具有更大的解释力和预测力的理论,从而可以通过把所预测的事实同观察加以比较而经受住更严格检验的理论,就更为可取”。②由此看来,证伪主义者似乎与证实主义者一样,对更可取的理论的选择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必须具有更多的经验内容或信息,这或许是与证伪主义者最终是一个经验论者的本性有关。“独断的证伪主义承认所有科学理论无例外地都是易谬的,但它保留一种非易谬的经验基础。它是严格经验论的,但不是归纳主义的:它否认经验基础的可靠性能传递给理论,所以,独断证伪主义是证明主义最弱的一派。”③然而,“按照‘证明主义者们’的观点,科学知识是由已经证明的命题构成的”。④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证伪主义者只是抛弃了科学知识是由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所构成的这一教条,却并不怀疑科学知识由已经证明的命题构成的这一信念。因此,可以说,证伪论者并未抛弃掉科学知识累积的模式,与证实主义者相比而言,仅对科学知识累积模式的内涵稍作变更“修正”而已,即是说,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的进步不再是绝对无误的真知识的直线式的静态累积过程,而是科学知识经过不断证伪变革而消除错误,愈来愈接近真理的一个动态式的累积进程。倘从这一角度来看,便会理解波普尔强调连续性增长的根源了。“我相信连续性增长是科学知识的理性特点和经验特点所必不可少的;科学一旦停止增长,也必将失去这些特点。正因为连续增长,科学才成为理性的和经验的。”⑤而恰恰波普尔不仅是一位批判理性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位经验论者。
2.波普尔证伪学说中的科学知识累积式发展的思想
波普尔从反归纳主义立场出发,提出其猜想与反驳的证伪学说,或者称之为试错法,这一试错法可简略地用图式表示为:P[,1]-TS-EE-P[,2]。这意思是说,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理论,所有理论都是试探性的,都是猜想,把批判性讨论或排除错误用之于它,其结果通常会突现出新问题,新问题较之旧问题往往有更大的深度,它们之间的深度差和预见差适当地表征出理论的成长或科学进步。也即是说,科学始于问题,科学是从问题到问题不断进步的。但人们对这一试错法却似乎并不很欣赏,对之指责的意见颇多:波普尔把证伪等同于摒弃,仅强调科学革命,甚至还以为波普尔把证伪当作科学发展的目的,等等。我们以为这些意见多少包含对波普尔的一些误解。
第一,波普尔的证伪并不意味着摒弃,事实上波普尔的证伪是一种包含肯定的扬弃的过程。“即使一种新理论会夭折,它也不会被遗忘,或者说它的美妙会被记住,历史会记录下来我们对它的感谢——因为它遗留下新的、也许至今依旧解释不了的实验事实和新的问题,因为在它成功而又短暂的生命之中为科学进步所作的贡献。”⑥后来波普尔又更进一步说,“牛顿理论即使是假的,却是更‘接近真理的’,因为牛顿理论包括了大量有意义、有价值的真实结论:它的真理性内容非常丰富”。⑦
第二,波普尔的证伪决不是科学发展的目标,而是科学进步的手段,是科学向真理逼近的阶梯。“像我这样的证伪主义者宁愿用大胆的猜想试图解决有趣的问题,即使它迅速被证明为虚假……因为我们相信这是我们可以从错误中学习的办法,并且在发现我们的猜想为虚假的过程中我们将学到许多有关真理的东西,并且将更加接近于真理。”⑧
第三,波普尔后来不仅充分认识到经验对理论确证的重要性,并且在其学说中引入了一个关于逼真性的逻辑概念。“如果科学要继续进步,其合理性要不衰减,我们不仅需要成功的反驳,而且要确实的成功。”⑨“如果我们得不到反驳,科学就会停滞,就会丧失其经验特点,……如果我们得不到对新预言的证实,科学也会由于同样的原因而停滞,并丧失其经验特点。”⑩于是,为了衡量我们在探索真理时所获得的成功,至少在某些场合我们应该说明我们已经比较接近真理的理由,波普尔引进了一个关于逼真性的逻辑概念。“一个真陈述的内容愈丰富,它同我们的目标T就越接近,也就是说,越接近‘真理’。……接近真理这一直观概念,同较高的真内容和较低的‘假内容’这两个概念是一致的。”(11)即波普尔把逼真性或类真理性的量度定义为理论的真理内容的量度减去其虚假内容的量度。在这里,波普尔的反归纳证伪学说中似乎出现了归纳证实的“阴影”,因对理论的确证必定是归纳的。这一点波普尔自己亦意识到了,并似乎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认可。“我并不认为明确引进逼真性观念会引起方法论的什么变革。相反,我认为我的可检验性理论或通过经验检验而确认的理论,对于这一新的元逻辑观念来说,是一种特有的方法论副本。”(12)而归纳法总是与知识的量的累积的观念相伴而生。事实上,按波普尔的观念,理论逼真性的测度是以历次检验所记录的理论的真理内容与虚假内容为尺度的,而这显然会是一个理论检验的渐进累积过程。
