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内分工、产业体系演变与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产业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从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全球流动速度加快,主宰全球产品生产的跨国公司通过产品内分工,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价值链环节,以充分利用各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创造产品的全球化竞争优势。产品内分工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和动因之一(卢锋,2004)[1],也是当今主要的产业分工形式。产业分工形式的转变使得基于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的产业主体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重要变化,进而带动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决定了产业体系的竞争力。目前,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发达国家依据动态比较优势占据着高端环节,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刘明宇和芮明杰,2009)[2]。而我国产业主要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面对当今全球资源环境约束不断束紧、土地和劳动力初级要素价格上升、全球贸易环境改善乏力、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日益加速的挑战,我国现行产业体系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劣势和弊端日益凸显,迫切需要重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现行产业体系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产业是由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相同产品用途的企业所构成,犹如生物体存在于生态系统一样,产业的生存和运行依赖于产业的生态系统,即产业体系。产业体系是由特定的产业、政府行为和产业约束构成的有机体,其功能是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关联、产业构成、产业运行保证与之对应的产业整体的正常运行,维护和服务于产业主体的生存。从构成和运行来看,产业体系实质上是产业分工结构及其运行方式的体现(张耀辉,2010)[3],产业分工的演进决定产业体系的演变。 对于产业分工,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其演进是专业化的收益和交易费用两难冲突折中的结果(袁正,2005)[4]。在分工的演进过程中,人们对于专业化的选择是组织试验的结果,有关组织的信息和专业化分工是同时演进的。根据卢锋(2004)[1]的观点,国际分工大概经历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三个阶段。产品内分工是一种全新的国际分工模式,是某一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或环节通过空间分散化而形成的一种跨国性生产体系。金京等(2013)[5]认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这三种国际分工形式的区别在于:产业间分工指的是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的国际专业化,促使不同要素密集型的产业在不同区域聚集;产业内分工则是相同生产部门内部各个分部门之间生产的国际化专业化,主要指同类产品的差异化分工;产品内分工是指同一产业或产品的生产环节或工序的分工现象,其实质是各国以优势要素参与国际分工。 “现代产业体系”是中国语境下的一个新概念。进入21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国传统产业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初级要素禀赋、较低的全球价值链上分工地位、较低的产品附加值以及数量竞争规模驱动的发展模式等问题日益凸显,而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规律,重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央及各个地区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国内学者从内涵、特征、构成、形成机制、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陈建军,2008[6];刘明宇和芮明杰,2009[2];张耀辉,2010[3];龚绍东,2010[7];刘钊,2011[8];詹懿,2012[9];杨以文等,2012[10])。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析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机制和实现路径,但没有基于产业分工发展分析产业体系演变的内在规律,因而无法从产业分工演进过程找到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的内在历史逻辑。基于此,本文根据产业分工,尤其是产品内分工发展,分析产业体系演变的内在规律,并根据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揭示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内生机理及影响因素,从内生机理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探索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机制,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产业分工演进推动产业体系演变的机理 产业分工决定产业体系,产业体系内生于产业分工之中,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变化是由产业分工的演进所决定的。不同形式的产业分工对应着不同组成和运行方式的产业体系,进而影响产业体系的竞争力。 (一)产业分工演进与产品内分工 从演进历程来看,产业分工经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其演进的动力来自于专业化收益的增加和分工环节之间交易费用的降低。以上三种产业分工形式的专业化收益来源各不相同,产业间分工的专业化收益来自于不同国家或地区要素禀赋带来的存在于产业间的比较利益,产业内分工的专业化收益来自于产品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存在于产品间的规模经济,产品内分工的专业化利益来自于要素分工带来的存在于环节间的规模经济。而不同产业分工形式中的交易费用则由产业分工所处的交易环境决定,技术、制度、信息化建设、物流等因素影响交易环境的变化。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向前推进,这些因素会不断促进该国或地区交易环境改善,进而降低产业分工中各个环节之间的交易费用。图1显示了产业分工的演变趋势。横轴表示产业分工演变的时间长度,随着产业分工推进,区域内资源要素禀赋下降,而产业内专业化分工程度和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上升。纵轴表示产业分工收益,它是产业专业化收益与交易费用折中的结果,产业分工收益高低的变化主导着产业分工的演变。由于交易费用随着产业分工推进和交易环境改善而不断下降,因此本文主要考虑专业化收益与产业分工演变的关系。 图1 产业分工演变趋势图① 如图1,在资源要素的驱动下,产业分工以产业间分工的形式进行,各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资源要素禀赋,从事具体的产业活动,其实质是不同产业部门在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专业化分工。