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分析论文_朱元浩

高中语文教材分析论文_朱元浩

(哈尔滨师范大学,158100)

摘要:众所周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其中教材更是教学的蓝本,只有通过在教材分析的过程中,讲学生、老师与教材达到完美的结合才能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教材;教材分析;学生主体地位

我们众所周知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出于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反思性教学和创造性教学,教学设计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进行设计前的教材分析尤为重要。对于我们语文学科更是如此,语文学科是具有“工具性”的,因此更应该通过良好的教材分析从而使教学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有良好把握学以致用。

一、语文教材分析的具体内容

通常的语文教学设计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教学方法,因为这些方面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个体,而是环环相扣着的,彼此有着密切联系的,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进行解读。

(一)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是指对语文教学活动结束后的预期的行为结果,是预期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应产生的具体变化而明确的规定。我们不难看出,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但是对于现在的真正的学校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被漠视的,往往是学生被动接受。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肢解了优美的课文,把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分解揉碎,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1],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通过这样的三个维度我们也可以明确的看出主体应该是学生。

而且在这三个维度的设计上,不但是知识的掌握更是能力的习得,获得实践与创新的能力,而这种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更是要一改以往灌输式的教学,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情感与价值观的陶冶,在三维度的统一中,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二)教材内容分析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教学目标是离不开课文内容本身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所以对课文本身的把握和对学生本身的了解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对于课文本身的分析绝不是将课文独立的作为孤立个体进行的。

1、课文内容分析

现在学校授课绝大部分是以教材四大板块中的阅读鉴赏为主的,而每册的“阅读鉴赏”部分的四个单元分别由“单元提示”“课文”、“研讨与练习”三项内容组成。“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课教材的单元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介绍本单元所选范文的文体,简单介绍所选作品,其次介绍该种文体和文体的突出特征。最后谈如何学习这种文体,学习时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2]。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准确的把握课文所在单元总体上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也就是把握这一单元课文的共性,而后在课文的讲解中把握住本课的个性,在个性和共性的结合中把握课文,明确课文的地位与承前启后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课文个性的把握上,我们绝离不开这种模式——“作者分析模式”,“语文教材中范文的选取不仅要反映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且更要展现中国语文自身的品格和情怀,要光扬汉语言的母语化情感和民族化特色。”[2]而这里其实更多的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而这些往往都源自了作者本人,所以为了准确的向学生传递这种情感,所以我们要站在作者的角度上,结合时空背景对课文的分析而还原作者创作的本意,得出最接近事实的主体思想与写作特点,力求传达给学生最为准确的课文内容分析。

2、学生情况分析

在“阅读鉴赏”模块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独有文化,进行有效的互动,缩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渗透人文素养的同时,使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符合学生特有的价值规范和思想观念。”[3]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入手,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的特征,根据学生的日常的表现中把握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进而把握学生对学习本课的优势和劣势。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一课的关键所在,有的时候教学重难点是与教学目标中的知识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重合的,并且教学重难点是离不开的、绝不可脱离课和学生进行设计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难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根据讲授的课的不同而变化,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从所教的内容中找到着眼点,一定要符合课程所在单元的共性,同时也要体现出这一个的个性来。即这一单元的共性是教学重点设定的基础,而这一课的个性则更多时候是这一课的难点。

在关注教材的同时,教师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考虑到学生的新旧知识的迁移与衔接,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重点能否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突破到一个新的平台高度到达教学难点所在?所以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应该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

我们不难发现,课文往往是带有强烈的情感性和人文性,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与学习,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不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生活场景、图片、幻灯、投影、演课本剧、课件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并且教师作为引领着首先要表现出与这种情感的契合与沟通,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注意力。在课文比较短,难度适中的时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和提问法的形式有效组织学生参与到课文研究中,使学生把握课堂以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效果,而当课文较长、难度较大的时候,老师这可以用提问法先提出问题,在激发学生思考的情况下在用讲授法讲解使学生所思考的和教师所讲解的两相验证。

二、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对教材的分析应当是有策略多角度,全面的把握,充分注重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绝不能一言堂,教法单一,重复使用,灌输式的知识传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

参考文献

[1]冷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彭浩波《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课教材研究》34页 20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王庆《人文素养的渗透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15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2.

论文作者:朱元浩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高中语文教材分析论文_朱元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