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两个转变”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1996年全区工业经济形势回顾_两个转变论文

积极推进“两个转变”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1996年全区工业经济形势回顾_两个转变论文

积极推进“两个转变” 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九九六年全区工业经济形势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个转变论文,述评论文,经济形势论文,工业经济论文,全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全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学习大讨论,1996年我区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步入快车道:粮食增产幅度位居全国之首,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就连长期制约我区综合经济实力提高的主要薄弱环节——工业经济也取得了“八五”以来主要指标增长速度首次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好成绩。这些成绩令人鼓舞。

(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我区与全国发展的差距主要在工业,发展的潜力也在工业。过去的一年,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业战线广大职工紧紧围绕实行“两个转变”、实现“两个提高”的总体目标,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效益”的指导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结构调整,加强企业管理,积极开拓市场,在宏观经济政策偏紧、市场竞争剧烈、企业增支减利因素增多等不利条件下,使我区工业生产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速快于上年2.4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4个百分点。统计考核的89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56%的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产销衔接也较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5.79%,高于上年0.1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产品销售率高于上年3.3个百分点。在全部工业企业中,尤以地方国有企业比全国增幅明显。1996年全区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8%,高于全国平均增幅9.1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286.11亿元,比上年增长9.79%,高于全国平均增幅6.1个百分点;实现税金及附加26.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高于全国平均增幅3.9个百分点。国有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净盈利8.18亿元,是全国16个净盈利省区之一,利润额列各省区第9位。

1996年,我区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管理、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1)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逐步深入。自治区和盟市两级确定的75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经过方案论证和审批,现已陆续进入实施阶段。我区列入国家百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包头纺织总厂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权并改组为九九集团,正式持牌运营。试点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正在逐步形成。(2)优化资本结构试点步伐加快。去年我区呼、包二市被列入全国58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后,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抓紧实施增资减债、兼并破产、分离分流。以呼市为例,通过兼并破产核销银行呆坏帐准备金1.6亿元,免停息1.22亿元,“拨改贷”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3.02亿元,同时为企业核销债务和转增资本金以及冲转待处理资产损失2.71亿元,全市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由年初的78.45%下降到74.51%。(3)“抓大放小”力度加大。我区已有包钢、包铝、电力总公司、鹿王羊绒集团公司列入国家300户重点扶持企业行列,自治区从资金、运力等多方面重点支持,4户企业去年完成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已占到全区地方国有工业的42.16%、49.91%和55.11%。目前全区已组建工业企业集团95户,大型骨干企业在我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以实行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改革形式放开放活小企业的步伐加快,大批小企业以灵活的机制进入市场,呈现出生机。去年1~11月小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15%,增幅高于大中型企业14.92个百分点,涌现出一批如乌拉特前旗、霍林河市等小型国有企业无亏损的先进旗县。

——结构调整成效初现。(1)企业组织结构正由小、散、全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经营转变。不少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通过兼并亏损企业、收购破产企业得以低成本快速扩张。伊盟化工集团继1995年收购巴拉贡碱厂之后,去年又收购了资产总额1.1亿元的海拉尔氯碱厂,兼并了资产达6亿元的吉兰泰碱厂,使其总资产和生产能力迅速膨胀,跻身于全国大型化工企业行列。(2)产业结构向四大支柱产业和三大优势产业重点倾斜。1996年全区确定的5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中,属轻纺、能源、冶金、机电、化工、建材、森工7个产业的项目有48项,占全部项目的96%,占投资总额的76%;其中农畜产品加工业项目就达23项,占项目总数的46%。(3)调整产品结构,重点支持名优特产品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去年自治区命名的100种名牌产品完成产值67.34亿元,销售收入67亿元,实现利税10.38亿元,分别占到全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15.12%、15.9%和29.1%。(4)投资结构得以优化。基建投资、技改投资、流动资金贷款都坚持择优扶强原则,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倾斜,优化了资金配置,减少了重复建设、盲目投资带来的不良债务损失。

——企业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截止去年11月底,全区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4.9亿元,50项重点技改项目已有44项竣工,100项续建项目有82项已经投产。争取到国家经贸委专项技术改造项目23项,当年安排投资11.5亿元,专项贷款3.4亿元。此外,全区有28个项目列入国家“双加”工程计划。这些项目的完成,将使我区一批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上一个台阶。1996年,自治区集中财力重点抓了21项新产品开发,已通过鉴定验收完成18项。这些项目中,达到国际水平的2项,国内先进水平的9项,当年实现产值2.1亿元,利税2746万元。企业自主开发的积极性增强。据对73户大中型企业的调查,去年共开发新产品234种,应用新技术52项,当年新增产值4.72亿元,创利税7215万元。技术进步促进了企业质量管理上水平。去年又有包钢等一批企业通过GB/T19000—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获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全区工业产品质量等级品率达到74.9%,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学邯钢抓管理促进了扭亏增盈。去年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学习推广邯钢经验的通知下发后,一度被忽视滑坡的企业管理普遍得到重视和加强,以降低成本为主要途径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共识。企业大面积、大数额亏损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亏损企业、亏损额逐月下降。到年底,亏损企业比上年减少16户,亏损额虽有增长,但增幅则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包头铝厂在吨铝价格下降4300元、成本平均升高2017元的情况下,努力挖潜力,降成本,使原计划亏损的盘子最终实现利润206万元。巴盟磴口糖厂加强成本管理,使吨糖成本下降532.7元,在糖价大幅度下跌,多数糖厂陷入亏损的形势下,仍实现利润70万元。据包头市对28户重点企业调查,学邯钢使这些企业的成本下降3.6亿元。学邯钢抓管理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扭亏增盈新局面的形成。