这种产业间的分工形式是上世纪50年代之前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具体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附加值较低的自然资源开采和初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发达国家则专注于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品制造行业。这个时期国际贸易以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原料,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工业品为主要特征,通过这种分工实现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分工收益。但随着产业间分工的推进,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资源要素禀赋不断降低导致其分工收益下降,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产业升级诉求以及产业资本追逐更大利益的驱动下,通过引进发达国家技术进入工业品制造行业,实现了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分工。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资本和管理的制约,发达国家从事全产业产品生产活动的产业间分工收益也在不断下降。在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带动下,发达国家众多产业技术上的突破使得同一产业不同产品实现了差异化分工,实现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分工。这种产业内的分工形式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具体表现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根据自身的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从事制造行业内不同产品的生产,相互之间进行差异化产品的贸易,这个时期国际贸易以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输出工业制成品为主要特征。图1中A点表示了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转变的分界点。进入A点后,产业分工的主要形式是专业化分工驱动下的产业内分工,各个国家或地区通过产业内分工获取分工收益。随着产业内分工的推进,伴随以信息技术和专业化技术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运行体制和快速便捷的物流体系建立,以及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要素差异化和集聚化趋势加强,为谋求更高的分工收益,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生产组织对产品生产过程作价值链分解,根据全球各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布局产品价值链环节,获取产品的竞争优势。这种产品内的分工形式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具体表现为具有技术、资本、知识和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跨国公司从事研发、销售和核心部件生产等附加值高的环节,而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从事零部件、辅助零配件的制造和安装等低附加值的环节。这个时期国际贸易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中间品贸易为主要特征。图1中B点表示了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转变的分界点。进入B点后,产业分工的主要形式是要素分工驱动下的产品内分工,各个国家或地区通过产品内分工获取分工收益。 (二)产业体系演变 随着产业分工发展,基于产业分工的产业体系也在不断演变。在产业间分工阶段,根据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从事资源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两种类型的产业形成产业之间的分工,发展中国家生产资源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以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类产品为原料生产工业制成品。在这一阶段,市场上产品品种固定,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比较稳定,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主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获取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而发展。与以上两类产业相对应,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形成了资源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体系,其主要由资源类的初级产品产业组成,而发达国家或地区则形成了技术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体系,其主要由加工制造类高级产品产业组成。这两类产业体系之间呈现具有梯度的互补关系,共同构成全球范围内的要素密集型产业体系。 进入产业内分工阶段,要素禀赋相近的国家之间,包括一些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从事产业内不同产品的生产。在这一阶段,各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品种固定,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比较稳定,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主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获取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而发展。在产业内分工的产业体系中,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的加工制造业专业化分工使得产业内分工的产业体系形成以产品为特色的专业化产业体系。与产业间分工的产业体系相比,产业内分工的产业体系对应的产品加工度较高、产业链延伸较长、产业体系结构较为复杂。 进入产品内分工阶段,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经济运行体制不断完善等外部条件的推动下,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生产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品价值链环节,充分利用各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通过地点分散化进行片段化生产获取产品的竞争优势。在这一阶段,各个国家或地区主要通过扩大产品环节的生产规模获取环节的规模经济而发展。在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体系中,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产品加工制造产业链环节上的要素分工,使得产品内分工的产业体系形成以产品加工环节为特色的专业化产业体系。