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之一)——生产快速增长效益稳中有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快速增长论文,经济运行论文,稳中有升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生产持续快速增长。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89901亿元,比上年的77901亿元净增12000亿元,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江苏完成9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8%;浙江完成89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山东完成8677亿元,比上年增长7.1%。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0740亿元,比上年的17659亿元,净增3081亿元,增长17.4%,增幅比全国高8.6个百分点,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27.7%,比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江苏完成20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浙江完成1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山东完成1844亿元,比上年增长7.2%。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037亿元,比上年的12628亿元,净增2409亿元,增长19.1%,增幅比全国高出8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7.3%,比上年的44.2%,提高3.1个百分点。从总量看,江苏完成工业增加值17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浙江完成1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山东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确保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营业收入继续攀升。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完成营业收入81827亿元,比上年的68343亿元净增13484亿元,增长21.4%。浙江省完成营业收入8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江苏完成77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山东完成7235亿元,比上年增长7.8%。不少企业坚持一业为主,多轮驱动的经营方针,积极拓展业务,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坚持名牌战略,重承诺、守信用,是使营业收入高位增长主要原因。乡镇企业的发展为繁荣我国的城乡市场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三)企业效益稳中有升。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净利润4355亿元,比上年的3886亿元净增469亿元,增长12.1%。山东发展多种经济有新突破,使净利润比上年增长44.5%;内蒙古、江西、广西、甘肃、云南、贵州、青海等地也有较大幅度增长。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经济效益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放空浪费较大;二是产品成本费用的上升,耗费增大;三是产品积压和原材料超储;四是当地有关部门名目繁多的收费、基金、摊派与罚款。总之,企业受市场和结构性矛盾等多种原因制约,使全国乡镇企业经济效益呈现低速增长。
(四)上缴税金贡献加大。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上缴国家税金1526亿元,比上年的1436亿元净增90亿元,增长6.2%。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0.4%,比上年的23.4%回落3个百分点。浙江上缴税收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2%;江苏19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山东124亿元,比上年增10.7%;广东116亿元,比上年增1.3%。黑龙江、海南、湖北、重庆等省市上缴国家税金有不同程度下降。全国乡镇企业为支援国家建设、完成年度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五)经济规模有新的突破。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9427亿元,比上年的16050亿元,净增3377亿元,增长22.5%。广东固定资产拥有2100亿元,比上年增17.7%;江苏2083亿元,比上年增17.1%;山东1964亿元,比上年增12.4%;浙江1927亿元,比上年增19.5%;福建增长幅度达148.6%。
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每户平均占有量从上年的7.07万元,提高到今年的9.62万元,增长36.1%,反映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为企业生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六)出口创汇形势喜人。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6947亿元,比上年的6008亿元,增长16.8%,出口交货值增幅比全国低4.1个百分点;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国比重为36.1%,上升了0.4个百分点。广东出口交货值1617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居全国之首;其次是江苏1385亿元;浙江917亿元。安徽、新疆、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对外开放是一项必须长期实行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面对经济、科技市场全球化趋势,我们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加速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的战略。在讲求质量效益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出口,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加进口高新技术和关键设备以及我国短缺的资源性产品,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使出口创汇成为发展乡镇企业新的增长点。
(七)职工收入得到新的提高。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支付职工工资5827亿元,比上年的5344亿元,净增483亿元,增长9%。广东支付职工工资538亿元,比上年负增长4.1%;浙江519亿元,比上年增长9.9%;山东463亿元,比上年增长3.1%。海南、黑龙江、贵州、河南等地有所下降。
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人均工资收入4465元,比上年的4195元,净增270元,增长6.4%。人均职工年收入的提高,低于生产增长11个百分点,说明企业收入分配日趋合理。同时,职工收入的稳步提高,为社会安定提供了保证。我们提倡要保护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民增加收入、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整体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发展。
二、工业综合效益动态指数评价值明显好转
1997年全国乡镇集体工业企业综合效益动态指数评价值达141.39点,比国家经贸委、国家统计局的公布值高出41.39点。这充分反映全国乡镇集体工业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明显好转,工业综合效益的不断提高。安徽省的工业综合效益优于全国其他各省市,其工业综合效益动态指数评价值高达247.8%,比全国平均值高106.41点,居全国之首。其次是湖北228.23点;湖南208.65点;海南206.75点;黑龙江178.53点,青海、贵州、四川、新疆等地经济运行质量欠佳,导致工业综合效益动态指数评价值偏低。