第四,波普尔认为,不管理论在检验中是否向真理更逼近了,我们的经验知识却必然会增长。这是与其经验论者的本性相一致的。“我们的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将是富有成效的探索工具。这就是说,它将向我们提示新的实验,尽管它们可能立即使这一理论被驳倒,我们的事实知识却通过新实验的意外结果而增长了。”(13)波普尔还说明了经验知识增长的另一种情形,“对死者应说好话:一种理论一旦被驳倒,其经验特征就可靠了,并显得出色完美”。(14)
所以,我们认为,波普尔不仅一向注重知识的累积,而且给人们提示了一个崭新的关于科学理论进步的模式: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证伪与确证、消除错误与发现真理相结合的、科学理论不断向真理逼近的动态式的累积过程。
3.严格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证伪类型
我们以为,波普尔的证伪不仅不能等同于摒弃,而且亦不等同于库恩式的科学革命。按库恩的观点,规范的转换是科学革命的重要特征,而波普尔意义上的证伪似乎并不必然蕴涵规范的转换。当然,波普尔喜欢强调严峻检验,最喜欢的例子是拉瓦锡的燃烧实验(证伪燃素说,确证氧化学说)、爱丁顿的日蚀观测(证伪牛顿引力论,确证广义相对论),因为所有这些实验都有破旧立新的惊人后果,都具有规范转换(即引起背景知识的革命性变革)之深刻内涵,由此而论,波普尔的证伪当然有言指科学革命之意。但似乎波普尔的证伪不能仅限于这一方面的内涵,因波普尔所说的证伪,从某种意义上说仅指称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法,并且波普尔在其《猜想与反驳》中同时提及“科学知识的变革”(15)及“科学知识的革命性变革”(16)这两个概念,由此看来,波普尔的证伪似乎等同于变革更好些。所以,我们把证伪严格区分为革命性证伪与非革命性证伪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革命性证伪就是上面已提及的那一类,也即波普尔常指称的判决性实验对理论进行证伪的那一类,关于这一类论述颇多,故不想赘述,而那些以为波普尔片面强调科学革命的人,恐怕就是因为把波普尔的证伪等同于革命性证伪的缘故。
其实,波普尔的证伪还包括另一类即非革命性证伪,虽然这一类证伪波普尔一般未予以明确提及,或惯于用一种比较隐晦的方式提及:对理论进行试探性批判以消除其错误,即从错误中学习的方式。关于这一类证伪因波普尔未予明确提出,或许会引起非议,但结合事例分析或许会令人一目了然。“‘水在一百摄氏度沸腾’这一科学规律,遇到‘在封闭的容器中的水在摄氏一百度时水却不沸腾’的反例时被证伪,于是,我们便修改我们的理论为‘在打开着的容器里,水在摄氏一百度时沸腾’,可后来我们又在地理环境的海拔高度上发现了关于这一理论的反证,于是我们便又修改我们的理论为‘在海平面大气压中,水在打开着的容器里达一百摄氏度时沸腾’,等等,我们便可以越来越精确地约束我们关于水的沸点的知识,即我们便得到了内容越来越丰富的假说、越来越好的理论。”(17)这一过程即波普尔的消错法的运用。在这一连续性证伪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对理论的证伪达到了认识的深化,理论的内容也愈加丰富了。但人们在证伪发生的前后的思想观念、背景知识却并未发生革命性变革,因此,这一类型的证伪不能称之为科学革命。而波普尔所谈及的证伪很多是言指这一类型的,并且这一类型的证伪显然主要是注重知识的量的累积的,即波普尔的证伪亦蕴涵科学知识的累积之意。
4.波普尔关于客观知识的第三世界自主性观念的提出更加表明其对科学知识累积的注重
波普尔在其《客观知识》一书中提出了他的著名的三个世界的学说。在他看来,存在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包括物理实体和物理状态的世界,简称世界1;第二世界是精神的或心理的世界,简称世界2;第三世界是思想内容的世界、客观知识的世界,简称世界3。并且波普尔主要致力于为世界3的客观性、自主性和实在性辩护,而其中关于客观知识的第三世界的自主性观念清晰地表明了他的科学知识累积的思想。“第三世界的自主性,第三世界对第二世界甚至对第一世界的反馈作用,是知识发展中最重要的事实。”(18)这句话表明了他对第三世界自主性探讨的主要企图,即以之来说明我们知识的发展。而第三世界的自主性表现了我们的知识的一个怎样的发展方式呢?