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以知识和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从事研发、销售和核心部件生产等附加值高的环节,形成创新驱动的高级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体系,这类产业体系主要包括研发和销售等高端生产型服务业,以及核心部件生产等高端制造业;新兴国家以技术和资本等中级生产要素从事主要零部件生产等中端制造业,形成生产驱动的中级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体系;发展中国家主要以劳动力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从事辅助零配件的制造和安装等低附加值的环节,形成生产驱动的初级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体系,这类产业体系主要包括零部件、辅助零配件的制造和安装等低端制造业。与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两类产业体系相比,产品内分工的产业体系对应的产品加工度更高、产业链延伸更长、产业体系结构更为复杂。 综上可以得出,随着产业分工的演进,产业体系也在不断地演变。本部分从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运行等四个方面来考察产业体系随着产业分工演进而产生的变化,见表1。 三、不同分工形式下产业体系的构成及特征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产业分工的演进决定产业体系的演变。三种不同的产业分工形式,它们的产业体系构成及特征也不相同。 (一)产业间分工形式下产业体系的构成及特征 产业间分工的产业体系主要由存在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制造业产业体系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采与初加工产业体系组成。其构成如图2,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制造产业体系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采与初加工产业体系分别由工业品制造业和资源开采与初加工产业,以及服务于它们的传统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物流业和其他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组成。两者之间通过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原料,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工业品实现产业联系。产业体系的形成是在产业链的主导下完成,从形态上看,它是由企业—产业链—产业构成的网格状体系。图3显示了产业间分工下产业体系的形成,Ⅰ Ⅰ代表由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采与初加工产业体系和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产业体系构成的产业间分工的产业链,i i代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采与初加工产业,它由产业属性相同的企业A组成,ii ii代表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产业,它由产业属性相同的企业B组成。A、B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采与初加工产业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产业的组成个体,它们在产业链Ⅰ Ⅰ的协调和主导下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间分工下的产业体系。图4显示了基于产业间分工的产业体系结构形态,R和M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资源开采与初加工产业和发达国家工业品制造业,F、L、I、O代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传统金融服务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其他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业,T代表R和M之间的贸易服务业,图中的每个椭圆的面积代表产业总量的大小。从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产业体系的总量高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采与初加工产业体系的总量,这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梯度差距所致,它表明在由生产要素禀赋、技术、产业分工所决定的产业结构水平上,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图2 产业间分工下产业体系构成 注:作者自制。图3、图4、图5、图6同。 图3 产业间分工下产业体系形成 图4 产业间分工下产业体系结构形态 综合分析产业分工演进阶段和产业体系演变的特征,以及产业间分工的产业体系构成,产业间分工的产业体系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基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之间的区域分工体系。在产业间分工的产业体系中,发达国家拥有技术和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从事工业制成品的加工制造,而发展中国家只能凭借资源和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从事劳动密集型的资源类初级产品生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了以产业为界限的区域分工体系。这种以产业为界限的区域分工体系,由于分工程度低,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之间、发达国家内部产业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产业之间缺乏协作,各个国家形成了一种分工程度较低的封闭产业体系。 第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具有梯度差异,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垂直转移。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产业处于产业发展的成熟阶段或衰老阶段,发展中国家处于低梯度层级。而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制造产业处于产业发展的创新阶段或发展阶段,属于“朝阳产业”,发达国家处于高梯度层级。在产业梯度的作用下,发达国家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提升发展中国家产业体系。 第三,产品品种较少,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简单、稳定,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主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获取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而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扩大资源的开采增加资源类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生产规模,而发达国家以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类产品为原料,通过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类产品进口,扩大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规模。 