(二)

应该看到,1996年我区工业经济运行实质上是一种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益的运行。全区地方国有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18亿元,同上年相比减利6.57亿元,下降44.55%;亏损企业209户,亏损额4.81亿元,比上年增亏1.22亿元,增亏34.09%;企业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仅为2.86元,比上年减少2.80元,下降49.46%。据1~11月统计,全区2964户年产值为万元以上的独立核算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67.04,比上年同期低4.85个百分点。去年全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滑坡幅度较大,我区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也在滑坡,只是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当然,国有工业企业效益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有利润大量向利息、税金、折旧、工资、社会福利保险等转移的因素,有受市场制约,产品价格下跌,原燃材料和运价上扬的因素等等。但更主要、更直接的原因还在于我区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不适应市场和企业管理薄弱。

工业内部产业结构性矛盾在去年我区工业企业效益滑坡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我区是以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由于国家控制基建规模,投资类产品市场平淡,价格不断下跌。去年包钢每吨钢材平均售价下跌300元,利润比上年减少4.05亿元;包头铝厂吨铝价格下跌4300元,利润减少1.12亿元。仅这两大企业去年就减少利润5.17亿元,约占全区减利总额的78.73%。建材行业大面积亏损,仅建材局直属企业亏损总额就达445万元。轻工纺织行业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能力过剩,开工严重不足,内部争原材料、抢市场、竞争激烈,各种“大战”连绵不断,烽烟不息。原为盟市、旗县财政台柱子的19家糖厂,也抗不住市场糖价下跌的冲击,有17家出现了严重亏损。去年1~11月,全区轻工企业盈亏相抵后由上年同期净盈利1.5亿元变为净亏损3113万元。

企业生产资金严重不足。困扰全国国有企业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矛盾在我区日益突出。我区是贷大于存的地区,按照商业银行新的资金管理办法运行,更加剧了全区企业生产资金的短缺。我区商业银行的有限资金大多数用于支持重点大中型企业的生产和农副产品收购,中小企业很少能得到银行资金的扶持。有的企业由于争取不到贷款而不得不停产甚至破产;有的企业产品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也由于缺乏资金使产品开发限于停顿。造成企业资金周转不灵、严重紧缺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市场开拓不力,产品不适应市场。截止去年12月底,全区地方国有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达到35.21忆元,比上年增加2.76亿元,上升了8.53%,产成品占存货的比重高达31.59%;全年应收帐款净额49.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47%。企业有84.91亿元的资金周转不畅甚至滞死。由于企业的种种问题和困难,造成职工下岗人数增加。而我区非国有经济发展较慢,新上项目较少,很难完全吸纳消化这些下岗人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还将会有大批职工下岗。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投资力度减弱,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八五”期间是我区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时期,但投资总额仅占全国的1.4%左右,投资增速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增速。这是我区“八五”期间工业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的重要原因之一。1996年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6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265.68亿元,比上年下降2.7%,其中轻工业投资下降幅度高达20.7%;投资增速低于全国20.9个百分点,投资总量仅占全国的1.12%,比“八五”期间的比重降低了0.28个百分点。企业更新改造投资降幅更大,比上年下降了21%,与全国快速增长形成明显反差。投资不足将对我区工业发展产生久远的滞后影响。

(三)

我区工业基础薄弱,增量不足,存量不活,结构性矛盾突出。要实现邓小平同志关于内蒙古经济“走进前列”的遗愿,必须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

加快工业发展首先要解决好产业结构性矛盾问题。我区结构性矛盾存在于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据国家1995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区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30.6∶38.4∶31,第一产业的比重高于全国9.6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低于全国8.9和0.8个百分点。我区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在工业。从工业内部结构看,我区轻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32.6∶67.4,轻工业比重低于全国14.5个百分点;重工业内部,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的比例为23.6∶46.5∶29.9,采掘工业高于全国15.1个百分点,原材料工业高于全国13.6个百分点,加工工业低于全国28.7个百分点。我区工业的特点呈产业的重型化和产品的初级化,与全国工业发展的差距主要在轻工业和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加工工业上。从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来看,我区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比例为65.36∶34.64,非国有经济比重低于全国31.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在发达省区飞速发展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非国有经济在我区发展相对缓慢,是我区经济发展与全国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我区经济结构性矛盾不仅表现在大的比例失调上,同时还表现在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行业布局等诸多问题上。如企业组织结构的小、散、全;产品结构的初级化、原料型;行业布局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等。调整产业结构,就要从上述问题上入手。

加快工业发展必须走扩张增量与搞活存量并重的路子。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存量是现实生产力,是发展的基础。搞活现存企业是我们当前经济工作的着眼点和重点。但是,由于我区工业基础薄弱,总量不足,工业固定资产仅占全国的1.87%,仅靠存量发展是永远无法走进全国前列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开放力度,不仅向国外开放,也向区外一切投资者开放,优化投资环境,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客商到我区开发资源,投资办厂;同时,要用足用活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不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区进行大规模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带动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快工业发展必须切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按照国家“抓大放小”和“三改一加强”的方针,加大改革力度,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认真抓好呼市、包头、赤峰、乌海4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改革,力争在国有企业增资减债、兼并破产、分离分流等重大改革课题上取得突破,辐射带动其他地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和名牌推进战略,重点扶持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名优产品进行扩张,以优势产品带动优势企业,以优势企业带动优势产业,进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宏观管理,认真解决各行业内“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生产能力过剩和无序竞争等问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指导经济工作和企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高我区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标签:;  ;  ;  ;  

积极推进“两个转变”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1996年全区工业经济形势回顾_两个转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