(一)1997年全国乡镇集体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16.82%,比标准值10.7%提高6.12个百分点,说明全国乡镇集体工业投入资金的回收期需6年。其中:吉林资金回收期需2.5年;安徽2.6年;湖北3年。然而,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由于投入较大,产出相对较低,使资金回收期超过10年。总体看,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资金比较充沛,职工收入较高,筹资费用、投入成本也较高,效益相对偏低,导致总资产贡献率也较低。企业资金回收期的加快,既涉及到资金的有效投入,产品结构的优化,产品质量的提高,又涉及到企业的市场营销决策和企业经营管理等。
(二)1997年全国乡镇集体工业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0.81%,比标准值120%低9.19个百分点。反映全国乡镇集体工业企业在过去一年经营期内,虽然资产实现了保值,但增值不够理想。新疆自治区由于抓资本吸纳,使资本猛扩张,其资本保值增值率高达148.27%,比标准值提高28.27个百分点,比全国乡镇集体工业企业平均值提高37.46个百分点。其次,是安徽129.61%,贵州129.56%;甘肃128.39%;上海126.7%。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地在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兼并、转让,导致权益资产下降。同时,应该看到,不少地区虽然投入资金很少,但通过资产评估增值,也使资产保值增值率提高。企业应十分注意资本积聚和努力提高资本积累率,当然,更要防止决策失误而造成资本流失。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企业要树立资本经营意识,这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有条件的企业可通过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有利于公司资本的迅速增大;通过股本扩张来实现资本经营和资本扩张;通过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可转换公司债券、股票拆细、公司收缩、即分立、剥离、股票转让等形式,实现资本经营和资本扩张;也可以以品牌为纽带,实施企业扩张战略。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有多种途径,但人们往往只注意有形的资产纽带,却忽视了无形资产的经营和纽带作用。总之,希望进一步拓展思路,深入研究,真正实现盘活存量资产和资产的有效重组,以利提高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率,通过资本集聚迅速形成规模经济。
(三)1997年全国乡镇集体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61.18%,比上年的62%下降0.82个百分点,比标准值≤60%,高1.18个百分点。反映企业的债务偿付能力还是比较坚挺。福建省的资产负债率最低,仅为44.6%;内蒙古50.65%;海南52.29%。不少地区在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使资产负债率下降,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社会信用度;不少企业以销定产,严格结算纪律,是降低资产负债率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财政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企业也注意了自有资本的注入与积聚,使资产负债率普遍有所下降。新疆、重庆、宁夏等地应采取积极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特别是自有资本的投入,把资产负债率有效地降下来。我们认为,适度负债经营是可取的,一是投资者可减少出资额,二是企业债务利息可在成本费用中支付,前提是企业有否偿付本息的能力。当然,负债经营是一种有压力、又有风险的经营行为。适度的负债,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金钥匙,但使用不当,可能陷入不能自拔的债务深渊而导致破产、倒闭。目前,单纯从企业放包袱着眼的手段,只能会形成一种社会期望,不利于企业立足自身、面向市场,企业必须从加强管理入手,摆脱困境。
(四)1997年全国乡镇集体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3.76%次,比标准值1.52次,加快2.24次。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果,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是节约资金使用,增加企业盈利水平的重要手段。
(五)1997年全国乡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5.57%,比标准值3.71%,提高1.86个百分点。河北省成本费用利润率达10.6%,如果同样的支出和耗费,能达到这个盈利水平的话,全国乡镇集体工业企业利润可达3023.7亿元,比实际1589.5亿元,增长90.23%,即可收到翻番的理想效果。说明企业节支降本潜力还很大,只要努力,遍地是“黄金”。各地应该努力提高所费与所得的比值。
(六)1997年全国乡镇集体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0508元/人,增长24.29%。上海市乡镇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8263元/人,比全国平均值提高7755元/人。如果全国都能达到这一水平的话,可节约劳动力1092万人,或压缩工资支出524.4亿元。还有江苏26291元/人;浙江25966元/人;海南25737元/人;天津25213元/人。说明这些地区的乡镇工业企业依托大城市,生产的产品除科技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品牌意识较强外,主要还是靠企业管理水平,职工业务素质较高所致。希望企业经营者要根据发展需要,努力抓岗位培训和技能教育,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七)1997年全国乡镇集体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4.39%,比标准值96%低1.61个百分点。除西藏自治区外的其余30个省、市、自治区中,1997年的产销率能达到全国标准的只有新疆、安徽、江西、上海四个省市。我们要求企业遵照“增畅、停滞、压库、促销”的原则组织生产,努力调整产品结构。同时,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还要切实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同开拓市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和名牌产品,以利提高产销率和经济整体效益。
三、几点建议
1998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跨世纪目标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完善和调整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探索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认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为实现新一年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增长18%,确保全国增长8%目标努力工作。为此,我们建议:
(一)突出重点,推进经营者、管理者、科技队伍的建设。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拘一格,广揽人才,荟萃各路人才,促使乡镇企业形成专家、技术骨干和高素质职工队伍相配套、结构合理的人才体系,为进军国际市场“呼风唤雨”,奋力拼搏。
(二)集中精力,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科技产品。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四高”优势产品投入市场,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是推进社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重要保证。
(三)迈开大步,实现强强合作。强强合作是企业资产重组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进集约化生产,发展大企业集团的重要途径。
(四)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当前加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最实在、最有效的措举。
总之,要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真正做到:靠科技起“家”、靠品种兴“家”、靠人才发“家”,以惊人的业绩,实现1998年宏伟目标。
(待续)