第四,受科学技术发展、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贸易投资一体化的限制,生产要素特别是技术、资本和知识等高级要素流动性较差,这使得发展中国家不能有效通过比较优势激发效应,促进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产业体系固化。 第五,在以产业为分工界限的条件下,一些国家不具有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产业不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得到发展,产业体系发展滞后,被世界经济边缘化。 (二)产业内分工形式下产业体系的构成及特征 产业内分工的产业体系主要由要素禀赋相近国家间(包括一些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的差异化产品的制造业体系组成。禀赋相近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制造业体系由工业品制造业以及服务于它们的传统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物流业及其他生产性服务业构成。它们之间通过互相输出差异化的产品实现产业联系。图5显示了产业内分工下产业体系的形成,Ⅰ Ⅰ、Ⅱ Ⅱ分别代表由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采与初加工产业体系和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产业体系构成的产业内差异化产品生产链,i i代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采与初加工产业,它由产业属性相同的企业A、B组成,ii ii代表发达国家或新兴国家1的工业制成品P1所在行业,它由行业属性相同的企业C组成,iii iii代表发达国家或新兴国家2的工业制成品P2所在行业,它由行业属性相同的企业D组成②。ii ii行业与iii iii行业不同表明了产业内产品的专业化分工,A、B、C、D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采与初加工产业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产业的组成个体,它们在产业链Ⅰ Ⅰ和ⅡⅡ的协调和主导下形成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产业内分工下的产业体系。产业间分工下产业体系结构形态特征:一是发达国家或新兴国家工业制成品产业体系的总量高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采与初加工产业体系的总量,这是由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产业梯度和发展中国家产业梯度差距所致,它表明在由生产要素禀赋、技术、产业分工所决定的产业结构水平上,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二是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产业体系的总量彼此相当③。 综合分析产业分工演进阶段和产业体系演变的特征,以及产业内分工产业体系的构成,产业内分工产业体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基于发达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的同级内差异化的生产要素禀赋④形成发达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产业内的区域分工体系。这与由级差生产要素禀赋所决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之间的区域分工体系不同。在产业内分工的产业体系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拥有技术和资本等差异化的高级生产要素,从事差异化工业制成品的加工制造,它们之间形成了以产品为界限的区域分工体系。这种以产品为界限的区域分工体系,分工程度高,同时要求发达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内部产业之间,以及新兴国家内部产业之间紧密协作,从而在各个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间形成分工程度高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第二,发达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存在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等后天获得性优势的差异,它们之间会产生以产品生产全过程为客体的水平型产业转移,也就是产品完整价值链的转移。在这种产业转移中,各个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相近,产业之间不存在梯度差异,产业转移的动力来自于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所创造的比较利益。在产品间比较利益的作用下,各个国家之间根据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不断进行着产品价值链的转移,以获取产品间比较利益最大化,这样有利于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提升产业体系。 第三,产品专业化、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复杂但比较稳定,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主要通过产品专业化分工,扩大生产规模获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而不断发展。发达国家通过产品创新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扩大差异化产品的生产规模,新兴国家则通过水平型产业转移,从发达国家引进产品和技术,提高专业化产品生产的技术水平,扩大产品的生产规模。 第四,在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驱动和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以产品为单元的技术和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流动性提高,使得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能有效通过水平型产业转移促进具有规模化和专业化比较优势产品的低成本生产,推动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 第五,在以产品为分工界限的条件下,要素禀赋相近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利用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更加专注于产业中一些产品的生产,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获得更大的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要素禀赋的差距,不具有以产品分工为特征的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产业不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得到发展,因而产业体系比较落后。 (三)产品内分工形式下产业体系的构成及特征 产品内分工的产业体系是全球跨国公司根据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在全球布局产品生产环节所形成的国际生产一体化基础上的网络型生产体系,其实质就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一体化的价值链体系。