“尽管第三世界是我们创造的,但它基本上是自主的。但是自主性只是部分的:新的问题导致新的创造物或构造物,因而可以把新的客体补充到第三世界中。并且,每一个这样的步骤都将创造出新的预想不到的事实,新的预想不到的问题,并且也常常创造出新的反驳。”而波普尔学说中,新的问题、新的事实、新的反驳不仅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而且其本身便标示着科学的发展。可以说,这些“新的客体补充到第三世界中”是“知识发展中最重要的事实”,而这一过程所标示的知识发展的方式显然是与累积式发展相关的。我们可以说,倘若我们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与我们相对立的纯粹的客体而言,这一连续不断的“新的客体补充到第三世界中”的过程,完全可以认为是一个纯粹的知识累积式发展的过程(似乎可与精神水桶说相类比)。我的这番阐述似乎夸大了自主性观念中的累积之地位,但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的自主性观念有明显的注重科学知识的累积发展之倾向,是无庸置疑的。
5.波普尔在社会历史观上注重改良的思想是对其注重知识累积思想之直接论证
正像反归纳主义是波普尔的科学哲学的理论基石一样,反历史决定论是他的社会历史哲学的理论基石,并提出了“反乌托邦主义”的口号,代之以其“渐进社会工程”的主张:提倡对社会实行“渐进的修补”,反对“整体主义的或乌托邦的工程”。虽然波普尔提出这一主张的直接意图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我们对之必须予以批判,但我们对之进行批判的正确的方法必须是合乎辩证法的,即我们必须同时看到其学说中所包含的积极思想。
显然,波普尔在研究社会历史发展时是比较注重于温和的累积式的社会进步模式探讨的。“他(渐进工程师——引者注)也许抱有把社会看作‘整体’的某些思想,但他并不相信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重新设计的那种方法。不管他的目的是什么,他总是采取能够不断改进的小的调整和再调整来实现他的目的。……渐进工程师知道他的知识多么少。他知道我们只能从错误中学习。因此,他将一步一步地走,仔细地把预想的结果同已取得的结果相比较,警惕改革中难免出现的不利后果;他将避免进行复杂的和大规模的改革。”(19)这一段引文中,波普尔不仅直接提及我们从错误中学习以积累知识的主张,而且明确表白反对大规模的改革,这一点从许多有关波普尔历史观的述评中可以得到印证,并且这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波普尔片面强调改良,鼓吹渐进社会工程,反对社会革命。对这一公认观点之评价我们不予追求,我们只想从另一侧面借之论证我们所以为的波普尔注重知识累积的这一观点,即在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上注重改良的倾向直接表明其在认识论上注重知识累积的思想。因波普尔惯常称自己为一位方法论上的“自然主义者”,“渐进的修补和批判性分析相结合,不论在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中都是取得实际成果的主要方法”。(20)大多数学者也是这样来看待波普尔的。“(在波普尔看来),新观念的大胆提出总是伴之以在经验中的严格消错。在哲学上,他把这种观点叫做‘批判理性主义’;在政治上,他把这种观点叫做‘渐进社会工程’”。(21)“波普尔认为,自己的科学的试错法,即猜想与反驳的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而且普遍地适用于社会历史科学。他的社会政治哲学就是试错法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的应用。因此,他反复强调:他的科学哲学是与其社会政治哲学‘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22)
总之,我们认为,波普尔仍是比较注重知识的累积式进步的,那种以为波普尔只强调科学革命的观点是片面的,因某种深刻思想在应用中足以让人更清晰地把握其思想本身。实际上,那种以为波普尔提倡证伪、革命便必然排斥科学累积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源自对累积概念的一种机械论的诠释。在波普尔那里,科学知识的累积与科学革命是彼此相容的。波普尔式的累积不再是正确无误的真知识的直线式的静态的累积,而是科学理论在经过不断证伪而消除错误中发现真理并不断向真理逼近的动态式的累积。在这里,科学知识的累积与科学革命已彼此融合,合而为一了。
注释:
①②⑤⑥⑧⑨⑩(12)(13)(14)(15)(16)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27,311,308,347,330,347,348,335,345-346,343,316,337页。
③④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5-16,13页。
⑦(11)(18)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8,59-60,128页。
(17)(21)〔英〕布赖恩·马吉:《开放社会之父——波普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2,131页。
(19)(20)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2,45页。
(22)《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下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01页。
(23)舒炜光、邱仁宗主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