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切除术患者硬膜外导管调整的麻醉效果影响研究论文_葛春玲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 安徽 蚌埠 233000)

【摘要】 目的:探讨硬膜外导管调整应用在子宫切除术患者中对麻醉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接诊的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2组,各60例,两组均采取硬膜外麻醉与置管,对照组常规固定处理,而研究组则采取导管调整处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导管通畅率、麻醉效果、肌松程度,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导管通畅率、麻醉优良率及肌松程度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患者硬膜外导管调整,不仅可改善导管通畅率,同时提高肌松效果与麻醉效果,值得借鉴。

【关键词】 子宫切除术;硬膜外导管;调整;肌松;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115-01

子宫切除术在国内比较常见,硬膜外麻醉属于盲探损伤,其在子宫切除术中应用普遍。硬膜外麻醉效果主要和操作人员经验、技巧及穿刺置管随机性有关,尽管随着其逐渐改进,但因至今无确切提前预测及根据其改善麻醉效果的方法,临床麻醉效果难以得到保障。近几年,有研究显示子宫切除术患者硬膜外导管调整可改善麻醉效果,为了进一步证实该结论,我院实施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12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子宫切除术患者,入选时间为2013年1月—2015年5月。入选患者麻醉等级ASA Ⅰ~Ⅱ级,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随机均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年龄28~60岁,均值45.6±6.4岁;体重48~66kg,均值55.2±3.7kg。研究组:年龄29~58岁,均值45.9±6.1岁;体重47~65kg,均值55.6±3.2kg。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采取0.5mg阿托品+0.1g鲁米那肌注,进入手术室后采取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开放静脉通路后输注林格氏液,速率为10ml/kg/h;患者取侧卧位,实施硬膜外穿刺L2-3间隙,对照组患者头向置管4cm成功后常规固定,之后改为仰卧位并常规吸氧;研究组患者在前述处理后根据下述条件适当调整导管:先对导管畅通度进行评估,如果导管畅通则及时固定完好,若为基本畅通或不畅通则逐次将导管拔出1cm,然后再次评估畅通度,当导管畅通后方可固定,确保导管最少在硬膜外腔留置2cm。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导管通畅率、麻醉效果、肌松程度,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1.4.1 肌松程度评定标准[1]:1)优:术者双手掌并拢可与腹直肌垂直向进入腹腔;2)良:术者单掌并拢可与腹直肌垂直向进入腹腔;3)中:术者双手掌并拢可与腹直肌平行向进入腹腔;4)差:术者单掌可与腹直肌平行向进入腹腔。优良率=优率+良率。

1.4.2 麻醉效果评价[2]:1)优:肌松良好、镇痛完善、患者安静;2)良:肌松可、镇静良好、有内脏牵拉反应(需予以氟芬合剂处理);3)中:肌松不佳、镇静不全、明显牵拉反应,除了应用氟芬合剂外还追加用药,如咪唑安定;4)差:肌松差、镇静差、严重牵拉反应,需辅助全麻或静脉麻醉。优良率=优率+良率。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均数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导管通畅率对比

研究组导管通畅率为93.33%(56/60),对照组则为76.67%(46/6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麻醉优良率对比

研究组麻醉优良率为90.00%,对照组则为66.67%,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3 肌松程度效果对比

研究组肌松肌松优、良、中、差例数分别为28例、25例、6例、1例,对照组则依次为26例、15例、12例、7例,研究组优良率为88.33%(53/60),对照组则为68.33%(41/6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硬膜外麻醉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将穿刺针刺入硬脊膜外间隙,置入一定长度后再经导管注入局麻药物,从而起到阻滞脊神经根部,使得支配区域出现暂时性麻痹效果。这种处理方式操作与管理简单方便,而且麻醉效果明显,逐渐成为手术室常用麻醉方式之一。但是,从我院近几年子宫切除术应用情况来看,因这种麻醉方式无法人为控制,相较于全麻而言,在一定程度难以确保麻醉效果。随着研究深入,有研究显示在子宫切除术硬膜外麻醉中适当调整导管,显示可取得不错的麻醉效果。

我院针对接诊的120例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对照,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硬膜外麻醉及直接固定导管,而研究组硬膜外麻醉后置入导管,同时检查导管通畅程度,若不通畅则调整到通畅为止。结果显示研究组导管通畅率、麻醉优良率、肌松优良率依次为93.33%、90.00%、88.33%,对照组则依次为76.67%、66.67%、68.33%,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采取导管调整处理,导管畅通评估方法为:将5ml低阻力玻璃注射器管腔与内芯生理盐水浸湿,使得注射器使用时光滑自如,往导管中注入2ml空气,若阻力很小或无阻力,同时不卸掉注射器可立即以适当负压回抽,2s内回抽1.5ml以上则为通畅,若回抽0.5~1.0ml为基本通常,不足0.5ml为不通畅。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直到通畅为止,结果显示麻醉效果、肌松程度均明显更优,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许先成,熊良志,王燕等.硬膜外导管调整对子宫切除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3):391-392.

[2] 张波.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J].吉林医学,2013,34(14):2670-2671.

论文作者:葛春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6

标签:;  ;  ;  ;  ;  ;  ;  ;  

子宫切除术患者硬膜外导管调整的麻醉效果影响研究论文_葛春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