在全球一体化的价值链中,跨国公司将产品的研发、销售、核心部件生产等工序安排在发达国家,而将产品的主要零部件制造工序转移至应用技术方面存在竞争优势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辅助零配件制造、组装等工序则转移至有劳动力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赵张耀和汪斌,2005)[11]。产品内分工的产业体系由产业中各产品的全球价值链所组成,要素禀赋迥异的发达国家高端产业体系、新兴工业化国家中端产业体系和发展中国家低端产业体系分别由研发等高端产业、主要零部件制造等中端产业、辅助零配件制造等低端产业,以及服务于它们的传统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物流业及其他生产性服务业构成。三者之间通过互相输出中间产品实现产业联系。 图5 产业内分工下产业体系形成 图6 产品内分工下产业体系形成 图6显示了产品内分工下产业体系的形成,Ⅰ Ⅰ、Ⅱ Ⅱ分别代表由发展中国家的低端产业体系、新兴国家中端产业体系,以及发达国家高端产业体系构成的产品生产链,i i代表发展中国家的辅助零配件制造、组装等低端产业,它由产业属性相同的企业A、B组成,ii ii代表新兴国家中端产业,它由行业属性相同的企业C、D组成,iii iii代表发达国家高端产业,它由行业属性相同的企业E、F组成。A、B、C、D、E、F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低端产业、新兴国家中端产业以及发达国家高端产业的组成个体,它们在全球跨国公司主导下的产业链Ⅰ Ⅰ和Ⅱ Ⅱ的协调下形成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产品内分工的产业体系,其实质是要素分工下的产业体系。产品内分工下产业体系由发达国家高端产业体系、新兴国家中端产业体系和发展中国家低端产业体系组成。发达国家高端产业体系总量又大于新兴国家中端产业体系总量,而新兴国家中端产业体系总量又大于发展中国家低端产业体系总量,这是由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所处的产业环节之间存在垂直梯度差距所致。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产业体系的总量彼此相当⑤。 综合考察产业分工演进阶段和产业体系演变特征,以及产品内分工产业体系的构成,产品内分工产业体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由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级差生产要素禀赋决定,形成它们之间产品内的区域分工体系。在产品内分工的产业体系中,发达国家拥有知识和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从事研发、销售、核心部件生产等高端环节,新兴国家拥有技术和资本等中级生产要素,从事主要零部件制造等中端环节,而发展中国家拥有资源和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从事辅助零配件制造和组装等低端环节,它们之间形成了以产品生产环节为界限的区域分工体系。这种以生产环节为界限的区域分工体系,分工程度较高,因而重视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在全球跨国公司主导下紧密协作,从而形成分工程度较高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第二,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生产要素及其密集度的差异,它们之间会产生以产品生产环节为对象的产业转移。在这种产业环节的转移中,产业环节之间存在梯度差异,转移的动力来自于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所创造的比较利益。基于产品生产环节之间的比较利益,跨国公司根据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进行产品价值链环节的布局,与产业内产品的全价值链布局相比,环节的布局更加有利于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融入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提升产业体系。 第三,产品多样化,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复杂,在跨国公司的主导下,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主要通过产品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分工获取竞争优势而不断发展。发达国家通过研发新产品、创新技术、建立营销模式控制产业链,新兴国家通过高效低成本地生产主要零部件获取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通过辅助零配件的规模化制造和组装获取竞争优势。 第四,在20世纪80年代后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驱动和全球贸易投资一体化体制作用下,以产品生产环节为单元的知识、技术和资本等中高级生产要素流动性大大提高,这使得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有效通过生产环节的转移促进低成本产品的创新和规模化生产,推动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 第五,在以产品生产环节为分工界限的条件下,要素禀赋相远的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要素分工更加专注于产品中生产环节,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得到发展,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要素禀赋的差距,不具有以产品分工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比较优势,而通过生产环节上的分工,这些国家可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使其产业体系得到改进。 四、基于产品内分工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现代产业体系是指具有当代领先的竞争优势,又面向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体系(刘明宇等,2009)[2]。随着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的建立,当今全球范围内的产业体系主要以产品内分工为范式,通过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产品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和协调获得发展。在产品内分工状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基于全球产品内分工,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主导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并引领全球生产体系未来发展趋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 目前,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生产体系的广度虽然可观,但深度严重不足,即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而由此组成的产业体系的发展则表现为缺乏技术创新、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以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特征。在全球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束紧下,产业体系这种血拼式(金碚,2006)[12]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产业分工演进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体系发展程度差异较大,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三种形式的产业体系在我国不同地区同时存在。针对不同分工形式的产业体系,本部分提出构建基于产品内分工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产品内分工的产业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当今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产品内分工产业体系,其实质是生产要素分工的产业体系。跨国公司根据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各个生产环节上所需要素密集的差异,分别在各个国家或地区布局产业链环节,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形成基于环节要素密集差异的垂直梯度。在我国开放程度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许多产业通过要素分工融入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一体化的网络型生产体系中。在全球价值链,我国东部地区以低价资源和劳动力为代表的初级生产要素决定了我国东部地区现行产业体系中的生产环节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低端表现在产品生产环节的附加值低,产业只能依靠扩大环节生产规模获得发展。消耗资源和效益低下是其必然结果。 要突破这种由外生静态比较优势所导致的我国东部地区现行产业体系生产环节的“比较利益陷阱”,关键在于创造源自于专业化分工的人力资本与知识的积累等高级生产要素。即借助内生动态比较优势,提高我国东部地区现行产业体系从事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能力,实现中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攀升,争取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权。 第一,根据跨国公司全球配置资源的需要和我国产业体系专业化的优势,选择一定的专业化方向,构建产业集群专注于全球价值链上部件或环节的生产,并深度融入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中,通过技术与知识的外溢效应和学习效应以及市场的竞争效应,不断积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高级要素。这是建立产品内分工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条件。 第二,立足国内市场,选择与我国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和资源能力相匹配的产品和市场,充分利用国内企业不断升级的要素禀赋和本土化的优势,通过全球价值链的延伸,使GVc转化为国内价值链(刘志彪和张少军,2008)[13]。在此基础上,通过价值链重组、供应链重组和产业链重组,推进分工深化,构建由国内企业主导的自主发展型价值网络(刘明宇和芮明杰,2012)[14]。这是构建产品内分工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平台条件。 第三,发挥我国大国规模经济优势和层级化市场空间优势,整合国内外资源,提升我国自主发展型价值网络在研发、营销、核心部件生产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的能力,切入全球价值链并不断升级,突破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对于传统产业,可以利用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本地产业基础,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从OEM贴牌生产到ODM研发生产,再到OBM品牌塑造,进入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实现产品升级和过程升级。对于高技术产业,可以选择一些有可能形成自己特定专有技术甚至成为行业标准的企业,直接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进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刘友金和胡黎明,2011)[15]。 (二)产业内分工的产业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我国中部一些制造业聚集的地区,其产业体系主要由工业制成品产业组成,其产品较大部分输出到其他制造业聚集的地区,这些地区之间形成以产品为界限的区域分工体系。在这种以产品为界限的区域分工体系中,各个区域的产业之间技术经济联系较多、分工程度高,因而需要各个地区产业之间紧密协作,形成分工程度高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其低端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低,产业只能依靠扩大产品生产规模获得发展。 随着产业内分工的产业体系的发展,我国一些制造业聚集地区人力资本和中级技术与资本等生产要素差异化和集聚化的趋势不断增强,根据跨国公司全球配置资源需要和中东部制造业聚集地区生产要素禀赋,选择全球价值链上中端的主要零部件等生产环节为切入点,深度融入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中,形成产品内分工的产业体系。在此过程中,随着产业体系发展范式由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转变,中东部制造业聚集地区产业体系的形成模式由产品间区域分工向产品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区域分工转变,其构成由以不同工业制成品全产业链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产业链的中端生产环节为主转变。相应地,在结构形态上,工业制成品产业链的中端生产环节占比不断提高,而涵盖全产业链的工业制成品产业占比不断下降,形成由要素分工所决定的中端环节产业体系。 (三)产业间分工的产业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我国中西部一些自然资源富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其产业体系主要由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产业组成,其资源类初级产品作为原材料输出到以工业品制造产业为主的东部沿海和国外,并与这些地区形成以产业为界限的区域分工体系。在这种以产业为界限的区域分工体系中,由于各个区域的产业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简单、分工程度低,使得这些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地区的产业与东部沿海和国外的产业之间缺乏协作,形成了一种分工程度较低的封闭产业体系。其低端的表现在于产业的附加值低,产业通过扩大自然资源开采量获得发展,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是其必然结果。 第一,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体系中,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通过引进东部地区的技术和资本,实现东部发达地区的工业制成品产业向中西部自然资源富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垂直转移,构建和延伸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制成品产业链,以此扩大这些地区产品生产的范围,提高产品的加工度,形成东部发达地区和这些地区之间产业内分工的产业体系。在此过程中,随着产业体系发展范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转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体系的形成模式由产业间的区域分工向产业内不同产品的区域分工转变,其构成由以资源开采与初加工产业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产业为主转变。相应地,在结构形态上,工业制成品产业的占比不断提高,资源开采与初加工产业占比下降,改变了这些地区产业体系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特征,提升了这些地区的产业体系。 第二,随着产业内分工产业体系的发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和初级加工技术与资本等生产要素差异化和集聚化的趋势不断强化,根据跨国公司全球配置资源的需要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禀赋,选择处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零部件、辅助零配件的制造和安装等生产环节为切入点,深度融入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中,形成产品内分工的产业体系。在此过程中,随着产业体系发展范式由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转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体系的形成模式由产品间的区域分工向产品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区域分工转变,其构成由以低端工业制成品全产业链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产业链的低端生产环节为主转变。相应地,在结构形态上,工业制成品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生产环节占比不断提高,而涵盖全产业链的工业制成品产业占比不断下降,形成了由要素分工所决定的低端产业体系。 五、研究结论 面对当今全球资源环境约束不断束紧、土地和劳动力初级要素价格上升、全球贸易环境改善乏力、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日益加速的挑战,我国现行产业体系在全球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一体化生产体系中的劣势和弊端日益凸显,我国迫切需要重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现行产业体系在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中的竞争力。产业分工决定产业体系,产业体系内生于产业分工之中,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变化由产业分工演进。本文基于产业分工发展,分析产业体系演变的内在规律,揭示不同分工形式下产业体系的构成及特征,并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产业分工演进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产业体系发展程度差异较大的现状,提出我国基于产品内分工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第一,从演进历程来看,产业分工经历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到产品内分工,演进的动力来自于专业化收益的增加和分工环节之间交易费用的降低。交易费用随着产业分工推进和交易环境改善而不断下降。因此,产业分工收益高低的变化主导着产业分工的演进。第二,随着产业分工的演进,内生于产业分工之中的产业体系也在不断演变。在产业间分工阶段,根据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从事资源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两种类型产业形成产业间分工的产业体系。进入产业内分工阶段,要素禀赋相近的国家之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从事产业内不同产品的生产,形成产业内分工的产业体系。进入产品内分工阶段,各个国家之间在产品加工制造产业链环节上的要素分工,使以产品加工环节为特色的专业化的产品内分工产业体系得以形成。第三,不同分工形式下的产业体系,其构成及特征不同。产业间分工的产业体系主要由存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制造业产业体系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采与初加工产业体系组成。产业内分工的产业体系主要由存在于要素禀赋相近国家之间的差异化产品制造业产业体系组成。产品内分工的产业体系是全球跨国公司根据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在全球布局产品生产环节所形成的国际生产一体化基础上的网络型生产体系,它由发达国家的高端产业体系、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中端产业体系和发展中国家的低端产业体系组成。随着产业体系构成的变化,不同分工形式下产业体系在构成因素、产业转移、产品品种、要素流动性和产业体系开放程度等五个方面的特征表现不同。第四,随着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当今全球范围内的产业体系主要以产品内分工为范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基于全球产品内分工,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主导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并引领全球生产体系未来发展趋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第五,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产业分工演进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体系发展程度差异较大,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三种形式的产业体系在我国不同地区同时存在。总体来说,我国产业体系处于全球生产体系的低端,我国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各个地区必须根据产业分工与产业体系发展的具体情况,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三种产业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中选择恰当的实现路径。 注释: ①分工收益指不同分工形式下,专业化收益与交易费用折中的结果;资源要素禀赋指矿物原料、农业原料等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内专业化分工指产业内不同产品之间的分工;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指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之间的比较优势。 ②这里设定同一产业中不同产品所处行业不同。 ③⑤这里所说的彼此相当是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产业体系总量之间较大差距而言的。 ④这里同级内指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内,以及资本与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内,而级差指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和资本与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之间的等级差别。标签:现代产业体系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资源禀赋论文; 产品专业化论文; 禀赋效应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产品差异化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国际分工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